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兽医学正文

发展生态养猪的几个技术问题

  • 投稿test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684次
  • 评分4
  • 78
  • 0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2012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2013 年10 月8 日国务院又公布了李克强总理签发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划与条例的公布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我国发展生态养殖及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有关发展生态养猪的几个技术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我国传统的养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传统的养猪生产是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养猪生产模式受到全面的冲击,因为这种传统的养猪生产模式严重地阻碍了现代养猪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威胁着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及人类的健康。传统的养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农村传统的养猪生产一般猪舍简陋,设备简单,不能隔离封闭饲养,饲养规模小,缺技术、缺资金,管理粗放,重治病不重管理,生产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

2. 饲养猪的品种混杂,母猪繁殖能力低,生产性能差,多数母猪每胎产仔约6 ~ 8 头,少数产仔在6 头以下;仔猪的成活率平均只有60% 左右。

3. 饲料质量得不到保障,自配饲料,有啥喂啥,导致猪只营养不平衡,致使种猪品种退化,生产性能下降;育肥猪生长缓慢,肉质品质差;仔猪成活率低。有的长期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诱发多种疫病的发生。

4. 饲养环境恶劣,猪粪尿污水任意排放,死亡仔猪到处乱丢(有的出卖病死猪肉),造成当地水源、土壤、空气与居住环境严重污染,威胁着人类与动物的健康。

5.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治疗疫病滥用抗生素,消毒滥用消毒剂,导致细菌耐药性,诱发“超级细菌”的出现及药物残留的产生,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与人和动物的健康。

6. 疫苗免疫接种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无计划性与针对性,乱打疫苗,随意增加疫苗免疫接种的种类和次数,增大疫苗的免疫剂量,最终导致免疫失败,使猪群疫病常年不断,遭受重大的损失。

二、当前影响发展生态养猪的主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以及生猪饲养环境中的空气、水源、土壤及饲料等被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污染物的污染等,对猪只的生长与健康均造成特异性损害和非特异性损害,导致猪只免疫抑制、抗病力与生产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影响生态养猪的主要环境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气污染对猪的不良影响

养猪生产中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改变了养猪场的生态环境,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一个万头猪场,每天排出的粪尿量约为60 t,1 年的排出量为2.19 万吨,如果采用水冲洗清除粪污,则每天排放的粪污水量为109.5 万吨。这些粪尿与污水,加上垫料、死尸及其它污染物等,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则会每天不断的产生大量的氨气、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吲哚、酚、粪臭素、甲烷和硫酸类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散出后严重地污染空气,不仅危害到养猪场的生产,而且对人的健康也会产生影响。猪舍内被有害气体污染的空气,产生刺激性气味,对猪只的眼、鼻及呼吸道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引发猪只发生各种呼吸道疾病,如鼻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及眼结膜炎,以及猪肺疫、喘气病、传胸、萎缩性鼻炎和许多病毒性疾病等。最终导致猪场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猪群抗病力与生产力下降,危害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环境中的许多病原微生物可附和于污染空气中的尘埃上,形成凝集性气溶胶,在猪场随着飞沫飘动,传播多种传染病,引发疫情。比如猪流感、口蹄疫、兰耳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水疱病、传染性胃肠炎、博卡病毒感染、猪副粘病毒病、血凝性脑脊髓炎、猪肺疫、喘气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脑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炭疽、萎缩性鼻炎、结核病、李氏杆菌病、绿脓杆菌病、魏氏梭菌病、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传染病病原都能在猪场通过污染的空气传播,引发猪群发生各种疫病,当前对养猪生产危害甚大。

(二)水污染对猪的不良影响

养猪场的用水被污染,其污染源来自5 个方面:一是养猪场养猪生产中排放出的猪粪尿与污水,这是主要的;二是人的生活污水,如冲厕所排水、厨房洗涤排水,洗衣排水、淋浴排水等;三是猪从饲料中摄入体内的氮的65%、磷的70%排到体外,然后随雨水冲刷进入江河和地下水中;四是农业污水,农作物大量使农药、化肥,残留于土壤中,通过降雨,沉降而进入地表水与地下水中;五是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进入地表水与地下水中等,污染猪场的水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对2 000 多口水井进行检测,发现水中多达50 多种农药残留;印度一些省份对地下水进行检测,滴滴涕(DDT)历经50 年后,仍然还存在着。如果猪只饮用这样的污水,不仅会造成对猪只的损害,导致生产性能降低,免疫力下降,发生各种中毒病及肠道疾病而死亡,还会诱发多种疫病的发生,如猪群中常见的口蹄疫,肠道病毒病、博卡病毒感、嵴病毒感染、杯状病毒感染、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仔猪红痢、猪痢疾、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都能通过污染的水经消化道在猪群中传播。

