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兽医学正文

维护健康,布病防治时不我待——《布病防治》科教片稿本

  • 投稿为领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579次
  • 评分4
  • 26
  • 0

闫春轩/ 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人民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当我们在为自己生产、加工、销售的品种丰富的畜产品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源源不断的肉奶蛋等优质高蛋白食品摆上普通家庭餐桌而高兴的时刻,当我们在为自己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提供的防疫、检疫、诊疗等技术服务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而骄傲的时刻, 有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正在影响着畜牧业发展,影响着你我干事创业、增收致富,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构成威胁, 它就是布鲁氏菌病。

一、布鲁氏菌病及其流行特点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170 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布病,而且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布病的主要特征是引起母畜流产、公畜睾丸炎。人感染后,其临床症状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附睾炎和孕妇引起流产, 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故该病被称为“懒汉病”。

布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的多样性。在家畜中,羊牛猪易感。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2.布病发生的季节性和隐性感染带菌的长期性。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家畜产仔季节较多发,牧区发病率高于农区,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家畜感染布病潜伏期短的半月,长的可达半年、一年甚至几年,也可长期甚至终身带菌不发病。但会从乳汁、粪便和尿液中排出病原菌,特别当动物流产时,会排出大量病原菌,污染草场、畜舍、饮水、饲料。易感动物接触到以上污染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

3.人感染布病的职业性。人感染布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畜牧养殖人员、兽医人员、屠宰加工、皮毛加工人员、实验室检验人员、活畜及产品购销及烹饪等人员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4.布病的可防可治性。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人畜共患病,不仅临床能够识别,实验室能够确诊,而且有专用疫苗能够预防。即使人感染布病,人与人之间也不会互相传染,只要及早诊治,就能彻底治愈。

二、布病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活畜及其产品调运频繁,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已突破从前“地方病”、“职业病”的概念范畴,向更广大的区域扩展和向更多的人群传播,人感染病例从农村农牧民向城市市民发展,布病的影响和危害越来越大。可以说有易感动物的地方就有布病发生的风险,有畜间布病存在的地方就有人感染布病的可能。

如果一个人感染布病,不仅要饱受病痛折磨,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

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感染布病,不仅影响家庭的幸福生活,而且会因丧失劳动能力造成家庭贫困,生活困难,给家庭带来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如果一个养殖场发生布病,不仅影响养殖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且会给其它养殖场户带来疫情风险,甚至造成人员感染,给当地畜牧业和人的健康带来威胁。

如果一个地区呈现地方性布病流行,将会给一个地区畜牧业造成严重冲击,给更多人的健康和家庭幸福造成影响,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布病危害极大,布病防控时不我待。

三、布病的流行规律

要防治布病,必须了解布病的流行规律。布病在动物和人群中发生的流行过程,就是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布病在动物及人群中发生流行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也称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及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布病的流行就不会发生。

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1.畜间布病在养殖环节呈空间横向传播。由于在养殖环节存在一定数量的布病感染者,隐性带菌者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传染源,在养殖生产者、活畜及产品经纪人进行活畜及产品跨区域调运、交易、引种、放牧、种公畜轮换过程中极易造成感染布病的家畜、隐性带菌家畜,或者布鲁氏菌经污染的车辆、用具等,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一个村传到另一个村、一个场传到另一个场,侵入易感家畜机体,引起布病的传播和发生。

2.畜间布病在牛羊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向人传播。随着牛羊产业链的延伸,在牛羊产业链各环节,如养殖环节、运输销售环节、屠宰加工环节、皮毛加工环节、社会服务环节、肉制品烹饪加工环节、牛羊肉乳及制品销售环节,由于经常接触感染布病的家畜及产品的机率较高,就形成畜间布病随产业链延伸而向人传播,造成一些养殖人员、运输销售经纪人员、牛羊屠宰加工、皮毛加工、乳制品加工人员、兽医防疫人员、检疫人员、化验检验人员、科研教学人员等人感染布病。

3.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人畜同院,人畜同舍的情况大量存在,加之防疫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到位,一些养殖人员、畜产品加工人员常因直接接触病畜、病菌污染的环境和用具,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布病。

一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感染。在存在感染布鲁氏菌病畜和隐性带菌家畜的情况下,一些密切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的人员,由于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未注意自身防护,可经皮肤、小伤口或结膜而感染或通过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而感染。

