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焰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目的 探讨调查D二聚体测定在结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62例该院肿瘤科结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6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结肠癌患者发生转移及未发生转移患者化疗前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化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临床分期与D二聚体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D二聚体检查阳性率为46.77%,对照组为0%,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62例结肠癌患者中,未发生转移、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发生远处脏器转移患者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23±0.09)mg/L、(1.51±1.45)mg/L、(2.23±1.29)mg/L,提示随结肠癌转移情况的加重,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Ⅱ期、Ⅲ期、Ⅳ期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27±0.08)mg/L、(1.16±0.36)mg/L、(2.01±0.82)mg/L。提示结肠癌分期越晚,D二聚体含量越高,各分期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化疗,结肠癌CR+PR患者D二聚体变化值为(-0.43±0.21)mg/L,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P<0.05),SD患者为为(0.08±0.09)mg/L,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PD患者为(0.92±0.34)mg/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与结肠癌发病情况、是否发生转移及转移情况、疾病临床分期、预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D二聚体;结肠癌;癌胚抗原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b)-0184-02
[作者简介] 刘焰(1972.6-),女,辽宁朝阳人,本科,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邮箱:yanzifeishi66@163.com。
结肠癌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肿瘤类型之一,是指在遗传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结肠粘膜出现的恶性病变[1-2]。40~50岁为发病高危人群,其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患者的10%左右。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生的产物之一[3]。近年来研究表明,D二聚体含量与恶性肿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4-6]。该研究通过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62例结肠癌患者的病情与D二聚体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调查D二聚体测定在结肠癌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2例,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61.02±17.28)岁;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3.91±1.27)年。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共62例,男性为3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59.58±11.42)岁;19例未发生转移,29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14例发生远处脏器转移。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排除心脑血管、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损害,且近半月均未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功能的药物。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血标本采集方法
患者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约2 mL注入装有0.2 mL枸橼酸钠(浓度109 mmol/L)的试管中,离心取血浆,进行D二聚体检查。
1.3 检验仪器与试剂
D-二聚体的检测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试剂采用原装SIEMENS D-Dime试剂进行检测。D二聚体正常值参考范围:<0.5 mg/L。
1.4 疗效评价标准
按RECIST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完全缓解(CR):目标病灶均已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与基线状态相比,病灶最长径之和减少至少为30%;病变稳定(SD):介于疾病进展与部分缓解之间;病变进展(PD):与治疗开始前相比,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
1.5 统计指标
D二聚体阳性率、结肠癌患者发生转移及未发生转移患者化疗前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化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临床分期与D二聚体含量之间的关系。
1.6 统计方法
数据收集及统计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29例患者D二聚体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46.77%;对照组无一例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结肠癌患者化疗前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
在62例结肠癌患者中,19例未发生转移,D二聚体含量为(0.23±0.09) mg/L;29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D二聚体含量为(1.51±1.45) mg/L;14例发生远处脏器转移,D二聚体含量为(2.23±1.29) mg/L。随结肠癌转移情况的加重,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结肠癌患者临床分期与D二聚体之间的关系
结肠癌Ⅱ期、Ⅲ期、Ⅳ期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27±0.08)mg/L、(1.16±0.36)mg/L、(2.01±0.82)mg/L。提示结肠癌分期越晚,D二聚体含量越高,各分期D二聚体含量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结肠癌患者化疗前后D二聚体测定差值
经化疗,结肠癌CR+PR患者为30例,D二聚体变化值为(-0.43±0.21) mg/L,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患者为19例,D二聚体变化值为(0.08±0.09)mg/L,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为13例,D二聚体变化值为(0.92±0.34)mg/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我国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因该病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或漏诊,故发现时一般均已达疾病中晚期,致死率较高[7]。
结肠癌患者血液临床常表现为纤溶亢进或高凝状态,尤其是在发病晚期,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8-9],分析其原因,可能为:①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组织因子可使人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并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使细胞间隙发生降解,利于肿瘤细胞的扩散及侵袭;②纤溶酶的生成及肿瘤内部新生血管的出现使纤溶-凝血平衡失衡;③在肿瘤发生转移的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含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为肿瘤血管的形成及生长提供了条件[10]。基于以上因素,结肠癌患者的病情与D二聚体含量及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该项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群相比,结肠癌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增加,故若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是否患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由表2可知,D二聚体含量随结肠癌转移的加重而升高,故若患者已明确诊断为结肠癌,D二聚体含量相对较高时,应及时结合影像学诊断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转移及转移的情况;由表3可知,结肠癌分期越晚,D二聚体含量越高,提示我们可以通过D二聚体含量判断病情进展情况;由表4可知,当患者病情得到较好控制时,D二聚体含量会明显下降,而当患者病情加重时,D二聚体含量会明显上升,提示可以通过D二聚体含量变化情况判断疾病的预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永坤.结肠癌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150-151.
[2]雷友才.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J].吉林医学,2010,31(15):2294-2295.
[3]闫华,赵崇高,江涛.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与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5(1):27-28.
[4]郑鸿,陶莉,蔡芸芸,等.消化道肿瘤化疗前后D-二聚体与疗效的研究[J].药品评价,2012,9(12):31-33.
[5]杨雪飞,黄伶,李勇,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肿瘤学杂志,2008,14(4):305-306.
[6]王正东,徐兴祥,黄谦,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0):26-28.
[7]王帆,钟陆行.结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2010,50(9):99-102.
[8]邱梅婷.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2,33(13):97-98.
[9]杨艳丽,胡淑玲,任健康,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1(2):164-166.
[10]黄学梅,喻垚,王亚丽,等.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5):1850-1853.
(收稿日期:20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