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医药学正文

2012~2019 年辽宁某医院 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8-24
  • 阅读量53次
  • 评分0

[摘要]  目的  分析辽宁某医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保证患者临床用药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 2012~ 2019 年辽宁某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 254 例中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发生年度、患者年龄、性别、药品剂型、给药途径、涉及系统及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 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在 60 岁及以上患者中多发,主要以中药注射剂为主(77.95%),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前 5 位均为为中药注射剂,排名第一的药品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 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辽宁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第六十三条第一款中指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反应、特异质反应、二重感染、药物依赖性等[2-3]。中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遍观念均认为中药的药性温和,服用安全,可长期用药。 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中药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4],需要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 2012~2019 年辽宁某医院 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旨在认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以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国家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提取辽宁某医院 2012~2019 年上报的中药不良反应 254 例,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及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判定标准,将关联性评价为可能、很可能,肯定后纳入后续统计表格。

 

1.2方法

 

使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 对不良反应报告的发生年度、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药品剂型、给药途径、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症状、处理情况及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2结果与分析

 

2.1各年度中药不良反应情况

 

2012~2019 年该医院共计发生中药不良反应 254例,每年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例数及占比如表 1 所示。

2.2不同性别及年龄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构成比

 

该医院的 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男 137 例( 占总例数 53.94%), 女 117 例( 占总例数 46.06%)。

 

其中患者的最大年龄为 92 岁,最小年龄为 2 岁,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构成如表 2 所示。

2.3过敏史

 

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中,既往有食物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共 8 例,占总例数的 3.15%,导致过敏的药物/ 食物包括注射用青霉素钠、替米沙坦片、美托洛尔片、铁剂、生脉饮口服液、中药、粉尘、胶布;无过敏史的患者有 142 例,占总例数的 55.91%;过敏史不详有 104 例,占总例数的 40.94%。

 

2.4不同中药剂型及不同给药途径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情况

 

在患者使用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涉及的药物剂型主要为注射剂、栓剂、片剂、胶囊剂等,具体情况如表 3 所示。

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中,共涉及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外用给药、肌内注射、吸入给药等给药方式,具体情况如表 4 所示;静脉给药中,以静脉滴注为主,占全部静脉给药例数的 96.37%(186/193)。

2.5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通用名称及其临床表现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中药,构成比占前 5 位者均为中药注射剂,其中排名第一的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共 45 例(占总例数的 17.72%),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头痛、心悸等;排名第二的为舒肝宁注射液,共 26 例(占总例数的 10.24%),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热、呼吸困难等;排名第三的为参芪扶正注射液,共 21 例(占总例数的 8.27%),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胸闷等;排名第四的为丹红注射液,共 20 例(占总例数的 7.87%),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头痛、胸闷、心悸;排名第五的为舒血宁注射液, 共 19 例(占总例数的 7.48%),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皮疹、注射部位疼痛、瘙痒等。 见表 5。

2.6中药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所累及的器官/系统遍及患者的全身, 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共计 146 例(占总例数的 53.87%),主要临床表现多为皮疹、荨麻疹、瘙痒、皮肤发红等;其次涉及消化系统,共计 44 例(占总例数的 16.24%),主要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第三涉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共计 31 例(占总例数的 11.44%),主要临床表现多为头晕、头痛、过敏样反应、震颤等;第四涉及呼吸系统,共计 14 例(占总例数的 5.17%),主要临床表现多为呼吸困难、气短、胸闷、咳嗽等;第五涉及全身性损害,共计 14 例(占总例数的 5.17%),主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寒战、面色改变等;第六涉及心血管系统, 共计 10 例(占总例数的 3.69%),主要临床表现多为心悸、心慌、血压升高等;第七涉及用药部位损害,共计 8 例(占总例数的 2.95%),主要临床表现多为静脉炎、血管炎、输液部位反应等;另有眼底出血 1 例、眼睑水肿 1 例、牙龈出血 1 例、咽喉不适 1 例,共计 4 例(占总例数的 1.48%)。  见表 6。

2.7严重的、新的中药不良反应

 

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严重的、新的不良反应情况如表 7 所示。

严重不良反应中有 4 例危及患者生命,具体情况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2 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大面积严重红色斑丘疹伴瘙痒; 舒肝宁注射液 2 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喉头紧迫、休克、双肺闻及大量哮鸣音;舒血宁注射液 1 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头痛、周身不适;血必净注射液 1 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血压升高。新的不良反应主要由中药注射剂引起,占全部新的不良反应的比例高达 78.03%(103/132)。

