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疾病预防正文

西宁地区单采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 投稿黎贝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645次
  • 评分4
  • 73
  • 0

钱晓燕

青海省血液中心成分科,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 目的 不同角度统计分析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 针对单采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原因,按初次、再次、性别、年龄段的发生率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 采集总人数为1 489例,其中男性献血者为1 058例,女性为431例。发生不良反应为112例。初次献血反应率为17.9%,再次献血反应率为2.91%,初次男性献血反应率为9.1%,女性为46%。结论 针对不同原因的单采献血反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加强采前咨询、心理疏导,安抚紧张情绪。最大程度减少反应,稳定和扩大固定无偿单采献血者,提高制品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单采不良反应;预防干预措施;献血者安全;血液制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134-03

[作者简介] 钱晓燕(1966-),女,青海西宁人,大专,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血液成分制备。

单采成分血以其浓度高,疗效好,减少输血后传染病及输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单采血小板采集是用专用封闭式,一次性耗材连接血细胞分离机,直接从无偿献血者身体采集。但是采集血小板所需时间较长,循环血容量较大,采集过程中,因抗凝剂输入,导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产生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发生不良反应可能与低血钙、ACD:blood值偏高、寒冷或仪器噪音的刺激因素有关[1]。与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体质、心理状态、城乡差异均有很大关系。为探讨既能保证献血者健康,又能保证单采血液制品采集质量,现将该中心从2012年9月—2013年10月共采集1 489例,其中112例发生不良反应的进行分类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10月青海地区该中心采集的1 489例无偿单采献血者。其中男性献血者1 058例,女性431例。年龄20~45周岁,男性体重≥50 ㎏,女性体重≥45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标准《GB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血前pt≥150×10/L,献血间隔时间≥30 d,1周内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献血者每次只采集1个治疗量血小板。

1.2 判定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的标准

①轻度反应:仅有口唇麻木。

②中度反应:除轻度症状外,还有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

③重度反应: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神志模糊,意识障碍,惊厥、晕厥、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及心律不齐、脉博细速等[2]。

1.3 设备 MCS﹢血细胞分离机

一次性封闭式采集成分血耗材血液保存液(ACD-A)(配方: 枸橼酸钠22 g/L,枸橼酸8 g/L,葡萄糖24.5 g/L)10%葡萄糖酸钙口服液(9 mg/mL),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4 单采血小板方法

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及专用封闭式耗材,输入采集前测定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性别、身高、体重等数据,并选择血小板采集程序,系统自动设置循环血液容积、血液流速,采集过程中所需ACD-A。严格按照MCS﹢血细胞分离机操作规程操作。

1.5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表格统计数据,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单采献血者不良反应总体情况分析

2012年9月—2013年10月共单采1 489人份的血小板,其中初次献血为458人份,产生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为82人份,反应率为17.9%。而再次献血者为1 031人份,产生不良反应为30人份,反应率为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初次捐献血小板不同性别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初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共有458人份,其中男性351人份,产生不良反应为32人份,反应率为9.1%。女性107人份,产生不良反应为50人份,反应率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再次捐献血小板不同性别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再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共1 031人份,其中男性707人份,发生不良反应为13人份,反应率为1.83%。女性324人份,发生不良反应为17人份,反应率为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4 献血者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将献血者年龄分为青年、中年组二个阶段,分阶段统计产生不良反应的人份。青年组共捐献324人份,发生不良反应87人份,反应率为26.8%。中年组共捐献1 165人份,发生不良反应25人份,反应率为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 讨论

观察上述统计结果表明,表1显示该中心无偿献血者捐献血小板出现不良反应率为7.52%。略高于内地其它省份。可能与该省地处高原平均海拔2 600~3 100左右,当地群众喜食牛、羊肉类食品,导致血液粘稠度较高有关。据研究报道,随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旦白水平增高,全血黏度升高[3] 。有关研究采血后献血者血液流变学研究表明,在采血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较采血前有所下降[4]。但此结果是否适应我省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验证。表2显示该组中,初次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82人次,占初次献血者458人份的17.9%,占总献血不良反应73.2%。明显高于有关报道的初次献血者比多次献血者高1.8倍有关统计。由此可见与精神因素、城乡地域差别、个体差异、低血钙等因素有关。表3显示该组中再次献血者男、女献血者反应率均低于初次献血者,尤其女性献血者反应率比初次女性献血反应率大幅下降仅为5.24%,充分反映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之献血者对献血场地、环境、工作流程等都已熟悉,心理压力明显降低,反应率明显降低。表4显示中年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2.14%明显低于青年组26.8%,这与中年组献血者均为再次献血者居多相关。符合有关报道的年轻、低体重、初次献血者为献血反应高风险人群。通过上述观察表明单采血小板的献血反应不仅直接影响到血小板收集顺利进行和采集质量,也间接影响无偿单采血源的保留、发展。

