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与危害

  • 投稿电竞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267次
  • 评分4
  • 89
  • 0

郑浩 陈晓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学者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有机污染物存在内分泌干扰作用。美国环境保护组织将这些可以通过干扰激素功能,从而引起个体或人群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生物学效应的环境合成物称之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目前,已确定约有70种(类)能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按其一般用途分为8类: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防腐剂、增塑剂、洗涤剂、副产品和其他化合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广泛。垃圾焚烧、汽车尾气、烹饪油烟和化工生产过程等均可产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机废水的排放,自来水厂加氯消毒的副产物,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堆放等因素造成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渗入水环境,均可导致有机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污染。

其中,饮用水源水中的有机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主要来源于农药使用和污水排放,其次是动物排泄物排放和燃料燃烧。国内外对农药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多年研究表明,农药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主要通过土壤淋溶、地表径流、喷洒漂移、土壤侵蚀以及挥发等过程进入水环境。

近年来国外有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和中小河流中含有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足以对鱼类产生损害。工业生产中的防腐剂、增塑剂、洗涤剂和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是工业污水中有机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主要来源。

多氯联苯等有机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在生物体内累积和放大的作用,故动物排泄物中也含有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SARMAH等在2006年对新西兰牧场的研究表明,动物排泄物中含有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直接排入饮用水源水可造成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污染。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的多环芳烃、双环氧乙烷等可以通过燃烧和焚化过程释放到大气中,并通过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等作用,进入地表水体,污染饮用水水源。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品和水的直接摄入,其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具有对人类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和睾酮等显著的干扰效应。临床上表现为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易患某些癌症。

国外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环境激素可对人体造成慢性危害,其中主要表现为对人和动物的生殖毒性。对鸡和日本鹌鹑的实验研究表明,胚胎阶段和成年阶段,暴露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的生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某些有机氯农药已被证实能够引起动物内分泌紊乱,导致繁殖发育异常。

瑞典学者收集欧、美、亚、非4个洲19个国家的61篇论文,对1.5万名男性资料进行1990年与1940年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成年人每毫升精液所含的精子数量从1.13亿下降到6600万,精液量由3.40毫升降至2.75毫升,50年来每毫升精子数和精液量分别减少42%和20%。对DDT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发现,两者都可与雄激素受体(AR)竞争性结合,阻止体内雄激素与AR的结合,从而抑制雄激素活性,发挥抗雄激素作用。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人类的生殖障碍、发育异常及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睾丸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等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有关。

美国图兰大学在实验中用基因技术对酵母细胞进行改造,结果表明,如果两种或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同时存在,还会出现惊人的相加作用,强度可增加150~1600倍。

有机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迁移转化主要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和外界环境的条件,而水源地水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容易受外界温度、pH和盐度等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可接受”的低浓度下,这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仍能对各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

我国在近几年己发生多起因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而严重影响城市供水的事件,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广东省吴川市三叉江水污染事件等。随着有机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污染饮用水源地事件的不断发生,国内外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加强我国水体中特别是饮用水源水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迫在眉睫。

(编辑/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