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妇产医学正文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

  • 投稿张永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418次
  • 评分4
  • 89
  • 0

张雅丽

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汕尾逸挥基金医院)妇产科,广东汕尾 516600

[摘要]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 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妇科肿瘤;低分子肝素;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040-02

在外科手术各类并发症中,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据报道[1],外科手术后约有30%~50%的患者并发DVT,这一数字在妇科疾病以及恶性妇科肿瘤术后约为7%~45%。国内临床[2]也在近年来发现以恶性肿瘤术为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DVT发生率大幅升高,因此临床应高度重视妇科肿瘤术后DVT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基于此,为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策略,现分析2013年4—8月间该院收治的40例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年龄39~68岁,平均(52.8±5.4)岁;体重49~82 kg,平均(61.8±5.6)kg;其中,15例为恶性肿瘤(7例子宫内膜癌,4例卵巢癌,4例恶性葡萄胎),另外5例为良性肿瘤。实验组中,年龄 37~69岁,平均(53.4±5.5)岁;体重51~83 kg,平均(62.3±6.2)kg;其中,16例为恶性肿瘤(8例子宫内膜癌,5例卵巢癌,3例恶性葡萄胎),另外4例为良性肿瘤。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于术后次日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 mL(国药准字号:H52020959);同时给予25 mL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1~2周。实验组。于术后次日选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 100 IU/0.4 mL(国药准字号:J2009005)行皮下注射,1次/d,持续治疗1~2周。两组患者同时进行下肢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患肢皮温、色泽以及周径,并监测血流变化,采用静脉血管造影、彩超检测DVT患者。另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抗凝血因子Xa(抗-FXa)活性、凝血酶原时间(TT)以及APTT[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有3例(15%)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接受抗凝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对比

两组抗-FXa活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诸多临床研究[4]证实,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是DVT并发症高危人群,而DVT成因则包括血流改变、静脉血管壁受损以及高凝状态3种。临床在诊断DVT时往往以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因此存在难以确诊的情况,即便临床医师经验丰富也很难做到此点。而不明原因低热、患侧下肢疼痛以及肿胀等均为DVT特征性临床表现,尤其是恶性肿瘤、肥胖以及中老年患者术后伴发此类症状应高度怀疑DVT[5]。临床辅助诊断方法包括静脉造影、核素静脉显像、125iV标记纤维蛋白原γ照相机显像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等,其中彩超血流显像诊断准确率与静脉血管造影近似,因而成为现阶段静脉闭塞性疾患的首选筛选方法[6]。该研究中,对照组有3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均由彩超血流显像诊断确诊,且经由临床证实,准确率为100.0%,说明彩超是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不二选择。

患者一旦明确诊断DVT则应立刻住院接受治疗,保持卧床休息并将患肢抬高。DVT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手术以及溶栓治疗,其中手术与溶栓两种方法目前应用较少,而以抗凝治疗为主,其目的在于遏制血栓持续性进展,预防慢性瓣膜关闭不全或者肺动脉栓塞[7]。该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以丹参与葡萄糖治疗的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5%,且实验组临床指标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盆腔恶性肿瘤女性患者受血栓的影响而在术后有较大几率出现并发症,且死亡率较高,所以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有利于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降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这也与马艳群[8]相关报道一致。

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近年来引起重视, 相关研究[9]表明, 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 可明显减少术后DVT的发生。该研究对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仅作了初步尝试, 病例较少, 需进一步积累经验。此外,由于血栓使得患盆腔恶性肿瘤的妇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因此,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性治疗。对术前有高危因素的恶性肿瘤患者, 特别是老年人,应穿弹力袜,运动下肢,术后及早下床活动,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 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10]。

综上所述,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霞,朱以佳,张培建,等.腹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诊治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2):137-140.

[2] 胡龙凤.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2):119-121.

[3] 李清华.肝素防治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34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3):67-69.

[4] 王锦秀.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9):152-153,156.

[5] 孙美农,李湛,赵娜,等.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9):617-618.

[6] 贾桂英,青友芬.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08,20(5):1023-1025.

[7] 王霞.低分子肝素与间歇充气加压在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27(6):440-442.

[8] 马艳群.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6):733.

[9] 豆晓蕾.丹参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6):64-66.

[10] 高彦韬.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3):117-118.

(收稿日期:201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