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6-01
  • 阅读量34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6月-2021年6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3例LDH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2018年1月-2019年3月治疗的63例LDH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经皮切吸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DH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对椎旁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经皮切吸术;

作者:金智勇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四(疼痛)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疾病[1,2],临床比较常见,目前主要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治疗,而治疗方法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是2003年德国Hoogland教授在YESS技术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3,4],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为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将2019年6月-2021年6月的63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将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LDH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2018年1月-2019年3月治疗的63例LDH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43例,女20例;年龄29~59岁,平均(41.6±2.3)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2.2±0.4)年;临床分型:中央型20例,旁中央型25例,极外侧型18例;突出位置:L3~48例,L4~537例,L5~S118例。对照组男43例,女20例;年龄30~58岁,平均(41.5±2.4)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2.3±0.3)年;临床分型:中央型19例,旁中央型26例,极外侧型18例;突出位置:L3~47例,L4~538例,L5~S1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2)符合椎间孔镜治疗指征;(3)临床资料完整;(4)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肺并发症者;(2)具有精神疾病患者;(3)凝血功能障碍者;(4)曾行椎间孔镜治疗失败者;(5)椎间盘突出钙化者。(6)伴有脊柱结核、感染、肿瘤者。

方法:对照组采用经皮切吸术进行治疗,患者局部麻醉,在X线机透视引导下,采用定位针穿刺,插入病变椎体间隙中央,利用扩张管进行扩张,然后退出,进入髓核腔,连接吸引器,进行切割抽吸及冲洗,当无髓核吸出时拔出,消毒包扎。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腹下垫U型垫,将腹部悬空,采用C型臂X线机正位透视下定位腰椎棘突中线,在病变突出的椎间盘上缘做一条水平线,于中线旁开12~14 cm进行局部麻醉,切口取正中线旁开10~14 cm与髂嵴上缘的交点,与水平面成25°夹角,向患侧安全三角区内椎间孔穿刺18 G穿刺针[5],穿刺途径皮肤、皮下脂肪、腰筋膜、骶棘肌、横突间肌、腰方肌、腰大肌、上关节突外侧缘、椎间孔。置入椎间孔镜(型号DZX-G3040-A340)后,镜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射频热凝,取出套管,缝合。术后卧床休息1 d,术后1个月内均在腰围保护下活动,定期锻炼腰背肌,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腰椎功能及住院时间。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进行评估。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JOA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JOA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s)

讨论

LDH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或由于外力作用,或腰椎间盘生理结构出现问题而使2个椎体间的软骨出现移位,并且压迫相对应的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腰部肌肉僵硬与酸痛、腰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等症状。目前疼痛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三种学说得到广泛认可[6,7],一种学说认为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形成的机械性压迫,另一种学说认为是由于化学性神经根炎导致的疼痛,第三种学说认为是自身免疫导致的疼痛。

经皮椎间孔镜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8],是近年来快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脊柱内窥镜技术[9],其治疗是在直径7.1 mm的内镜系统下通过天然孔道——椎间孔进行操作,到达神经根受压迫部位,然后将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组织清除,并不是将整个椎间盘摘除,对部分狭窄的椎管,进行减压,减少神经根硬膜的刺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腰椎的先天性结构[10],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1]。经皮椎间孔镜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LDH,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对椎旁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12],但是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对无明显椎管狭窄和腰椎失稳患者,可以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摘除突出的椎间盘。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具有以下特点:(1)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是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在局部麻醉下于棘突中线旁开10~14 cm处经腰椎侧后路经皮穿刺,逐级扩张穿刺通道,无需牵拉硬膜囊和神经,可以将7.5 mm的工作套管经椎间孔进入硬膜外腔前侧间隙,在内窥镜直视下取出突出、脱出、游离的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对腰椎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2)手术适应证主要为巨大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的椎间盘突出,但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13]。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DH的注意事项:(1)手术后一定要避免早期下床活动,因为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仅摘除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是完全将椎间盘清除,存在复发的可能性,早期下床活动时,复发的可能性会增加。(2)要避免打喷嚏、咳嗽或者用力大便等情况,这些情况易导致椎间盘内的髓核脱出。(3)椎间孔镜手术2~3周可以带腰围下床活动,但要减少弯腰动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DH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对椎旁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