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健康教育模式对家属认知水平及早产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早产儿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早产儿照护者育儿认知水平,早产儿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早产儿生长、智能发育情况。结果:研究组日常照护相关知识与技能、疾病防护相关知识与技能、康复相关知识与技能、社会服务相关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精细运动、适应能力、大运动、社交行为及语言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系统化早产儿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家属认知水平,提高早产儿生活质量,对提高喂养质量、改善生长发育水平均具有积极意义,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关键词:早产儿;系统化健康教育;认知水平;生活质量;
目前,早产儿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在早产儿住院期间对其早产儿家属的短期宣教和指导。在早产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鼓励父母探视和参与照顾早产儿,指导护理早产儿的方法,出院时嘱咐家属如何护理早产儿、交代注意事项和定期到院复查,但由于出院后没有医护人员在旁及时指导,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详细的照护知识,效果往往较差。早产儿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院后,可能会面临一系列医疗和发育方面的挑战,家属面临着抚养脆弱儿童的艰巨任务。如何整合健康教育模式、优化弱势儿童教育成果,是目前早产儿健康研究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选取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早产儿家属提供照护教育、情感支持的新模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胎龄31~35周,平均(32.51±2.19)周;体重1.21~2.46 kg,平均(2.01±0.38)kg。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胎龄31~36周,平均(32.56±2.23)周;体重1.25~2.45 kg,平均(2.03±0.41)kg。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早产儿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1)胎龄<37周的早产儿;(2)出生后24 h内入院,生命体征基本稳定,血流动力学稳定,住院时间>2周[1];(3)无严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异常,存在死亡风险的早产儿;(2)合并严重感染或并发症者;(3)早产儿父母存在严重交流障碍;(4)早产儿父母每日参与照护时间<8 h;(5)无法配合研究者。
方法:对照组予以早产儿常规护理。遵医嘱对早产儿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呼吸道护理、日常保暖工作,提供合理喂养;加强对家属的基础性宣教指导,将护理难点、喂养难点等相关注意事项详细告诉家属,确保早产儿生命安全。研究组给予早产儿健康教育模式:(1)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新生儿科医生、护士以及早产儿家属进行约谈,采用KAN0模型问卷征询家属对早产儿的护理需求,拟定护理方案,结合早产儿家属需求,按照早产儿的发育特点建立相关教育课程[2]。(2)培训师资:在新生儿科护士长的组织下,对新生儿科的专科护士进行早产儿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并对各个护士进行考核,以便更好地完成对早产儿家属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培训每期3次,每周组织1次,培训内容包括知识讲授、学习技术性护理技能、开展家属间经验交流和提问、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等。(3)采用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方法,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定期为早产儿母亲发送健康教育内容,并且针对内容进行授课。(4)出院前1周邀请家属进入NICU和新生儿病房进行参与式照护操作培训。(5)成立志愿者团队,针对过渡期家庭病房的早产儿开展辅助指导,制定出早产儿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方案。(6)建立早产儿线上教育平台,指导早产儿家属使用该平台定期填写孩子的生长信息,保证早产儿出院后能够接受延续照护,在出院1个月、3个月后对早产儿母亲进行随访。(7)质量控制,研究者要经常对所授课程及实施过程进行巡查,每月至少巡查1次,巡查内容包括培训的理论知识、技术性的操作技能、培训效果、师资质量、家属培训后的反馈等。
观察指标:(1)在出院后3个月对早产儿家庭主要照护者进行随访,采用早产儿连续护理认知水平测评量表评估照护者育儿认知水平,包括日常照护相关知识与技能、疾病防护相关知识与技能、康复相关知识与技能及社会服务相关知识,分数越高说明认知水平越高[3]。(2)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估表简表评估两组早产儿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3)出院1年后,评估早产儿生长发育、智能发育情况,包括精细运动、适应能力、大运动、社会行为及语言,每个项目均采用百分制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该项能力越强。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早产儿照护者育儿认知水平比较:研究组日常照护相关知识与技能、疾病防护相关知识与技能、康复相关知识与技能、社会服务相关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照护者育儿认知水平比较
两组早产儿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出院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早产儿生长、智能发育情况比较:研究组精细运动、适应能力、大运动、社交行为及语言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生长、智能发育情况比较
讨论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活产婴儿,普遍体重<2.5 kg、身长<45 cm。国内相关研究指出,我国早产儿约占所有新生儿的12.7%~20.8%[4]。在临床上,由于早产儿脏器和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普遍存在适应能力较差、喂养不耐受、生长发育困难等问题,若不能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早产儿救治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单纯依靠医务人员无法为早产儿生长发育提供全面的保障,家属认知水平对促进早产儿的成长发育具有关键性作用[5]。而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中,内容输出较为机械、持续时间较短,无法培养家属形成良好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后续早产儿照护。而构建系统化健康教育则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对家属从入院、住院到出院后随访均进行一系列计划、针对性和科学的健康教育,帮助家属尽快了解早产儿照护知识,及时消除特殊监护和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6]。另外,通过持续传授早产儿护理知识与技巧,包括保暖、喂养、预防感染、日常活动观察等,可帮助家属建立良好的护理能力和信心[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日常照护相关知识与技能、疾病防护相关知识与技能、康复相关知识与技能、社会服务相关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照护者认知水平更高,这可能与系统化健康教育更全面、更具针对性有关。另一组数据显示,出院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早产儿生活质量更高,这可能与照护者认知水平更高、护理更到位等相关。出院1年后,研究组精细运动、适应能力、大运动、社交行为及语言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生长发育更全面,这可能与其家庭护理水平更高有关。
综上所述,构建系统化早产儿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家属认知水平,提高早产儿生活质量,对提高喂养质量、改善生长发育水平均具有积极意义,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钱施,黄小夏钱笑蓉.袋鼠护理结合环境干预护理对极早早产儿的干预效果及家长满意度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1,19(1):89-91.
[2]车頗,吴婕翎早期发展综合训练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发育商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5):92-94.
[3]于红霞预见性儿童健康保健在早产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2)-:127.
[4]吕明珠,尤嘉晚期早产儿的感觉统合发展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31(4).423-426.
[5]王曦蔡寅秀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 ,9(2):207.
[6]秦怀雪,,赖冬梅刘璇等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院内健康教育对早产儿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2):175-178.
[7]虎妍妮对早产儿家长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