(三)土壤污染对猪的不良影响

当前规模化养猪场猪群直接接触土壤的机会虽然不多,但是猪场内、外环境中的土壤污染还是存在的。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种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我国每年有100 万吨农药和化肥喷洒于田园中, 而有40% ~ 60% 的农药和化肥进入土壤并残留于土壤中,当种植各种谷物时,可转移到植物体内并在其中积累,再以此类谷物作饲料原料生产饲料,用以喂猪则对猪只造成危害。二是饲料中添加过量的重金属,如砷、汞、镉、铅、铜等超标,猪只摄入后随粪便排出,进入土壤中累积起来,还原十分困难,造成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我国已有1 000 万公顷土地被重金属污染,占全国种植土地的10% 左右。

从这些被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出的稻米、小麦、玉米、蔬菜、茶叶、水果及中草药等,如果有毒重金属含量超标,危害食品安全,对人类和动物均构成严重威胁。三是猪场的大量粪污,以及生活垃圾与生活废水等处理不当,进入土壤,造成污染。这样被污染的土壤即可成为许多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与集散基地,造成各种疾病在猪场传播。如许多肠道病原微生物、炭疽、破伤风、猪丹毒等疫病都是经污染的土壤而传播的。

(四)饲料污染对猪的不良影响

饲料污染除了农药、化肥及重金属等污染饲料原料,对猪造成危害之外,主要的是各种真菌的污染引发饲料发霉变质,造成霉菌毒素中毒危害严重,再者就是许多病毒和细菌的污染(其内容参照本文1.2条内容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以及旋毛虫、囊虫、线形吸虫、球虫和弓形虫等寄生虫的污染等,均可引发猪群发生各种疾病,造成死亡。

(五)野生动物与节肢动物的存在对猪的不良影响

随着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气候的变化,野生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也在发生改变,应引起重视。据有关研究报告;野猪可传播猪瘟与圆环病毒病等;狐、狼可传播伪狂犬病和狂犬病等;据报道,我国的老鼠超过30 亿只,每年偷吃粮食约250 万吨,超过我国每年进口粮食的总量,经济损失高达100 亿元人民币。鼠类可传播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脑心肌炎、炭疽、沙门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猪丹毒、猪肺疫、李氏杆菌病、土拉杆菌病、钩端螺体病及立克次体病等(注意:家养的犬与猫也可传播上述多种传染病)。这些野生动物长期存在,对猪场构成很大的威胁,危害甚大,应引起重视。

节肢动物主要有蚊、蝇、蜱和虻等,是一种传播媒介。据有关报道:吸血昆虫可携带细菌100 多种、病毒20 多种、原虫30 多种,可传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约20 几种,其中家蝇可传播16 种猪的疫病。许多猪场对此危害往往是视而不见,这是非常有害的,防控中一定要重视猪场的灭鼠与灭虫工作。

(六)兽药残留对猪的不良影响

兽医临床上与饲料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类、驱肠虫药类、抗原虫药类、灭锥虫药类、生长促进剂类、镇静剂和β-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等七类兽药用于防治或作添加剂使用等。因这些兽药使用后都会在猪体内产生药物残留,或者以原药或代谢的形式随粪尿排出体外,残留于环境之中,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等,对植物、对土壤微生物、昆虫及水生物等都有不良影响。对猪不仅引发耐药性细菌的增多,导致“超级细菌”的出现,也增大了对疫病的防控难度,而且药物长期残留会造成猪体免疫抑制、免疫力下降、生产性能降低,疫病常年不断地发生,严重危害到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养猪生产的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七)猪舍内环境对猪的不良影响

猪舍内环境除了上述所讲到的空气、水质、土壤与饲料等因素之外,对猪只产生较大影响的就是温度,湿度与应激等因素。

1. 温度与湿度的影响。猪舍内的温度过低,湿度过高,会导致仔猪免疫力低下,成活率降低。大猪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用于产热,以维持其体温,至使日增重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生产缓慢,而诱发各种呼吸道病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温度过高,可使种公猪性欲降低,精液品质下降,影响配种;高温可使母猪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卵巢活动性降低,发情和排卵出现异常;哺乳母猪采食量下降,泌乳量减少。高热潮湿的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卵,最适宜发育繁殖,易造成猪场疫病的传播与流行。

