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新模式。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的疾病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行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疾病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管理效果。结果:管理后两组患者的危险率、肇事肇祸率、PANSSP评分等,显著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危险率、肇事肇祸率、PANSSP评分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方法对重性疾病患者进行疾病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疾病追踪管理效率,降低患者的危险性,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特色 “互联网+”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管理
近年来,我国精神类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其中精神分类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终生患病率已达到0.6%[1]。与巨大的患者数量相反的是,我国精神科医师人数仅为2万人,护师更是严重匮乏。且由于工作量大待遇不佳,大部分精神科医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精神科背景,学历整体偏低,这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2]。2015年国家出台《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 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各级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在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设立精神科,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3]。为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中医药作用,医院提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模式,通过对患者实行有效科学的管理,降低其肇祸肇事率,提高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18~66岁;精神分裂症患者12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8例,偏执性精神病患者4例,分裂情感病患者4例,癫痫性情感障碍患者2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18~65岁;精神分裂症患者13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7例,偏执性精神病患者5例,分裂情感病患者3例,癫痫性情感障碍患者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4]中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的疾病管理模式,主要为调查评估患者病情、用药指导、定期病情监测、电话随访。
观察组患者实行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疾病管理模式,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的疾病管理系统,建立专对重性精神疾病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患者信息档案,进行疾病的记录、监测、评估,提供个性化中医护理服务,并进行患者病情追踪。①成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团队,包括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师、心理治疗师、护工等,为患者提供专业治疗和护理服务。②患者经诊断后符合重性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则可在信息平台上对患者信息进行登记,经系统和人工对病情评估后,分级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体质调理等。③治疗开始后,经护师对患者进行日常管理及护理,如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保健指导等,互联网信息平台随时记录患者信息,提供随访、就诊等数据。④患者出院后,按月由系统提示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家属提供健康知识宣教及家庭护理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疾病管理前后的危险性率,根据医院自制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量表》将患者的危险等级分为5个级别,0级为无危险,1~3级为轻度危险,4~5级为高度危险。统计两组患者疾病管理前后的肇事肇祸情况,并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PANSS)[5]评分,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至Excel表格,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均纳入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选择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选择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危险率比较
结果显示,管理后两组患者的轻度危险率与重度危险率,显著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轻度危险率与重度危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危险率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率比较
结果显示,管理后两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率,显著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管理后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显著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率比较 [例(%)]
表3 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分,χ¯±s)
3 讨论
3.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一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截止2020年,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占据总负担的25%以上[6]。由此导致的精神疾病管理负担加重,难度增加。而由于精神科医护人员短缺,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调查显示,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①人才短缺,专业性不足。由于精神科医护人员承担的风险比普通医护更多更重,导致人才短缺,专业人员极为匮乏,且学历偏低。②各部门单位之间缺乏协作,沟通不顺畅。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不能整合利用资源,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或其他机构无法实现顺畅合作。③随访困难,医院针对出院患者的随访性记录缺失,患者脱离疾病管理状态居多。
3.2 中医特色“互联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优势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控制,因此,对医院、社会及家庭的疾病管理要求较高。传统的疾病管理模式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管理效率相对较低,管理有效性不十分显著[7]。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管理模式,以构建专业医疗管理团队为基础,利用信息化平台,引入中医治疗与中医护理,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疾病管理服务。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疾病管理模式实现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 年版)》中要求的分级管理,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实现了患者的个性化管理。新型疾病管理模式充分将中医的辨证施治引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管理中,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干预,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疾病防治和管理。新型疾病管理模式提高了医院随访追踪能力,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可以更好地实现患者的社区管理和家庭管理。
我国精神科疾病管理发展历史较短,在对患者病情的治疗和管理中仍旧存在大量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的疾病管理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疾病管理率,进一步解决精神科医务人员人才短缺的问题势在必行。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疾病管理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随访追踪效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参考文献
[1] 陈锦明,雷黄伟,林雪娟,等.“互联网+”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的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福建中医药,2020,51(5):62-63.
[2] 吴佳惠,宋立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服务模式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9,19(8):834-838.
[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18(14):1-5.
[4] 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 陈桂荣.精神病患者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措施优化[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5):94-95.
[6] 李福凤,李雪,张红凯,等.“互联网+智慧中医”对创新中医健康服务模式的思考[G].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大会暨健康管理学术论坛论文集,2016.
[7] 肖丽,朱美琪,彭小波,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系统信息安全性研究[G].第五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大数据标准化与智慧中医药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