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夺命肥胖

  • 投稿萨娜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144次
  • 评分4
  • 20
  • 0

前不久,“中国第一胖”孙亮因心肺衰竭离世。住院期间他曾被诊断患有阴囊水肿、皮肤真菌感染、肥胖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衰竭等一系列病症。据了解,孙亮19岁时体重突然增加到300斤,之后三年里,每年以100斤左右的速度递增,直至今年达到600斤。

肥胖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地球上每4人中就有1人过于肥胖。“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肥胖人口已超过饥饿人口,肥胖已经成为困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社会问题。

国际国内医学界普遍认为,肥胖是非传染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危及我们的呼吸道、心血管、肝脏,对骨骼和关节等运动系统特别是脊椎和下肢也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有调查称,腰围每增一英寸,患癌症风险就增加8倍;而每增5公斤体重,患冠心病的几率将升高14%、中风危险率提高4%。毫不夸张地说,肥胖已成为潜伏在人体内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据统计,全球有将近1/3的死亡案例与肥胖、缺乏锻炼和吸烟相关,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与肥胖有关的2型糖尿病。

在我国,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成人超重人群达2.66亿(占人口总数27.8%),肥胖人群达到5300万(占人口总数5.5%);肥胖和超重人数的迅速增加,又伴随着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的增加。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患病率约为12%,肥胖患病率约8%,这预示着这些病人成年以后更早地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近年来还发现,肥胖患者患乳腺癌、大肠癌、胆囊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有所增加。另外,无论在男性和女性,肥胖都会导致生殖能力下降。

肥胖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应当面对的巨大挑战。肥胖不仅影响公民健康和生命,还关乎社会经济发展。肥胖者的医疗费用不断攀升,死亡率升高,必定会加重社会负担,遏止经济发展势头。目前,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明显增加,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防治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寻找“肥胖”基因

科学家寻找“肥胖”基因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与肥胖相关的一些基因相继被阐明。如5年前,人类肥胖基因的发现,从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慢性体重增长是营养和身体机能不协调的结果。研究表明在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食物短缺。我们的祖先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食物,但经常食不果腹。即使进入近一千年,饥荒还时常肆虐。自然选择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能够充分利用食物的个体在选择中获得了优势,而赶上饥荒,胖人挺过去的机会要大于瘦人,于是“肥胖”基因成为更为进化的优势基因,被更广泛地固定在人群中。而今,发达国家人群每天摄取超量的食物,而活动却远远不足,因此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肥胖病。想通过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基因治疗肥胖病似乎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导致全世界肥胖人口剧增现象有很多因素,不过饮食结构的彻底改变当数头号原因。尽管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但有证据表明,如果改变进食脂肪和其他营养物的数量,就可以通过激活某些基因而影响大脑里的化学物质,从而指导我们进行正确的进食取向。

减肥没有灵丹妙药,节食与运动是关键

国际上对减肥方法已经探索了几十年,目前仍无十分理想的办法。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减肥方式和药物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实际效果不佳。关键还在于饮食结构的科学合理,同时注意体力活动,减肥产品只能起一些辅助作用。

减肥必须节食,这是各种减肥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难实行的方法。毫不夸张地说,能否节制饮食是减肥成败的关键。理论上,要想减肥,必须是摄人小于支出,国际医学界制订的“不厌食、不腹泻、不乏力”的三项安全性减肥标准,所有减肥者当切记之,谨遵之。另外,在节食减肥的过程中,也需要增加运动锻炼。因为“节食”是为了减少摄入的能量,使肥胖者失去肥胖的“物质基础”,而“运动”则是为了更快捷、更有效的消耗多余脂肪。

专家指出,若每日坚持锻炼20~30分钟,使热能消耗达300千卡左右,约1~2周即可使体重减轻500克左右。而锻炼的方式有打球、跳绳、爬山、跑步、游泳等,甚至上下楼梯、散步也不失为一种锻炼。值得提醒的是,有氧代谢运动应持之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废。如果锻炼中途停止,则脂肪细胞体积又会增大,而使体重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甚至反弹至比原来还胖些。据测定,消耗3500千卡热能,就可减少体重0.5公斤。如果饮食不增加,每天步行1小时,1个月就能消耗热能3600千卡,体重就能下降0.5公斤,一年就是6公斤。

(编辑/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