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选穴与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头痛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建立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Excel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 5)对腧穴处方与中药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得到79条腧穴处方和79条中药处方,涉及47个腧穴、107味中药,其中应用频次≥5次的腧穴包括涌泉、神阙、太冲等14个;腧穴归经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主要分布在下肢;腧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到8条关联规则,应用频次前3位中药为吴茱萸、川芎、冰片;中药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辛为主,多归于肝经;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0条关联规则;中药黏合剂主要使用醋类。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头痛所选腧穴及中药具有一定规律,临床以理肝肾、行气血、调寒热为思想治疗头痛。
关键词:头痛;穴位贴敷;选穴规律;用药规律;数据挖掘;中医护理;
Acupoint and medication selection rule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headache
ZHANG Zerun YANG Jiguo LIU Yuanxiang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headache; acupoint application; acupoint selection rule; medication rule; data mining; TCM nursing;
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分为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3类,因其较高的发病率,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1,2,3,4]。药物镇痛适用于头痛治疗的急性期,临床常用的是非甾体抗炎药与抗抑郁药等对症治疗药物,种类单一,且存在依赖性[5,6]。穴位贴敷是中医治疗头痛的特色外治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药物贴敷在体表特定部位的一种疗法,能够发挥腧穴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口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操作简便、安全,能够抑制炎性介质释放,有效改善头痛症状[7,8,9]。目前,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选穴与用药规律尚不统一、规范,科学、合理地选穴用药是提高贴敷效果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选穴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以“穴位贴敷”OR“穴位敷贴”AND“头痛”OR“头疼”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中的相关文献,语种限制为中文与英文,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2年2月1日。1.2文献纳入标准具有明确的头痛诊断标准或头痛症状描述;以穴位贴敷为主要治疗措施,单独穴位贴敷或结合针刺治疗、药物治疗、护理的文献,包括临床验案、病例对照研究等;病例对照研究有明确的疗效判定标准;涉及腧穴、中药辨证的处方按照辨证进行拆分;腧穴处方与中药处方详细完整。
1.3 文献排除标准
诊断不明确或头痛非治疗主症;综述、动物实验、机制研究、Meta分析、会议论文、预防性治疗以及不具代表性的个案报道;来源数据库中重复发表的文献;穴位贴敷非主要干预措施,即辅助配合其他疗法治疗头痛的文献;处方不明确或非中药贴敷,如磁珠、艾灸贴等。
1.4 腧穴与中药规范化
腧穴名称根据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10]进行规范;中药名称及性味归经按照《中药学》[11]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2]进行规范,如将“元胡”规范为“延胡索”,将“怀牛膝”“川牛膝”统一为“牛膝”等。为提高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精准度,以上均采取3人负责制,由2人负责整理文献,1人负责审核并进行数据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软件分析腧穴频次、归经及频次、特定穴属性、部位分布与中药频次、中药属性;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腧穴处方与中药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共检索到315篇文献,2篇文献无法获得全文,经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全文后纳入69篇文献,从中提取出79条腧穴处方与79条中药处方,涉及47个腧穴、107味药物。
2.2 腧穴处方分析
2.2.1 腧穴频次分析
79条处方共涉及47个腧穴,总应用频次为244次,其中应用频次≥5次的腧穴有14个。见表1。将腧穴根据归经、特定穴位属性及所在部位分布归纳总结得出归经前3位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见表2~表4。
2.2.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对79个腧穴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将最低支持度设置为0.10,最低置信度设置为0.50,最低提升度设置为1.00,按照穴位组合的同现频次进行降序排序,共得到8条关联规则,依次为涌泉→神阙、神阙→涌泉、太冲→涌泉、涌泉→太冲、三阴交→涌泉、曲池→涌泉、涌泉→曲池、涌泉→三阴交,如涌泉出现时,神阙出现的概率是52%,支持此项关联规则的腧穴处方占16%。见表5。
2.3 中药处方分析
2.3.1 中药频次分析
将79条中药处方所用药物出现频次进行统计,总用药频次为407次,根据应用频次递减进行排序,选取前20位中药列出,前3位依次为吴茱萸、川芎、冰片。见表6。
2.3.2 中药属性分析
将所用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可见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中药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辛味为主,多归入肝经。见表7。
2.3.3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对79个中药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将最低支持度设置为0.10,最低置信度设置为0.50,最低提升度设置为1.00,按照中药组合的同现频次进行降序排序,共得到20条关联规则,前5位依次为钩藤→牛膝、牛膝→钩藤、吴茱萸→川芎、川芎→吴茱萸、川芎→细辛。见表8。
2.3.4 中药黏合剂分析
有66篇文献提及穴位贴敷中药黏合剂的运用,涉及76个处方,共出现7大类黏合剂,分别为醋类、糖类、汁类、油类、水类、酒类以及其他,其中醋类作为黏合剂在穴位贴敷治疗头痛中应用最多。见表9。
3 讨论
3.1 选穴规律分析
3.1.1 高频腧穴