二是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用被病畜污染的奶及其制品、肉、内脏,饮用被污染的水经消化道感染。

三是被布鲁氏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尘埃通过呼吸道吸入后感染。

4.动物及产品的流动性与布病的流行密切相关。

不管畜间布病在空间上横向传播,还是在畜牧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向人传播,都与动物及产品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动物及产品的流动性决定布病的流行程度与危害程度,动物及产品流动的距离越远,布病传播的范围就越大,动物及产品的流动越频繁,布病的发生频率和感染人的机率就越高。动物的流动包括跨区域调运,辖区内活畜及产品交易,养殖生产中的自由放牧等。各种家畜因养殖方式不同,畜产品种类及加工水平不同,其流动的范围、数量和频繁程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说羊的产品种类最多,活羊及产品流动频繁,羊的布病也比较严重,对人的健康影响也就较大。

从布病的流行规律看出,养殖环节是畜间牛羊布病跨区域横向传播,牛羊产业链纵向向人传播的源头和关键环节。人的布病感染者既是畜牧业生产管理者、生产者、加工者和服务者,又是布病感染的受害者。因此,布病的防控要围绕养殖环节和重点人群开展防控。

四.布病的防控措施

有人认为,畜间布病难防控,人间布病难治愈。这是因为对布病的认识模糊,没有抓住布病的致命弱点。一般来说布鲁氏菌有八怕。

一怕布病免疫。布病疫苗是布病的克星,可有效防止布病发生。家畜在进行免疫后,就在体内建立起对布鲁氏菌的特异免疫功能,消除了对布鲁氏菌感染的易感性。

二怕消毒灭菌。布鲁氏菌抵抗力弱,布鲁氏菌从患病动物机体排出体外后,常用化学消毒剂即可将其杀死。用湿热600℃ 30 min,700℃10 min 即可杀死肉乳等产品中布鲁氏菌。定期开展消毒灭菌可有效防止因接触和食用畜产品而感染。

三怕人畜分离。人畜同院,人畜同舍是畜间布病向人传播的基本条件,人畜居住环境分离后,人畜接触就减少,人畜用水和用具也就分开,可极大地减少布病感染人的机率。

四怕限制移动。动物的随意流动,增加了布病传播的风险.通过采取隔离观察、减少调运、禁止放牧、封闭管理等限制动物移动措施,就使布鲁氏菌失去了活动自由,切断了布病传播的途径。

五怕人员防护。对饲养人员、加工人员等进行防护,就是对密切接触人员提供了预防布病感染的盾牌,阻断布病从畜间向人传播感染的途径。

六怕监测净化。定期对种畜场、奶牛场、规模养殖场进行监测,扑杀和淘汰检测阳性畜,严格执行养殖场布病净化措施,就能尽早消除布病发生的隐患,有效防止布病的发生。

七怕扑杀、无害化处理。养殖业的布病疫情,如同人体的癌症,扑杀患病动物就是像医院大夫一样切除养殖业机体的“癌症肿瘤”。无害化处理就是杀死患病动物体内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中的病原体“癌细胞”。扑杀、无害化处理不仅使布鲁氏菌失去生长繁殖的生存场所,而且使布鲁氏菌得到杀灭,达到彻底消灭传染源,防止布病扩散的目的。

八怕早诊早治。如果在人感染布病的早期进行诊断治疗,就可避免损伤体内主要器官形成难以治愈的慢性病而及早治愈。

由此看来,只要科学防控,措施到位,畜间布病就可防可控,人间布病就可防可治。

五、如何预防布病

布鲁氏菌病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源头防控与易感人群防护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当地布病防控实际积极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布鲁氏菌病。具体说布病的预防控制重点要做好“四防、一免、三查、一准备”工作。“四防”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建立防控布病的四道防线,防止布病的传入和传播,防止布病由畜间向人传播。

一是防传入。就是通过规范活畜及产品调运,严格检疫监管,互通调运及疫情信息,强化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布病跨区域传入;防止布病从辖区内布病多发区传入;防止从周边养殖村、养殖场传入本地养殖村和养殖场。因此,每个养殖场户必须遵守动物调运规定、严格执行引进动物隔离观察制度。

隔离观察就是把怀疑患有布病的动物及隐性感染者等引进的动物,关进一个封闭的场所,限制其移动,避免与其它动物接触。并进行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疫病检疫。待隔离期满,经检疫合格的动物方可销售和进村入场,并群饲养。特别是新建大园区,大牧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必须对引进动物严格执行隔离观察、逢进必检的制度,严防布病传入。

