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珺
厦门市第一医院普外科,福建厦门 361012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该院普外科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EN组和PN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PA、ALB及T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治疗后两组PA、ALB及T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体重下降方面均显著少于PN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PN相比,EN在胃癌根治术后的营养支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尽早恢复肠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EN;PN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085-02
[作者简介]王超珺(1982-),男,福建厦门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胃肠外科临床手术,邮箱:371584360@qq.com。
胃癌位居全球肿瘤发病和癌症死亡率的第2位,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部分胃癌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致使患者就诊时已经属于中晚期[1]。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手术创伤会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的状态。研究发现,在术后早期实施营养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2]。为对比分析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治疗效果,该研究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对该院收治的5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普外科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EN组和PN组,每组各25例。所有患者经临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进展期胃癌诊断标准,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排除有甲亢及甲减,先天代谢异常或其他代谢病疾病患者。EN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8.1±6.5)岁;PN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9.6±7.3)岁。
1.2 方法
EN组:将鼻肠营养管置于空肠距Treitz韧带下方15 cm处,固定位置后检测其通畅性,确保能够正常使用。制剂选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乳剂。术后第1 d由鼻肠营养管先试泵入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乳剂,初始输注速度为20 mL/h,此时应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患者无不适,则逐渐提高速度至40~80 mL/h,直到全量为50 mL/(kg·d)。营养液总热量为125.52 kJ/(kg·d),非蛋白热量107.75 kJ/(kg·d),蛋白质供应量为1.2~1.5 g/(kg·d),热氮比 100~150∶1,共进行肠内营养支持7 d。
PN组: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给予营养支持。术后24 h开始给予全静脉营养,总液体入量为50 mL/(kg·d),总热量为125.52 kJ/(kg·d),非蛋白热量107.75 kJ/(kg·d),补氮0.15 g/(kg·d),热氮比150∶1,共进行肠内营养支持7 d。氮源选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水溶性维生素选用水乐维他,脂溶性维生素选用维他利匹特,微量元素选用安达美,营养液输注速度由医用输液泵辅助控制,初始剂量为20~40 mL/h,增加20 mL/d,直至100~125 mL/h。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 d清晨采集静脉血2 mL,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PA(前白蛋白)、ALB(血清白蛋白)、TP:(总蛋白)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PA、ALB及T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治疗后两组PA、ALB及T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EN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体重下降方面均显著少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E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P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胃癌患者营养不良现象十分常见,主要是由于肿瘤本身、厌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梗阻等,致使营养物质摄入量减少,能量消耗增加[3]。胃癌根治术患者不仅受到肿瘤本身的影响,还由于手术对机体的损伤,使机体分解代谢亢进,营养状况严重不良,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因此,在临床上合理的进行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态是必要的。
随着医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合理的营养治疗已经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胃癌患者中有约一半患有严重的营养不良,这直接导致了患者伤口愈合较慢,住院时间长,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死亡率也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 [6]。目前,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是临床上进行营养支持的两种有效途径。
目前,PN为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在改善围手术期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但长期给予PN会导致肠道粘膜萎缩,肠道功能异常,免疫功能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增加,从而提高了治疗成本,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EN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EN不仅能为患者提高比较的能量和物质来源,还能对胃肠道产生机械刺激,促进胃粘膜代谢,增加肠道、肝脏等脏器血量,维持肠道粘膜屏障正常功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几率[8]。国外有研究报道[9],胃癌根治术患者选择性给予肠道营养能提高CD3、CD4水平,这表明机体免疫功能明显改善。EN不但能选择性给予营养,使得患者营养摄取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而且治疗费用较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因此EN具有较多PN不具备的优势。该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能耐受并完成试验,且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E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P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PA、ALP及TP等生化常用指标可反映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且在手术应激时均下降。研究表明,血浆ALP水平与外科病人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PA能够较好的反映机体短期内营养状况的改变,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10]。该研究结果显示,EN与PN在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方面,具有同样的效果。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方面,与PN组相比,EN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说明EN能更好的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尽早恢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与PN相比,EN在胃癌根治术后的营养支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尽早恢复肠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雪飞.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早期临床效果比较[J]. 当代医学,2010,16(28):33-34.
[2]刘晓红.胃大部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比较及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8):89-91.
[3]叶仙珍. 42例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8):78-79.
[4]王昌国.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38):71-72.
[5]谭瑞香,刘芬.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J].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4):2378-2379.
[6]Bae HJ,Lee HJ,Han DS,et al.Prealbumin levels as a useful marker for predicting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after gastric surgery[J].J Gastrointest Surg,2011,15(12):2136-2144.
[7]王兴国,杨中民.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35):6478-6479.
[8]俞伟君,王永锋.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对比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2, 12(10):1220-1222.
[9]Nozoe T,Iguchi T,Adachi E,et al.Preoperative elevation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gastric cancer[J].Surg Today,2011,41(4):510-513.
[10]郑晓君.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74,78.
(收稿日期:201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