穴位贴敷治疗头痛所用腧穴前6位为涌泉、神阙、太冲、太阳、三阴交、曲池。《肘后歌》云:“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研究发现,经皮电刺激大鼠涌泉穴可以提高痛阈,具有镇痛效应[13]。《针灸穴名解》曰:“本穴多治头、胸之病”,作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穴位贴敷涌泉可引热下行,交通心肾,具有滋阴降火之效,对于肾虚、阴虚阳亢类型的头痛尤为对症。穴位贴敷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依赖经皮给药系统,神阙穴处表皮角质层浅薄,渗透力强,是穴位贴敷的常用选穴。太冲为肝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穴位贴敷太冲可柔肝、缓急、止痛,肝经与督脉会于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巅顶头痛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理瀹骈文》云:“太阳穴则头疼者所必治也”,太阳穴之下为额骨、顶骨、颞骨与蝶骨四骨交汇之处,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分布,穴位贴敷可以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因其位于头部两侧,对于偏头痛亦是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14]。三阴交为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具有补益气血、行气止痛的功效。
3.1.2 归经部位
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腧穴归经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主要分布在下肢,占腧穴部位分布的43.47%。《素问·五脏生成》云:“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是头痛辨证的重要经脉[15]。足太阳膀胱经主要选取其背俞穴,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部位,穴位贴敷背俞穴可以调和脏腑功能,宣通气血而止头痛[16]。所取任脉腧穴具有补肾益气的作用,且渗透吸收力强,主要用于虚性头痛的治疗。《灵枢·终始》记载:“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上病下取在临床治疗痛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7],尤其对于治疗少阳头痛,疗效显著,作用持久,在血液流变学、神经系统以及镇痛方面都具有良好的调整效应[18]。
3.1.3 特定穴
五输穴在穴位贴敷治疗头痛中应用最多,分为井穴(涌泉)、荥穴(行间)、输穴(太白、神门、后溪、太溪、足临泣、太冲)、经穴(复溜)、合穴(曲池、足三里)5类,其中以输穴为最,与“输主体重节痛”理论相契合。研究发现,偏头痛发作期少阳经部分五输穴的红外热像图发生改变,提示了偏头痛病人经穴效应的特异性[19]。因此,在实际治疗时,既要明确五输穴属性,又要掌握头痛症状的相对特异性,即辨穴与辨症相结合。
3.1.4 关联规则
8条腧穴关联规则均含有涌泉穴,提示滋阴清热补肾为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主要选穴思路,同时根据病因或兼证进行组穴,如以曲池清热,太冲平肝、三阴交健脾疏肝等。
3.2 用药规律分析
3.2.1 高频药物
以高频中药吴茱萸为例,《医宗必读》云:“吴茱萸辛散燥热,独入厥阴,有功脾胃,其旁及者也。东垣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吴茱萸不可。寇氏曰:下逆气最速。”吴茱萸可以引热下行、降逆气,贴敷涌泉能够升清降浊,治疗肝阳头痛效果显著[20]。川芎辛温,通达升散,上行巅顶头目,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内伤及外感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21]。研究发现,川芎挥发油可能通过升高血浆中5-羟色胺(5-HT)含量、增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域5-HT(1B)蛋白表达水平改善硝酸甘油型大鼠的偏头痛症状[22]。冰片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功,芳香走窜,可以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23],正如《本草衍义》云:“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因此,在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中药里常加入冰片以增强疗效。此外,冰片还具有镇痛以及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24,25]。细辛能够刺激发泡,可持续作用于局部皮肤,其挥发油成分还有明显的抗感染镇痛作用[26]。
3.2.2 性味归经
中医外治宗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必得气味俱浓者方能得力。”穴位贴敷治疗头痛所用药物多为辛温之品,辛味中药所含挥发油是一类优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27],而温性中药可以提高辛味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能力[28],能够迅速发挥药效。归肝经中药黄酮类、有机酸类、萜类成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而温性与辛味镇痛药物多归于肝经[29,30],可为临床运用穴位贴敷治疗头痛提供参考。
3.2.3 关联规则
调理肝肾、行气活血是穴位贴敷治疗头痛中药运用的主要原则,多应用辛香走窜药物。中药关联可分为3类:一类以牛膝为基础,入肝肾经,可引血下行,导热下泄,配伍钩藤、天麻以清肝热、息肝风、平肝阳,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头胀;一类以川芎为基础,《本草汇言》谓本品可“上行头目”,既可活血行气以止痛,又擅祛风止痛,在各类头痛中均可应用,配伍吴茱萸、细辛、冰片等辛香发散走窜之品以助药力渗透;一类为细辛、冰片、白芷、吴茱萸等芳香药物相伍,芳香疏散,透达经络,率领诸药开结行滞以直达病所。
4 小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涌泉、神阙、太冲、太阳、三阴交是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常用腧穴,归经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主要分布在下肢,腧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到8条关联规则,贴敷常用中药有吴茱萸、川芎、冰片等中药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辛味为主,多归于肝经,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0条关联规则,黏合剂主要使用醋类,可为临床穴位贴敷治疗头痛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纳入文献以中文文献为主,数量较少,且部分文献质量较低;头痛多作为一种症状伴随其他疾病出现,因同时要治疗原发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未对贴敷时间、操作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等或为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因此,有待于今后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冀英,贺维.头痛的诊断思路与方法:《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6(7):773-776.