研究体会到有效降低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即降低反应率,应做到重视预防措施,加强健康征询与指导,做好献血前、中、后的全程护理[5]。①采集前:严格进行献血者筛选,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6] 。工作人员的语言,因献血者文化及认知程度不同,必须兼顾科学性和通俗性,即符合科学,又能让献血者听懂。才能对采血者产生信任,为献血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献血者初次捐献成分血时,对看似复杂装机管路及粗大针头,产生恐惧,造成情绪过度紧张,穿刺时局部刺激产生疼痛,加之机器频繁报警,采集时间过长,易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显示年轻人献血反应率比其它年龄段偏高。故对初次献血者应详细解释机采全过程包括原理、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等。面对互助献成分血献血者工作人员充分理解病患家属的迫切心理,更加耐心解答献血者提出的问题,采集时应优先考虑男性献血者、有献血经历的,健康状况好,体重适宜,血小板计数高,采集相同的血小板所需处理全血循环次数少,枸橼酸用量、机采时间少,保证献血者安全。并告知献血者采集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工作人员。积极营造舒适温磬的采血环境,提供人性化服务同时,工作人员提高静脉穿刺技术,熟炼掌握静脉穿刺方法和静脉选择及触摸技巧,提高采血水平[7]。上机前服用10%葡萄糖酸钙口服液1~2支,防止低血钙发生。②采集中:观察是审慎且有意识的,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8]。通过观察,及时发现献血者不良反应,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采集到质量合格的单采血小板[9]。工作人员应加强血细胞分离机的使用操作和管路安装步骤的学习,注意管路安装和操作中的关键控制点[10],熟炼故障处理。时刻关注献血者情况,随时调整血细胞分离机的技术参数。根据季节不同,关注献血者及设备的状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初次献血反应率高达46%,故特别关注初次、女性献血者有无异常,如精神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寒战等,血流是否顺畅,与其交谈分散注意力。关注回输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女性初次献血一般在2~3循环开始。可降低回输速度(<50 mL/min),及时加服1~2支10%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缓解症状。较重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采集,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 mL+50%葡萄糖20 mL缓慢静脉推注,并给予其它对症处理,5~10 min内缓解至消失。再次献血者则在运行到最后一个循环出现。③采集后:防止皮下瘀血是采后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告知献血者献血后针眼正确按压方法,防止按压针眼时间太短,力度不够、按压范围太小或由于紧张没有按压到位,均可导致血液流入组织间隙造成皮下瘀血[11]。工作人员应进行电话回访,积极提供人性化关怀,询问有无持续症状,及时对症处理,解释献血反应发生原因,鼓励再次参加无偿献血[12]。针对细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对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因素影响,即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又保证了献血者的安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清,余舟芬.机采血小板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和体[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8):791-792.

[2] 陈宝葵.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1):78.

[3] 聂璐,韩春姬.血脂与血尿酸及血液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596-598.

[4] 王培华.采血后献血者的生理恢复.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5] 唐红峰.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发生的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9):888.

[6] 李庆风.捐献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10,11(23):956-957.

[7] 潘杰,刘曼曼,赵妮娜.采血量不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9):753-754.

[8] 李允美,郭兆香.运用有意提高ICU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A):6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GB18469-2012,2012(7):1.

[10] 李爱萍,赵晓芳.血细胞分离机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常见报警故障分析及处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1):140-144.

[11] 毕星秀,孙玉侠.无偿献血者皮下瘀血原因调查与护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1,5(24):434-435.

[12] 刘金阳,陈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及电话回访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319-1320.

(收稿日期: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