 

2.8中药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及结果

 

254 例患者发生中药不良反应后,由于医务人员及时给予停药或对症治疗,经过处理后患者的症状均好转或痊愈,其中 2 例导致病程延长,余 252 例均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未见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及明显后遗症等。

 

3讨论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在 2017 年达到最高,为46 例,2018 年、2019 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男性患者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 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 其中以 60 岁及以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的 40.94%),此与我国国内的文献报道是相符的[5]。由于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较大[6],同时多伴有各种疾病, 需要长期合并用药,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多发,加之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低,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易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所以在临床治疗中要多关注老年患者的用药反应。

 

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发挥巨大作用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率为第一位,其中又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最高,远远高于其他的给药途径,这与中药注射剂临床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从而导致临床用量过大、使用频率过高有关[7]。 一般情况下,中药制剂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除了患者个体因素、 临床使用因素外,也与药物成分因素密切相关[8],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所含有的未知的成分较多,其中所含的大分子类物质(如多糖、多肽、鞣质等)也较多且很难有效的去除, 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等均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而诱发不良反应[9]。曾有文献报道[10-11],所含的致敏成分如蛋白质、色素、淀粉、鞣质、黏液、树脂等进入人体后, 会刺激机体并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 当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就会立即导致过敏反应的 发生。 中药材的质量、提取分离工艺、各种赋形剂的添加等均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增加的因素,许多中药注射剂质量不一, 也会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增多。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应遵循“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用药基本原则[12]。

 

中药药品由于其说明书内容笼统,欠缺临床研究内容、药物使用警告等重要信息[13],描述大多不全面、不准确,容易导致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发生,例如喘可治注射液在说明书中明确记载的用法为肌内注射, 3  例不良反应的发生均是由于吸入用药而引起的;在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 共计 45 例, 其中多达 25 例( 占55.56%)存在超量使用情况(说明书中记载日最大用量为 500 mg,25 例中用量为 600 mg),通过分析发现, 这是由于制剂规格为 150 mg 所导致,所以医院在购进药品时要密切注意用量和制剂规格间的关系。

 

经分析发现,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种类繁多,其中皮肤及其附件的反应居首位,消化系统反应占第二位, 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器官/系统的临床表现非常直观,易被患者或家属发现,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有关。

 

通过综合分析辽宁某医院 2012~2019 年 254 例中药不良反应可以发现,随着中药品种的日益增多及使用量的逐步增大,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已经成为医院药事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临床应用中,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建议如下:

 

①为提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 加强对中药制剂生产、使用过程的监管, 对相关工艺和质量设立统一的标准;②为警示医务人员和患者,建议生产企业修订并完善药品说明书的相关内容, 增加对中药不良反应, 特别是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内容描述;③建议医院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行政干预[14], 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和报告制度,从而减少漏报瞒报情况的发生;④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⑤推广中药师在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用药过程中的药学服务,能够显著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使患者获得收益[1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办法[S].2011:6-7.

 

[2]马向东. 药学干预在促进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作用探析[J].当代医学,2017,23(3):12-14.

 

[3]Lefeber GJ,Drenth -Vanmaanen AC,Wilting I,et al.Ef-fect of a transitional pharmaceutical care intervention at hospital discharge on registration of changes in medica- tion regimens in primary care[J].J Am Geriatrics,2014,62(3):565-567.

 

[4]李田军.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危险因素评估[J].安徽医药,2018,22(11):2250-2253.

 

[5]张娟,王登峰,熊永山.887 例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4):326- 33l.

 

[6]尹婕,金少鸿.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现状及风险控制措施浅析[J].中国药事,2013,27(9):989-993.

 

[7]张莉,吴华,黄琼,等.实施重点监控前后医院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业,2018,27(13):85-88.

 

[8]曾祥红,杨振玲.80 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J].现代中医药,2019,39(6):127-129.

 

[9]方海姬,何伟康,郭胜才.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8):114- 115.

 

[10]周超凡.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 中国药物警戒,2005,2(2):65-68,71.

 

[11]严炎中,徐雯字,王清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天津药学,2005,17(4):55-5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2010:12.

 

[13]周歧骥,莫巧凤,刘承统.中药制剂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规范说明书分析[J].中国药业,2019,28(18):93-95.

 

[14]罗宏丽,肖顺林,李芹,等.泸州市 9 家医院 10 种中药注射剂行政干预和药学干预前后使用情况分析 [J].中国药房,2018,29(6):847-851.

 

[15]黄立东,杨川.探讨中药师推行药学服务对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5): 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