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时代烙印出贾平凹第一本著作《兵娃》

  • 投稿Sear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975次
  • 评分4
  • 99
  • 0

魏锋

春天是最好的读书季节,闲暇之约,我又开始为自己寻觅新的精神食粮。

近日,在旧书网有幸淘得著名作家贾平凹第一本作品集《兵娃》,这部薄薄的短篇小说集,是贾平凹从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四十多篇作品中,选录了《荷花塘》《小会计》《小电工》《兵娃》《参观之前》和《深山出凤凰》等6个小故事。

这部儿童题材的短篇小说集,是一本反映农村中两条道路斗争的短篇小说集,兵娃和杏娃等红小兵,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鼓舞下,坚持原则,和农村中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以及阶级敌人的破坏捣乱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朴实风趣,生动地展现了当前农村中少年一代的新风貌,有着的时代烙印。

从他创作经历中,我们看到,深处农村年少的贾平凹,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一生。1972年,作为工农兵学员的他被推荐大西北大学中文系深造,三年后的1975年,大学毕业的他也理所应当地干起了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分配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当助理编辑。因为喜欢文字,有干的是编辑工作,也有写作的条件和环境。 贾平凹在《兵娃》后记里记述道:“1973年,贫下中农把我推荐上了大学,我开始拿起了笔参加战斗。在三年的大学期间,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开门办学,到农村的几次实习中,我又回到了小伙伴中间,那些红小兵的可爱形象,时时使我感奋,使我激动。于是,我断断续续写下了这一支支对新一代的赞歌!对文化大革命的赞歌!”

《荷花塘》描述了梨花村的红小兵孙保松在暑假期间,晚上义务帮生产队当代理记工员,白天看守荷花塘的故事。荷花塘原来的看守老银伯不仅在工作时间来编草鞋去卖,而且还利用工作之便捞取荷花塘里的公物,保松对老银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真诚的挽救,最后帮助老银伯改变了自私落后的思想。

《小会计》讲的是杏娃到了水库工地的第三天,就被负责人洪庆伯安排当了会计。工地里有一个采买三合叔,不仅利用公款买私货,而且以为大伙改善伙食为名,私自把工地的木材去换了黄豆。警惕的杏娃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行为,出色地胜任了会计的工作。

《兵娃》的故事也发生在梨花村。放了暑假,兵娃到生产队的豆腐坊去跟万有老汉卖豆腐。这个万有老汉先是借机搭卖自己的针线物品,之后为了给生产队多卖点钱,他在豆腐里多兑了水。接着,他又趁邻村急需大量豆腐之机,为集体多争取了三头小猪。兵娃对万有老汉的小资思想和投机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即时的纠正,帮助万有老汉提高了觉悟。

……

从《兵娃》这本书中,无论是兵娃,还是保松、杏娃子、小牛、小海的故事,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那时的贾平凹,作品题材主要来源于农村,来源于童年,来源于浓郁的生活……他对农村生活能从容把握,对矛盾的掌控也是游刃有余,在六个故事也是当年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时代造就的作家,并非都有成熟的创作路子,作为文学新人的贾平凹,不可避免地在文学创作中要遵循历史,时代烙印的第一部著作,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被过多地提及,但通过《兵娃》,我们能感受到贾平凹对推荐上大学的感恩之情,更多能体会到他再向文学投石问路——“在这里,选出了几篇,就算作我向工农兵交的一份毕业考卷吧。”从研读后记中,落款时间1976年6月,出版时间是1977年6月。

“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怎样去写作,永远是我们要追问的话。文学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向未知领域突进的先声,它首先有一个底线,就是向上向善!我们常说文风取决于作者的性格,取决于文字背后的声音和灵魂,如果襟怀鄙陋,作品必然境界逼仄。要产生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大作品,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把根扎在人民中,扎在生活中,不被金钱诱惑,不迎合低俗,不受名利驱使。这个大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巨大的想象空间,也给我们提出了大的担当。”这是贾平凹有着发自内心最深刻的体会。

贾平凹用仔细敏锐的眼光观察感受着生活,正因为创作环境的改变,如鱼得水,写作灵感瞬时迸发。从后期创作可以看出,贾平凹的《兵娃》这部作品,更多的是带着时代的烙印去完任务,但更多的是迸发出来的天分和才华让他的创作更加稳固。我们把时间在倒退到1977年6月,贾平凹创作完成短篇小说《满月儿》,一下子让他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在时代同步发展中,笔下诞生的数百万字,总以一位作家的悲悯情怀,关注着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兄弟姐妹,为一批小人物的命运、生存而呼号呐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执着地行走在文坛,用心挖掘中国的土地上生长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