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浅谈紫砂造型与艺术鉴赏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7
  • 阅读量11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自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


  关键词:紫砂;造型;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023-01


  宜兴紫砂自北宋以来,除了继承已有的成就外,根据时代的生活需要和文化发展特色以及工艺美术水平,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品种。至明代,宜兴紫砂的发展得到更多文人学士的参与,成为士大夫阶层饮宴斗茶之高雅名器。宜兴紫砂逐步集造型、泥色、金石、书画、雕刻诸艺于一身,与诗、书、画相结合,以其独有的艺术语言,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在观赏中悟出大自然的美景并在紫砂壶上展示出来,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喜欢亲笔书画、镌刻定制,“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为陶艺中的瑰宝。


  当代紫砂壶利用紫砂泥料可塑性强的优势,把壶艺师们的丰富艺术想象立体化,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壶轻快明朗,有的壶感敦厚,有的壶造型粗纩简雅。集装饰艺术于一身,而今又创造了题词刻画,把紫砂壶艺推向了高层次文化,不仅升华了装饰层次,更深蕴了文化内涵,提高了壶的品位。当代制壶人,在吸收前人的成果基础壶艺上又有了空前的发展,新一代富有开拓精神的陶艺师们又在茁壮成长。他们的作品中仿创结合、推陈生新、构思新颖、造型优雅、制作精湛,展现出百品争艳的时代气息,把紫砂壶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范围很泛,有许多好的题材可以作为壶艺创作的元素。就造型而言,有取材于自然,这里主要指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有借形改装,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的;有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构成壶体造型;有自体伸缩,其中有整体的伸缩和局部的伸缩两种,构成造型的轮廓,整体的局部的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压缩和扩张,达到效果;还有抽象启示,奇石山川的花纹;天上云纹的变幻;烟的萦绕、纹乱线组合等都给人以启迪。这些都是紫砂壶壶体造型的源泉。紫砂壶形制取材确定以后,一般采用定实和变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以动与静的感受。


  根据不同的作者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来鉴定:不同的作者因其所受教育、自身修养、性格秉赋的不同,他赋予自己的作品的特有的精神、气质必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模仿的高手,尽管他可以对一个前辈名家及其作品了如指掌,甚至一丝一毫的細节都临摩到位,但原作的精神、气质他是永远无法全部体会出来的,所以,赝品再高妙,甚至在工艺上、技巧上可能超过被模仿者,但原作的精神、气质是万难尽致的,正如明人张大复在其《梅花草堂笔谈》中评价时大彬的作品时说的:“时大彬之物,如名窑宝刀,不可使满天下,使满天下必不佳。古今名手积意发愤,一二为而已矣。时大彬为人埴,多袖手观弈,意尝不欲使人物色之,如避租吏,惟恐匿影不深,吾是以知其必传。”,他又说:“王祖玉贻一时大彬壶,平平耳,而四维上下虚空,色色可人意。”而这“平平”的作品,之所以“可人意”其根本还是在于它的精神和气质,所以,即使是一件造型最简单、用料最一般的作品,只要出自名家之手,也会气韵生动,精神不凡。根据一位名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来鉴别他的传器,这是紫砂茗壶鉴定中最重要的条件。


  现代紫砂艺术是通过现代人去感受,去联想的。同一事物,因人而异会得出不同的感受。比如,以梅花为题材的紫砂工艺品,也许有的人感到寒冷凄苦;有的人领悟到恣肆生机;有的人感到争芳斗艳;有的人品味到孤芳自赏。所以我们要力求紫砂造型艺术迎合现代人的各种审美要求和情趣,把一切寻常的东西成为独特的美。宜兴紫砂造型一般讲求对称和平稳。而有些人喜欢在无对称中寻找美的意境,在夸张中寄托写实的内涵。张守智教授与汪寅仙高级工艺师合作的“曲壶”,把几何形体造型表达的至善至美。此壶呈提梁款式,吸取“蜗牛壳”旋曲趋势,线条清丽而有不失流畅和端庄,使紫砂壶在形体的变幻中脱俗得趣,注入艺术魅力。


  最后要谈的就即壶的款识。紫砂壶的署款,素来非常讲究。它不同于一般作品的自属图章戳记式的格局。因壶艺的韵致格调和书法绘画艺术同传,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


  鉴赏紫砂壶款有两个意义: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一是欣赏镌刻的诗词书画及印款(金石篆刻)。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特点。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讲究泥料、造型及制作技艺之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给每一位壶艺爱好者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1992. 

  [3]李敏行.紫砂新鉴[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作者:朱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