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利
朝阳市中心医院循环科,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运动康复干预对心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该院诊治的24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12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运动康复干预,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性指标、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相关性指标SV(59.24±3.63)mL、CO(5.24±1.24)L/min、CI(3.99±0.42)min/m2、LVEF(54.29±6.2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社会限制(3.78±1.14)分、体力限制(10.01±3.43)分、症状改善(7.14±1.74)分及情绪控制(7.85±2.17)分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376.07±51.22)m比对照组(252.55±55.14)m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运动康复干预对心功能有积极影响,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干预;心功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10-02
[作者简介] 马伟利(1979-),女,本科,河北省石家庄人,主治医师,从事心脏内科的研究。
冠心病患者在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等情况,严重情况下会直接造成患者死亡,不仅加重家庭及社会压力,而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明显的影响[1]。该研究中针对该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诊治的24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不同的临床治疗及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相关性指标显示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该院诊治的24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WHO关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69:51,年龄43~69岁,平均(53.6±6.8)岁,病程1~5年,平均(2.3±1.4)年;研究组男女比例65:55,年龄42~71岁,平均(52.8±6.7)岁,病程0.5~6年,平均(2.4±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即予以利尿、吸氧、强心及扩血管,予以血压、血脂及血糖等心内科常规控制治疗[2]。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运动康复训练:患者初期可予以步行训练,时间控制在5~10min,且需适时予以休息;后期治疗中可加强耐力训练,如慢跑、徒步、骑自行车、排球等运动,30min/d,>5次/周;在实际运动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调整,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心功能相关性指标情况,包括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量表(MH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测试患者6min的步行距离评价其运动耐量情况[3]。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性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相关性指标显示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性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社会限制、体力限制、症状改善及情绪控制等指标得分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运动耐量情况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6min步行距离为(376.07±51.22)m,对照组患者干预后6min步行距离为(252.55±55.14)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9.1074)。
3讨论
该研究中针对患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康复方案予以相关性研究,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运动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相关性指标显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临床传统治疗方案中认为患者心功能出现障碍时需加强对其保护措施,避免患者的心功能因运动受到再次伤害,该研究中针对患者的运动康复效果予以评价,说明患者治疗期间予以适当的康复运动,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而且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血栓等心血管严重病情情况,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4-5]。患者在实际康复运动过程中需对运动项目进行筛选,选择运动量较为合理的项目以缓解患者的病情同时,改善运动效果对心功能的促进作用;同时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控制运动时间,在实际运动过程中需设置中间休息过程,避免患者因长时间运动造成心脏负荷过大情况[6-7]。
该研究中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予以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其中包括体力及社会限制、情绪控制情况及症状改善。患者在实际运动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心脏功能新陈代谢恢复,同时患者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明显改善。患者采用持续性运动康复锻炼,对患者消极心理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使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享受成就感,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下排除自身不良情绪。研究结果中通过患者的运动耐量测试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6min步行距离(376.07±51.22)m明显多于对照组(252.55±55.14)m,此研究结果与于法忠在相关文献中的表述相类似,说明患者的心功能、心理因素及生理均明显改善,有效提示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8-10]。此研究中未针对患者心功能分级与病情改善之间关系予以分析,即运动康复训练与患者的病情相关性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干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志霞.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7):356-357.
[2]张守琳.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121-5123.
[3]吴征.运动康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研究分析[J].运动人体科学,2012,3(2):15-16.
[4]任昌菊.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2392-2394.
[5]谢明荣.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76-77.
[6]黄秀霞.运动康复路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4):34-37.
[7]张玉燕.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5):379-380.
[8]于法忠.康复锻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探讨[J].河北医学,2014,20(6):943-946.
[9]冯琴芬.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12(23):87.
[10]梁晨景,黎观妹,柯月兰.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4(7):8-9.
(收稿日期: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