[2] HAGEN K,ÅSBERG A N,UHLIG B L,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headache disorders:a face-to-face interview of participants in HUNT4[J].Headache Pain,2018,19(1):25.
[3] STOVNER L J,HAGEN K,JENSEN R,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headache:a documentation of headache prevalence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J].Cephalalgia,2007,27(3):193-210.
[4] GBD 2017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54 diseases and injuries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Lancet,2018,392(10159):1789.
[5] SCHRAMM S H, OBERMANN M, KATSARAVA Z, et al.Epidemiological profil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migraine and 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J].Headache Pain,2013,14(1):40.
[6] JENSEN R H. TENSION-type headache-the normal and most prevalent headache[J].Headache,2018,58(2):339.
[7] 蔡立业.双侧太阳穴穴位贴敷治疗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头痛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3):78-79;119.
[8] 许建成,刘新,李晔,等.平肝通络蠲痛膏方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神经性头痛80例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4):222-223.
[9] 吕静,庞智文.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5-HT、NF-κB、NO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4):133-135.
[10]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7-41.
[11]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4-460.
[1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403.
[13] 杨琳,高秀来,刘霞,等.经皮神经电刺激大鼠涌泉穴的fMRI表现和对痛阈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05(12):1087-1089.
[14] 栾旭慧.中药外敷头痛膏治疗偏头痛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7):50-51.
[15] 焦恩虎,陈易,孟建霞,等.探析针灸医籍中头痛论述[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3):237-240.
[16] 金珊珊,杜宇征,韩力,等.针刺膻中穴配合背俞穴拔罐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7-18.
[17] 兰彩虹,伍先明,廖越,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理论治疗痛症的临床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2):2997-2998.
[18] 孙萌萌,刘建武.“上病下取”选穴方法在治疗少阳头痛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87-88.
[19] 应力健,冯鑫鑫,徐永亦,等.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少阳经五输穴、原穴及郄穴红外热像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21,40(7):873-876.
[20] 郑裕红,付小凤.吴茱萸穴位贴敷疗法在肝阳头痛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7):20-21.
[21] 陈云玺.川芎治疗头痛作用机制探讨[J].河南中医, 2008(2):67-68.
[22] 张天浩,黄露,戴鸥,等.基于5-HT_(1B)受体的川芎挥发油抗偏头痛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3):174-177;271.
[23] 谭东宇,王静宇,康伟聪,等.冰片对脑部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21):212-219.
[24] 孙晓萍,欧立娟,宓穗卿,等.冰片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5):353-355.
[25] 陈忠坚,章媛,郑烨娇,等.冰片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9,41(9):2170-2173.
[26] 杨华,徐风,万丹,等.甲基丁香酚镇痛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7,28(3):292-297.
[27] HERMAN A,HERMAN A P.Essential oils and their constituents as skin penetration enhancer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a review[J].J Pharm Pharmacol,2015,67(4):473-485.
[28] 杨文国,朱学敏,吴凤烨,等.基于逐步判别法分析辛味中药挥发油“四气”药性、透皮促渗能力和化学成分的关联因素[J].中草药,2019,50(17):4219-4224.
[29] 王小雪,卢杉,郑思悦,等.归经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实证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5193-5197.
[30] 于长颖,徐雪,张飞龙,等镇痛中药症状与性味归经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661-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