2. 应激的影响。引发猪只产生应激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各种有害气体,温度过高或过低、水质的污染、饲料的突变、转群、免疫接种、打针、去势、剪牙、饲养密度过大、驱赶、运输等,当猪体受到应激原的刺激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机体的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受到抑制,导致免疫机能降低,抗体的产生减少,机体的抗病力下降。应激还能破坏机体的生理平衡,引起猪只发生应激综合征而造成死亡。应激可使成年猪性腺萎缩,性功能降低,精子畸形;种母猪卵泡生成、发育、成熟受阻,造成繁殖性能降低。应激可刺激育肥猪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加,导致其生长发育停滞,饲料转化率低下,生产性能下降等。

三、发展生态养猪的几个技术问题

(一)发展生态养猪,应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与专业化生产之路。

环境保护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重视养猪污染环境的处理,将会使养猪业陷入恶性循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积极构建新型的养猪业经营体系,促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加快改变一家一户庭院式养猪方式的转变,倡导建设生态养猪牧业小区,大力发展生态养猪,统一处理牧业小区排放的粪污与疫病防控,确保养殖生态环境的安全。发展生态养猪需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养猪与环保相结合:发展养猪业不能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牧业小区建设与粪污处理建设同步进行,确保养猪业持续协调的健康发展;二是养猪与种植业相结合:猪场排出的粪尿与污水可先在沼气池中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菜园和田地循环利用,既猪—沼—果园、菜园、田地模式,这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好形式;三是生态养猪牧业小区与规模饲养相结合:实行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安全化生产经营,以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生态养猪牧业小区为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养猪产业化集团生产,即“畜产品加工企业+ 养殖基地+饲料兽药企业组成产业联盟”的社会化养殖模式。这样不仅能降低农民养猪的成本,有效的防控疫病的发生,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养猪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使农民走适度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之路,也有利于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二)养猪场的环境控制

1. 猪场的选址与规划布局。

(1)猪场的选址。猪场场址应远离村庄、工厂、学校、旅游点、水源保护区、医院、交通主干道、屠宰加工厂及兽医防检疫机构等。距离村庄(居民区)至少5 公里以上;距离城镇应10 ~ 20 公里之外;距离交通主干道300 m 以上。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土壤通透性好、便于排水、供电有保障、不受山洪威胁、生活与交通方便的偏远地区建场。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生态农业的综合发展,与其尽可能做到相互促进,实现资源良性循环,变废为宝,达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2)猪场规划布局。

养猪场在总体布局上应按“三点式生产”规划设计。

生产区:包括各种种猪舍(配种室)、其它猪舍、隔离舍、消毒室、兽医室、药房、沐浴室、病死猪处理室、值班室、维修与仓库、出猪台、粪污处理场。场区道路净道与污道要分开。每栋猪舍之间间距为20 ~ 25 m 宽,配种舍与妊娠舍与产仔舍之间间距50 m、妊娠舍与保育舍与育肥舍之间的间距各为100 m,使之成为三个生产小区。生产区的隔离舍和粪污处理场应处于猪场的下风方向,距离猪舍100 米之外。猪群的移动应按配种间、妊娠间、产仔舍、保育舍、育肥舍、出猪台方向进行移动。

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厂、仓库、供水系统、变电室、车库、机修房、消毒间等。

生活管理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食堂、宿舍、活动室、会客室等。生活管理区可分管理区与生活区两部分建设,处于猪场的上风处的一角,距离生产区与生产辅助区各100 m 之外。

环境的绿化:猪场要建3 m 高的围墙,周围设防疫沟。场区周围与场区内要栽种树木进行绿化,以改善猪场的环境与气候;净化空气,阻畄有害气体、尘埃和细菌;减少噪音、防水、美化环境等。

2. 猪舍环境控制措施

猪舍的环境控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阳光、空气及粪污处理等内容。

(1)猪舍的温度。猪只对猪舍内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大猪怕热,小猪怕冷”。温度偏低(如12℃以下),猪只增重可减少4.3%,饲料报酬降低5%,同时可诱发呼吸道病和腹泻性疾病的发生。温度偏高(如30℃以上)猪只采食量下降,饲料报酬降低,育肥猪不长,母猪可能流产,或中暑、喘气等。猪舍内的适宜温度一般哺乳仔猪为25℃~ 30℃,生长猪为20 ℃ ~ 24 ℃,成年猪为18℃~ 22℃。冬季天气寒冷,猪舍内要做到保温通风,控制好门窗的开启,充分利用阳光热,增添加温设备(如保温箱、地热、暖气、火炉、火墙等)。夏季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空调降温、滴水降温、沐浴降温、蒸发降温及地板降温等。