二是防传畜。就是通过封闭管理等一整套措施,把易感动物关进动物防疫“保险箱”,使饲养的动物免受周围布病侵袭。比如通过采取封闭管理、舍饲圈养防传入;划区放牧,围栏放牧防感染;自繁自养减少调运防风险;强化免疫,保护易感动物防感染;定期监测,净化检测阳性畜除隐患;加强消毒灭疫源,搞好环境卫生防污染;购进种畜严把关等措施, 防止一个区域、一个村庄或一个养殖场家畜发生布病。

三是防传播。就是防止布病传染源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一个村传播到另一个村,一个场传播到另一个养殖场。要防止布病传播,必须做到种畜场严把种畜销售出场关,确保销售的种畜健康无病。产地检疫严把出场关,确保销售的活畜及产品检疫合格。种公畜更新轮换严把健康关,防止引入感染布病的公畜通过自然配种传播布病。放牧把好防止交叉放牧,并群放牧接触感染传播关。

四是防传人。人的布病防控要贯彻少接触,重防护,讲卫生,守制度,早诊治的原则,做到四分离、一防护、六注意,防止畜间布病向人传播,防止人感染布病。

1.四分离。就是人畜居住环境分离,严禁人畜混居;人畜接触分离,减少人畜接触机会,降低感染布病风险;人畜用水分离,严禁人畜共用同一水源,防止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感染布病;生熟畜产品存放和烹饪用具分离,防止因食入被病菌污染的食品和接触被污染的用具而感染布病。

2.一防护。就是对密切接触人员提供预防布病感染的“盾牌”,阻断布病从畜间向人传播和人感染布病的途径。凡在动物养殖场户、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工作的人员以及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必须遵守防护制度,特别是在仔畜大批生产季节,必须穿着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在工作中感染布病。

3.六项注意

一是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及时清除产羔产犊排泄物,污染物,及时清除牛羊粪便,确保环境卫生整洁无污染。

二是注意定期消毒,及时消杀环境中存留的布鲁氏菌。

三是注意对圈舍、运动场保持一定湿度,防止带菌尘埃传播布病。特别是在免疫注射、抓绒、剪毛、采血、佩戴耳标等工作中要对圈舍和运动场地面撒水降尘,防止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尘埃感染布病。

四是注意树立良好卫生习惯,工作期间不吃零食,不抽烟,不喝水,工作后及时进行消毒洗手。

五是不购买未经检疫的羊、牛肉乳等产品,不食用未煮熟的牛羊肉乳等食品。

六是注意自身身体健康情况,发现身体不适,及时到医院诊治。

“一免”就是在布病疫情呈地方性流行的区域,对所有易感动物个体通过注射疫苗,在动物体内建立特异性免疫系统,形成预防布病的免疫屏障,消除动物对布鲁氏菌的易感性。布病免疫是布病预防控制措施中最科学、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不但可以预防家畜布病,也可以间接保护易感人群。各地可根据农业部批准的对布病实施免疫的区域规定,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推荐程序和方法,在对易感家畜进行检测后,方可对阴性家畜进行免疫。

布病免疫使用疫苗包括用于预防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布鲁氏菌活疫苗(M5 株或M5-90 株);用于预防山羊、绵羊、猪和牛布鲁氏菌病的布鲁氏菌活疫苗(S2 株)和用于预防牛布鲁氏菌病的布鲁氏菌活疫苗(A19 株或S19 株)。

布病免疫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是先检后免原则,免疫前必须先检测淘汰病原阳性畜,才能对阴性家畜进行免疫。

二是牛羊种公畜禁止免疫。

三是奶畜原则上不免疫。

四是应注意个人防护,防止在免疫中因接触弱毒疫苗引起感染。

五是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推荐程序和方法进行免疫。

“三查”:就是对辖区内养殖业和密切接触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疫情监测。通过查找患病动物、检测阳性动物、人感染布病患者,对发现的患病动物进行扑杀,对实验室检测阳性动物进行淘汰,对人感染病例进行诊治。以达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治疗和及早消灭传染源的目的。

1. 查点灭源,及早处置患病动物。定期开展布病疫情排查,特别是在人感染布病新发病例所在村和场,对所有养殖的家畜进行排查,对有异常情况的家畜进行采样监测,对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的患病动物全部进行扑杀,并对扑杀患病动物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消灭传染源。

