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顺玉
龙岩市第二医院妇产科,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 目的 探究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并总结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12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40例经阴道组,40例腹腔镜组和40例开腹组,经阴道组患者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选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开腹组患者予以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比分析3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经阴道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均少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手术出血量比较中,经阴道组患者出血量为(95.5±0.5)mL,腹腔镜组患者的为(100.5±0.5)mL,开腹组患者为(130.0±0.5)mL,经阴道组和腹腔镜组比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选择经阴道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尤以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方式最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093-02
[作者简介] 侯顺玉 (1967.11-),女,福建龙岩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多发于35岁妇女,手术治疗是当前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式,开腹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微创术逐渐普及,为了选择最佳的临床手术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该研究就该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20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所有患者经B超和盆腔检查均确诊为子宫肌瘤。120例患者中有82例阴道分娩史,38例行剖宫产史,33例多发性肌瘤,30例肌壁间肌瘤,38例单发性肌瘤,19例浆膜下肌瘤。均排除子宫内膜发生恶性病变者和宫颈恶性病变者,均无传染史及手术禁忌症。其中,年龄为29~49岁,平均年龄为(38.5±0.5)岁。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经阴道组(40例)、腹腔镜组(40例)和开腹组(40组),经阴道组肌瘤数目为1~3个,肌瘤直径在3.5~5.0 cm;腹腔镜组肌瘤数目为1~2个,肌瘤直径在4.0~6.5 cm;开腹组肌瘤数目为1~3个,肌瘤直径在3.5~6.0 cm,3组患者在年龄、肌瘤类型、肌瘤数目及肌瘤直径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腹腔镜组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阴道组患者进行持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方式麻醉,开腹组患者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均予以所有患者子宫肌层注射20 mL生理盐水和6 U垂体后叶素。经阴道组患者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治疗,具体如下:予以患者膀胱截石位,首先通过阴道拉钩将宫颈完全暴露,根据实际肌瘤位置确定阴道穹隆切口,属于后壁肌瘤者应选择阴道后穹隆横切口,如果前后壁都发现肌瘤,应将前后穹隆同时切开,通过布巾钳将最先暴露的子宫肌瘤夹持住,使用电刀切口子宫肌瘤表面肌层与薄膜,剔除子宫肌瘤,进行止血缝合切口;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首先,进行常规消毒,铺湿巾,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放置举宫器以更好地暴露子宫肌瘤位置,选择四孔法进行切口穿刺,在患者脐部下缘(或上缘)10 mm左右做纵行切口,进行气腹针穿刺并制造气腹,放置腹腔镜,通过腹腔镜探查与指引下,进行第二穿刺孔,并依次进行其它穿刺孔,探测腹腔内部肝胆肠管情况,同时检查腹腔内有无发生粘连。根据肌瘤位置与情况选择手术类型,若为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则通过切开肌瘤将最明显部位突显,进行子宫肌层穿刺,采用单极电凝从肌瘤表面假包膜切开直至肌瘤体,运用大抓齿钳钳夹肌瘤体并牵引肌瘤体,将假包膜分离,剔除肌瘤;如果采用浆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若为瘤蒂较细的浆膜下肌瘤,则可以直接采用电凝将肌瘤体切断并摘除,若是瘤蒂粗的浆膜下肌瘤,则应先切开肌瘤体表面假包膜,将肌瘤体提拉出来切除。剔除肌瘤后应使用生理盐水将腹腔冲洗干净;开腹组患者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然后开腹将肌瘤剔除后进行缝合瘤腔,关腹。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3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等方面的情况。
1.4 统计方法
通过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1]。
2 结果
经过不同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经阴道组患者和腹腔镜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均少于开腹组患者,其中,经阴道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比腹腔镜组患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属于良性肿瘤。据资料统计[2],约20%的妇女(35岁以上)发生子宫肌瘤,但多数患者因肌瘤小、无症状,临床上报告肌瘤发生率远比其真实的要低。子宫肌瘤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3]:腹部肿块、压迫症状、月经不调、下腹部包块或排尿、排便困难等。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传统手术方法有很多种,如切除术、开腹术、剔除术等,这些方法都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局部创伤小、腹内粘连少、切口小、痛苦少、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少,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需要手术术者通过操作器械感知,需要手术者的灵敏性和腔镜经验,因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存在一定的遗漏。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操作者可以通过手指触感子宫肌瘤情况,但其手术要通过切开一定宽度的切口进行,因此存在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大、疼痛感强的缺点,同时开腹剔除肌瘤对患者的腹腔干扰性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4]是一种不经腹部开刀,直接经阴道直达子宫病变部位,微创剔除肌瘤的手术方式,可以弥补腹腔镜肌瘤剔除术存在小肌瘤容易残留和残腔缝合止血困难的缺陷,且恢复快。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具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势以外,还具有术后发生率低和吸热程度低,手术后使用抗菌素的经济性强等特点。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证[5]为:保留子宫者,属于子宫肌壁或浆膜间肌瘤,单个肌瘤直径<7 cm,子宫≤孕14周,无盆腔粘连。
通过该研究实验结果证明,经阴道组患者与腹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均优于开腹组患者,此外,经阴道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组患者。该研究结果与其他临床数据有一定的差异,该研究试验中经阴道组的术后排气时间(18.0±0.5)h比腹腔镜组(20.0±0.5)h短,而相关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中显示的是腹腔镜组(17.95±6.86)h比经阴道组的术后排气时间(20.01±4.05)h短,但与该试验结果差异不明显,故对结论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最佳,腹腔镜子宫剔除术其次,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最次,但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子宫肌瘤位置、数目等实际情况选择手术类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贺婷,龙雪娇.经阴道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机体应激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2):216-217.
[2] 肇丽杰,柳晓春,谢庆煌,等.经阴道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10):900-910.
[3] 邱美英,许海容,张美娜.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院,2010,10(12):44-45.
[4] 林力华,柳岚,刘碧芬.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7.
[5] 李龙,王月玲.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19(4):363-364.
[6] 陈聃,刘毅智.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182-186.
[7] 兰慧.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3):84-85.
[8] 邓爱莲.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对照[J].大家健康,2013,7(12):18-19.
(收稿日期:201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