(2)猪舍的湿度。猪舍内的适宜湿度范围为65% ~ 75%。高温高湿,猪体散热困难,导致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生长缓慢,甚至发生中暑而死亡。低温高湿,猪体散热增加,感觉寒冷,猪只的增重与生长发育减慢。还由于空气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使猪只抗病力降低,诱发呼吸道、消化道及关节炎疾病的发生,以及皮肤干燥或干裂等。为防止猪舍内湿度过高,可采取控制猪舍内积水,少用水冲洗栏圈与地面,保持干燥,设置通风设备,加强通风,以降低猪舍内的湿度。

(3)猪舍的通风换气。猪舍一年四季都要注意通风换气,它关系到猪舍内的温度、湿度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及尘埃的污染。除了利用通风换气清除猪舍内的有害气体之外;还应加强猪舍内的日常卫生管理,及时利用猪舍设计的除粪装置和排污水系统,清除粪污与污水;防止潮湿,保持舍内干燥,可使氨气与硫化氢溶于水中排出,有利于减少舍内的有害气体的含量与浓度。猪舍的通风换气可采用通风窗自然排气和机械排风等方法实施。

(4)光照。光照能促进猪只的新陈代谢、加速骨骼生长、杀菌消毒、增强其机体的抗病力。因此,最好猪只每天应保持光照的时间为8 ~ 10h为好。猪舍一般采用自然光照比较好,也可设计不同的采光面积,但建筑时要注意减少冬季和夜间的散热,并要避免夏季阳光直射,而引发中暑。

(5) 饮用清洁合格的饮水。猪体内的水分约占其体重的55% ~ 65%,其体内的消化、吸收、养分的输送、废物的排泄、体温的调节、以及机体各器官间的活动的润滑作用等,都离不开水分。如果猪体内失去10% 的水分,即可引发严重的病理变化,甚至造成死亡。猪场的用水量很大,一定要自建机井与水塔,使用管道通向各栋猪舍及用水场地。水的质量要按国家规定的用水标准,检测论定是否可用,禁止使用场外的江河水、池塘水、以及污染水。猪场的用水每季度检测1 次,及时了解水生的质量与水质的变化,并定期对供水设备、饮水器、水管与水箱等进行消毒。可用含有效氯20% 以上的漂白粉稀释成3% 水溶液浸泡或冲洗进行消毒;也可于10 L 水中加百毒杀1 ml、每吨水中加消毒威15 g,或者加碘酸0.8 g,进行消毒后,饮用。

(6) 饲养密度要合理适中。猪圈饲养密度过大,猪只散发的热量增多,舍内气温高,湿度大,灰尘、微生物与有害气体增多,噪音加大;密度大, 猪只过于拥挤, 相互咬斗,严重影响其休息与增重。饲养密度过低,猪舍利用率降低,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但为了防寒,冬季可适当的提高饲养密度,但一定要适中;夏季应降低密度,以防止过热。一般饲养密度每头保育仔猪占地为0.8 m2、育肥猪每头占地为0.9 ~ 1 m2、后备种猪每头占地为1.3 m2、生产母猪每头占地为1.6 m2、种公猪单栏饲养。

(三)猪场粪尿及污染物处理

猪的粪尿中含有病原微生物、氮、碳及重金属,随粪尿渗透到外界环境、土壤与水中,造成环境污染,使水中与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硝酸盐、亚硝酸盐、磷与重金属等含量增加;堆积的粪尿还会分解有机物,产生各种有害气体,而污染空气等。因此,猪场的粪尿及污染物的处理要按国家的规定建设相应的畜禽粪便、污水与雨水分流设施,畜禽粪便、污水的贮存设施,粪污厌氧消化和堆沤、有机肥加工、制取沼气、沼渣沼液分离和输送、污水处理、畜禽尸体处理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养猪业是否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1. 猪粪的处理。猪场的粪尿及其污染物要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就是利用厌氧发酵原理,将猪体的排泄物,通过厌氧发酵装置转化成沼气和有机肥料等,进行综合利用。沼气可用于发电照明和供热,沼气渣可作肥料或饲料使用。这种处理技术已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收到一致好评。其优点是经济实用、环保低耗、处理量大、程序简单、无二次污染,便于操作与推广。