2. 查“阳”净场。一是对规模奶牛场、奶牛养殖专业村定期进行病原学监测,对监测阳性的患病奶牛按有关规定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彻底消除奶牛场布病传播的隐患。二是对种牛场、种羊场、良种奶牛场家畜定期进行监测,按照种畜场生物安全净化要求,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淘汰监测病原阳性畜,开展种畜场布病净化工作。

3. 查人治病。就是对布病呈地方性流行区密切接触人员进行定期走访调查和布病筛查,对疑似布病患者进行实验室确诊。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康复。

“一准备”就是要做好突发布病疫情的应急准备工作,包括建立布病防治组织指挥机构,建立疫情应急队伍和专家队伍,制定和完善布病疫情应急预案,做好疫苗、消毒药品、防疫、扑杀器械和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和防控技术培训,提高应对突发布病疫情的应急实践能力。做到应急组织机构完善,应急队伍健全,应急预案完备,应急物资充足,疫情信息畅通。一旦发生疫情,就能有力应对,早快严小、果断处置,确保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

同时,要搞好部门配合,开展联防联控。在加强畜间布病防控的同时,根据布病防控实际情况,加强布病高危人群筛查和病例管理,通过采取宣传教育、专家讲座、发放干预包等措施,提高农牧民布病防护意识,有效阻断布病的流行和蔓延。

六、如何处置布病疫情

1. 布病疫点处置和无害化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布病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场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采样,开展实验室诊断。确诊后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疫情进行处置。

对布病疫情的处置,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对疫点患病动物全部扑杀,彻底拔除疫点,消灭传染源。对扑杀的患病动物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等污染物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疫情处置彻底,确保扑杀处理的家畜及产品不流入市场。

2. 布病流调和疫源追踪。开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就是在处置布病疫情的同时,对患病动物、同群动物的来源、去向、与周围动物接触情况、人员车辆来往等情况进行的专项调查,追溯处置发病动物、隐性感染动物等潜在的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同时要对接触患病动物的人员进行临床观察,采血化验,以便及早确诊及早治疗。因此,没有全面彻底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就没有全面彻底的疫情处置,就会留下疫情发生的隐患,造成疫情扩散蔓延。一般情况下,布病的流调和疫源追踪可通过如下线索进行。一是通过疫情排查发现的线索,二是有关单位和个人报告和举报的疫情线索。三是由卫生部门发现新的人感染病例所提供的线索。四是经实验室监测提供的线索。

3. 强化疫区监管。强化疫情监管就是对发生疫情的地区采取一系列监管和防控措施,以免使患病的动物、隐性感染者流出疫区,防止因人员的往来造成传播。一是对疫区进行严密封锁,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出入。二是严格限制动物移动,关闭牛羊交易市场,禁止外出放牧,实行封闭饲养。三是进行严格消毒,对患病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四是对受威胁的畜群实施隔离,对实验室检测阴性的畜群进行布病紧急免疫,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七、人感染布病的识别和诊治

正确识别和确诊人感染布病新发病例对于及早发现布病病人并对病人进行恰当有效的治疗和及早发现患病病畜、及早处置疫情非常必要。一般布病的识别诊断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接触史为依据。

1. 人感染布病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和职业性。一般布病新发病例大部分都有接触病羊病牛及排泄物、流产物的情况,而且大部分是从事养殖、加工、畜产品收购销售等易与患病畜及其污染物密切接触的人员,一部分是生活在疫区通过日常生产生活接触和食用未煮熟的家畜产品感染。

2. 人感染布病临床特征。人感染布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和全身乏力为特征。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孕妇可造成流产。人感染布病后,潜伏期一般为7 ~ 60 d,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一年以上。

3. 实验室确诊。对临床症状明显,并有与家畜及产品密切接触史的人员,要进行实验室确诊,并对确诊的病例进行治疗。

4. 人感染布病的诊治。人感染布病的诊治要贯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积极做好人感染布病的诊治工作。一是怀疑感染布病的人,应立即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使布病从急性期转为慢性期,增加治愈的难度和病人的痛苦。二是不要自诊自治。有的人得了布病,由于症状不明显,自认为是得了感冒,自己买药治疗,不仅没有治疗效果,也耽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使本人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因病返贫。

三要对发生动物布病疫情疫区的密切接触人员进行健康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