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对心肺复苏患者早期预后价值做出判断。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行心肺复苏术后恢复自主循环的ICU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跟踪回访的形式对相关因素进行收集并统计。结果: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心搏骤停到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后患者72 h体温、复苏后患者血液pH值、患者年龄及性别等。除此之外,还与CPR抢救持续时间、胸外按压方式、电除颤的应用、高级生命支持等有关。结论: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较多,临床急救中需要医护人员针对具体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提高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重症 心肺复苏患者,预后 相关因素 影响分析
促使心搏骤停患者心脏尽快恢复的重要方式是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可以对患者提供生命支持。据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心肺复苏术可以促使心脏骤停患者身体功能重新启用,能在最短时间内促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术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2019年11月-2020年10月进行心肺复苏术后恢复自主循环的12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跟踪回访的形式对相关因素进行收集并统计。目的是对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各指标对心肺复苏患者早期预后价值做出判断。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行心肺复苏术后恢复自主循环的120例患者,男58例,女62例;平均年龄(44.6±2.3)岁。
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跟踪回访的形式对相关因素进行收集并统计。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
结果
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120例患者中,心搏骤停到复苏时间<10 min,预后良好率为87.5%(35/40);10~30 min,预后良好率为23.7%(9/38);30 min以上,预后良好率为4.8%(2/42)。重症心肺复苏患者复苏后72 h体温≥38℃,预后良好率为34.5%(20/58);复苏后72 h体温<38℃,预后良好率为14.5%(9/62);重症心肺复苏患者复苏后血液p H值≥7.0,预后良好率为58.3%(35/60);复苏后血液p H值<7.0,预后良好率为25.0%(15/60)。重症心肺复苏患者男性预后良好率为43.1%(25/58);女性预后良好率为43.5%(27/62)。重症心肺复苏患者年龄≥60岁的预后良好率为19.3%(11/57);年龄<60岁的预后良好率为47.6%(30/63)。分析上述结果可知,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主要有心搏骤停到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后患者72 h体温、复苏后患者血液p H值、患者年龄及性别等[1-2]。
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1)CPR抢救持续时间:CPR抢救持续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急救效率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CPR抢救持续时间越长,患者大脑血供会伴随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其生存概率也降低。现阶段临床上对心搏骤停患者持续CPR的时间一般在30 min,如果持续30 min的CPR后患者自主呼吸和心跳还未恢复则可以宣布患者临床死亡。查阅相关学者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CPR抢救持续时间一旦>20 min,则有很大概率预示患者死亡。其他研究资料还证实CPR持续抢救时间如果>15 min,则患者出院后发生死亡的概率升高[3]。本次研究中CPR抢救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有45例患者,其预后良好率为33.3%(15/45),CPR抢救持续时间在15~20 min以内的有30例患者,其预后良好率为13.3%(4/30),CPR抢救持续时间在20~30 min以内的有45例患者,其预后良好率为2.2%(1/45)。可见CPR抢救持续时间越长,其生存概率越低,主要是由于患者大脑血供会伴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导致。(2)胸外按压方式:胸外按压质量也会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可以促使患者停跳的心脏泵出1/4~1/3的血液,这些泵出的血液可满足患者大脑和心脏的最低血供,能促使患者外周血压循环尽快回流。胸外按压的过程中外周血液循环得以加上,此时医护人员可以构建有效的人工循环,促使患者外周血液循环尽快恢复。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会改变患者胸内压力,加快血氧交换,对于促使心脑复苏尽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在快速有力的按压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能量,可促使心脏尽快恢复搏动,解决患者室颤问题,由此可见高品质的胸外按压可促使心室颤动患者转复。因此对于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需要确保有高标准、高品质以及程序化的胸外按压,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患者脏器有最低的血供,以免脏器产生不可逆损伤。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部分学者提倡在CPR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对胸外按压效果进行判断。根据呼气末二氧化碳数据可以对按压深度和频率进行调整,这样可保障患者预后效果。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肺灌注量和心排血量有更好的了解。(3)电除颤的应用:电除颤的应用也是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之一。所谓电除颤就是借助一定电流量对患者心脏进行冲击,在冲击的过程中促使患者心脏自主跳动,恢复心脏射血功能。相关资料显示,对于突发性非创伤性的心脏骤停,会有80%以上的患者发生室颤,心脏骤停后的患者血液循环停止,此时任何药物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靶器官,因此及早除颤是促使患者尽快复苏的关键。早期除颤直接影响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可以为今后的治疗构建良好的条件[4]。本次研究中在心肺复苏中使用电除颤患者45例,预后良好率为66.7%(30/45)。由此可见,早期电除颤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的预后效果。(4)高级生命支持:所谓高级生命支持就是借助特殊技术和辅助设备促使患者机体血液循环和通气更有效,恢复患者的自主心率和自主呼吸。相关资料显示,心肺复苏患者在复苏期间插管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更早建立侵入性气道可以提高患者24 h存活率并改善神经系统的预后功能。本次研究显示,在复苏期间早期建立侵入性人工气道的患者有31例,其中预后良好率为64.5%(20/31),由此可见,早期的高级生命支持与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讨论
心肺复苏术作为心脏骤停的重要生命支持,近几年来伴随心肺复苏术急救系统的不断完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即便如此,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因素相对较多,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如何确保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效果是临床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较多,如心搏骤停到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后患者72 h体温、复苏后患者血液p H值、年龄、性别等。除此之外,还有CPR抢救持续时间、胸外按压方式、电除颤的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患者基础性疾病、肌肉痉挛抽搐等情况[5-6]。
本研究显示,心搏骤停到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后患者72 h体温、复苏后患者血液p H值、年龄及性别等是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抓住患者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可以提高患者复苏后效果。反之,如果患者心肺复苏时间持续时间较长,会对重要脏器产生不可逆损伤,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效果,降低患者生存质量。此外,心肺复苏患者血液p H值和D-二聚体等也可以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反应。心脏骤停患者血液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多,p H值降低,机体会发生连锁反应和过激反应,进而患者炎症反应会加重,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对机体带来严重影响。除此之外,CPR抢救持续时间、胸外按压方式、电除颤的应用、高级生命支持等也是影响重症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因此需要医务人员全面分析,针对具体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患者预后效果[7-8]。
参考文献
[1]高崇莹,陈涛.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8,46(3):339-342.
[2]俞宁,吕立文,唐宇涛,等.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综合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12):2268-2270.
[3]杨兰萍,贾俊格,秦艳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9):1410-1411.
[4]胡杰,陈俊希,明政,等.重症医学科患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12):1826-1827.
[5]陈菊霞.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4):38.
[6]黄凤,胡金玲.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2):121.
[7]谢海庭,李忠丽,吴多斌,等.重症心肺复苏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指标[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6):643-647.
[8]张东,赵淑杰,李南,等.心搏骤停后综合征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3):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