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雯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四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 要】目的:研究产科护理新模式对降低孕妇剖宫产,促进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对本院300 例孕产妇中的150 例采用产科护理新模式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此150 例设置为研究组,另有150 例采用常规产科护理方法,设置为对照诅。比较两组的剖宫产率。结果:研究组的剖腹产率为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3%,两组剖腹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于降低剖腹产率,促进自然分娩有显著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产科;护理模式;剖腹产率;临床应用
在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不断变化中,剖腹产的比例正在呈上升趋势[1]。而剖腹产作为一种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较之自然分娩,大大增加了产后远近并发症的发病风险[2],给人类的繁衍和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产前护理对产妇和家属在生育方式上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产科护理新模式对降低剖宫产比率、促进自然分娩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近一年来我院产科收治待产的健康孕产妇共300 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150 例和对照组150 例,研究组平均年龄(27.5±5.5) 岁, 平均孕周(38±3) 周,孕次(1.1±0.12) 次; 对照组平均年龄(25.3±4.7)岁,平均孕周(39±2)周,孕次(1.2±0.32)次。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孕次、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150 例孕产妇均采用常规产前护理,包括详细了解妊娠过程;测量孕产妇的体温、脉搏、血压;询问过敏史,听胎音、查胎位等;研究组150 例孕产妇采用产科护理新模式。模式内容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护士通过与产妇的沟通,了解产妇的心理特征和情绪变化等,同时获得产妇的信任。对孕产妇进行产前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优缺点,以及自然分娩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解答孕产妇及家属的疑惑,使其对自然分娩有清晰客观的认识。
1.2.2 心理护理
护士通过与孕产妇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的模式,帮助孕妇消除产前紧张不安的不良情绪,引导产妇积极勇敢面对分娩,乐观迎接母亲的角色转换。
1.2.3 孕期合并症的预防和发现在护士与产妇良好的沟通信任的基础上,了解孕产妇的家族病史以及孕期的各种不良反应,判断潜在可能的孕期合并症并进行筛查确认,以避免缺漏。依据产妇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卫生。产前保持产妇心情平静,鼓励多食多动增加分娩体力,辅导产妇分娩体位,增加产妇信心,在分娩时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合并症,避免影响母婴安全,做好抢救或自然分娩转剖宫产的准备。
1.2.4 导乐陪伴分娩
在配备专业助产士的同时,引入导乐陪伴分娩分娩,安排一位家属进入产房,时刻给予孕妇心理上的支持。产前与孕妇和家属一同制定分娩计划,参照孕妇的需求,制定专业有针对性的分娩计划,使孕妇更加清晰分娩过程,减轻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提高自然分娩自信心。同时专业助产士应时刻严密监视分娩进程,了解分娩进展和母婴情况,较早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最终实际采用的分娩方式,比较自然分娩率和剖宫产率的差异,通过比较并结合统计学检验得出结论。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 软件进行分析,对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比例差异进行卡方检验,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自然分娩比例显著增高,剖宫产比例较小,且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剖腹产作为产科的一种辅助生产手段,其最初目的是保障难产孕妇和高危产妇的生命安全,保障母婴安全。但随着近年来社会观念的改变,一些健康适宜于自然分娩的产妇也主观选择了剖腹产,以至于我国剖腹产比例迅速上升,一度排名世界第一。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研究,剖腹产并不利于母婴的近远期分娩效果,因而临床上不宜大量采用。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通过产前护理沟通,使产妇和家属明确自然分娩的优势,从观念上转变其分娩决定,提高自然分娩率。本研究中那个的产科护理新模式通过对产妇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孕期合并症早期发现和预防等方式使待产孕妇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支持,不仅使她们能客观的作出决定,也增加了孕妇自然分娩的自信,使孕妇的心态更稳定,大大降低了临床实际的剖宫产比例,提高了自然分娩率,有促进母婴健康的积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朱伟华. 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促进自然分娩的影响[J]. 护理与康复,2011,3(6):496-497.
[2] 曹典姣. 产科护理新模式对降低剖宫产率的效果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2010,5(4):760-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