2. 污水的处理。粪尿经过化粪池、或筛滤机、或离心机处理,将粪尿分离,再将污水通过沉淀、过滤和消毒等程序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物排放标准排放,一般需要进行二次处理后才能排放。

3. 病死猪只的处理。病死猪只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进行处理,特别重大动物疫病,要及时隔离、急宰后要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最后彻底进行消毒。不准私宰、食用、上市出售或随意乱丢等。

(四)猪场的消毒

猪场的大门前要设立消毒池,外面的车辆与人员一律不准进入生产区。生产区进口处要建沐浴室,供员工进入生产区时洗澡更换工作服之用。还应建一个消毒室,供外面进入生产区的有关物品,工具、用具、药品、器械等消毒之用。生产区的饲料运送车与运猪车,专用、用完1次消毒1 次,不准外出或作其它使用。猪舍正常生产时每周带猪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 次。带猪消毒可选用1∶400 疫碘净(聚维酮碘、佐剂、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研发),猪舍外环境及道路要经常清扫,除去杂草、杂物、填平积水池,并每月消毒1 次。可选用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研发的消毒剂如1% 安酚(复合酚)、8% 醛威(稀戊二醛溶液)、1∶133 溴氯海因粉、1∶300 护康(月苄三甲氯胺溶液)、杀毒灵(每1 L 水中加0.2 g)等消毒剂实施喷洒,进行彻底消毒。

(五)猪场要定期驱虫、杀虫、灭鼠。

1. 定期驱虫。种公猪每年驱虫3 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 驱虫1 次;妊娠母猪产仔前20 d 驱虫1 次;保育仔猪转入育肥前7 d 驱虫1 次;育肥猪育肥中期(上市前2 个月)驱虫1 次;外购仔猪,隔离检疫后,20 d左右驱虫1 次。驱虫药可选用:伊维菌素,每公斤体重0.3 mg,皮下注射1 次即可;阿维菌素,每公斤体重0.3 mg,1 次内服;“通灭”或“全灭”,每33 kg 体重1 ml,肌注1次;也可于1 t 饲料中加2 g 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粉,拌匀后连续饲喂1周,间隔10 d 后再喂1 周即可。

2. 定期杀虫。吸血昆虫如蚊、蝇、蜱、虻等可携带细菌、病毒、原虫等,可传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0 几种。特别是夏、秋季节要注意杀灭各种吸血昆虫。猪场要填平污水与积水沟,清除垃圾、污物,铲除杂草与杂物,疏通排水道与阴沟等,绿化周围环境,彻底杀灭吸血昆虫的滋生之地。可选用1 t 饲料中添加诺蝇净(即1%预混剂500 g),连续饲喂7 d ;或者用0.05%蚊蝇净喷洒猪舍和猪体,每周2 次,杀灭昆虫;或者用0.05%蝇毒磷溶液、或0.1%力高峰(拜耳)溶液或1∶50 的拜虫杀溶液喷洒,安全效果好,可杀灭各种吸血昆虫和体外寄生虫。

3. 定期灭鼠。鼠类不仅能吃掉饲料、损坏物品与建筑物等,而且能传播炭疽、布病、结核病、李氏杆菌病、土拉杆菌病、猪丹毒、猪肺疫、沙门氏菌病、猪痢疾、伪狂犬病、口蹄疫、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和立克次体病及旋毛虫病、弓形体病等45 种人畜共患病。应每季度用灭鼠药灭鼠1 次。可选用立克命(拜耳),直接撒施,灭鼠彻底;杀鼠灵,取2.5%药物母粉1 份,加植物油2份、面粉7 份、加水适量制成1 g 的面丸投放;卫工灭鼠剂,1 支10 ml,加温水100 ml,混匀后,再加入玉米面或小麦面500 g,反复搅拌后即可使用;敌鼠钠盐原药1.5 g,加热水100 ml 溶解彻底后,再加入适量的糖,拌入1 000 g 玉米面或小麦面中,阴干后即可使用。

(六)使用环保型和无公害的生物饲料

目前养猪场大多数使用的饲料有预混饲料和浓缩饲料两种,并采用膨化技术与颗粒加工技术进行生产。现在推广的是根据猪只不同生产阶段营养的需要而设计的,合理的饲料配方,按可消化氨基酸及有效磷的含量,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合平衡日粮,降低粗蛋白质含量,以在保障最大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氮与磷的排放量,减轻对环境污染。

同时配合使用有机微量元素、益生菌(微生态制剂)、益生素、酶制剂、酸化剂、小肽制剂等在饲料中添加,可有效的提高饲料转化利用率,促生长,增强免疫力与抗病力,改善产品的品质,降低猪场的环境污染。

猪场严禁饲喂腐败、发霉、变质的饲料,当前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轻度发霉的饲料要添加生物脱霉剂(如三仪集团研发的梅源清)后使用,并要控制每天的使用量。

21 世纪是微生态世纪。在生态养猪中要大力提倡使用微生态制剂,如三仪公司研发的仔猪宝、母猪宝、断奶宝、康乐健、金唯肽、唯泰及替抗素等微生态系列产品,可长期在饲料中添加饲喂,安全实用,不存在耐药性、药残,能有效的维持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增强饲料利用吸收率,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与抗病力,减少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改善饲养生态环境,使猪只健康生长。

(七)大力控制养猪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量

我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 万吨,其中有9.7 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全年抗生素用量的46.1%。我国的养猪场,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防治疾病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已造成“超级细菌”的出现,药物严重残留,污染环境,并诱发猪只免疫抑制,过敏反应,免疫力下降,对生态养猪,动物性食品安全以及人类的健康危害甚大。

在生态养猪中,应该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量,更要防止滥用抗生素。要大力提倡使用生物饲料和绿色添加剂饲喂猪只,要用安全、无药残、无耐药性、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中药制剂与生物兽药如细胞因子制剂等,防控猪只的各种疾病的发生,以保障生态养猪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公共卫生的安全。

(八)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生态养猪的生产过程要逐步实现数字化与科学化管理,具体操作上要程序化、规模化、标准化与制度化,落实到猪场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地方。从保证猪场的安全生产,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的角度,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是养猪场最为重要、最核心的一项制度。全场的猪群一律分群隔离饲养(分种公猪舍、后备母猪舍、配种妊娠舍、产仔舍、保育仔猪舍、育肥猪舍、隔离舍),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防制疫病的交叉传播。当一批猪只全部从一栋猪舍出舍后,要及时清扫猪舍,安装维修好所有设备,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2 次,干燥后进行3次全面的消毒,空舍2 d 后再进入一批新猪只。

(九)制定科学合理实用的免疫程序,不要盲目的接种疫苗

免疫预防是防控疾病有效的、重要的一项技术措施,必须要坚持做好。注射什么疫苗?什么时间注苗?接种几次?养猪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猪病监测情况,抗体水平的高低,疫病流行的规律,结合当地的动物疫情和疫苗的性质与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本场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实施免疫接种。千万不要盲目的使用疫苗,不要把疫苗接种看成是万能的。疫苗接种的种类过多,接种的次数频繁、长期超剂量的使用疫苗等,都有可能造成猪体产生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使疫苗相互之间产生干扰,从而导致免疫接种失败。

建议:种猪免疫接种;猪瘟、伪狂犬病、兰耳病、细小病毒病、口蹄疫、腹泻三联活疫苗及乙型脑炎等疫苗。仔猪免疫接种;猪瘟、伪狂犬病、兰耳病、圆环病毒病、口蹄疫、喘气病、链球菌病等疫苗。其它疫苗可以不用,要用也应从猪场的实际出发,选择性使用。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时,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MHC- Ⅱ类分子等。可有效的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使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均匀度好,保护期长,降低免疫应激与免疫抑制。

(十)重视药物保健预防,以提高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在生态养猪中,根据猪只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疾病与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用某些优质有效的药物,通过短时间的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进行预防性保健,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与抗病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这也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技术措施。预防保健用药要选择安全、没有毒副作用;不产生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不用抗生素类药物。

目前生态养猪中常用的中药制剂;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甘草多糖、红花多糖、茯苓多糖、猪苓多糖、板蓝根、穿心莲、鱼腥草、大青叶、柴胡、双黄连、金银花、连翘等颗粒粉及注射剂;以及细胞因子制剂;如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MHC-11 类分子、免疫球蛋白以及植物血凝素、胸腺肽、聚肌胞等和生物兽药如抗菌肽、细菌素、溶菌酶及植物内生菌等,中药制剂与细胞因子制剂和生物兽药在兽医临床上相互配合使用,可产生药物配伍的协同作用与促进作用,可提高药物效果,扩大药物的抗菌谱,又可防止耐药性与药残的产生,从而明显的提高了疾病的防治效果。

(十一)依法养殖,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与法规

国家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养殖业的发展一定要依法养殖,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畜牧法》、《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动物防疫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兽药质量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最高残留限量》以及《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健康养殖,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防制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确保公共卫生的安全与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