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 投稿曹哲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225次
  • 评分4
  • 56
  • 0
【摘 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独立学院的发展一直面临着尴尬的境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独立学院的发展将面临来自生源、师资、就业、办学经费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随着教师、学生和社会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预期的变化,独立学院只有做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变革,才能在高等教育改革洪流中保持一席之地。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办学经历为例,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进行探析,以期为新时期独立学院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中澳高等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编号:2014jyxm7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04-03

一、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独立学院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界来说并不陌生。随着2008年4月1日《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施行,独立学院发展逐步进入规范阶段。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这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截至2016年5月30日,中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仅安徽省就有11所。从国内独立学院的选址来看,有的在母体院校内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所办学,有的则依托其母体品牌,在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地区创建。无论这些独立学院办学场所如何,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大多依托母体已有的教育品牌优势,开展招生、教学等相关工作。

曾经独立学院因为对学生的收费远高于公办普通高校,其招收的学生被称之为高价生。也正是因为独立学在创办之初,对学生的人均收费要高于当时公办普通高校每个学生人均的财政拨款,独立学院曾经成为其母体的重要创收来源。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也随之逐年扩大。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当国家财政对公办高等院校生均拨款逐步提高,在中国部分区域,公办高等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已经和独立学院对学生每年收取的学费相近。加上财政拨款可以直接抵达公办院校账户,而独立学院存在学生欠缴学费而且学费催收工作困难等方面的原因,两相比较,来自财政拨款办学的公办高等院校办学经费变得充裕,依托其创办的独立学院对于母体创收的重要性则迅速回落。独立学院的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招生规模逐步缩减。

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为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独立学院不仅面临着招生规模缩减的客观事实,同时面临生源、师资、就业、办学经费、办学场所等多方面的困境。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其办学面临的最主要困境之一。生源一方面受制于招生规模制约,另一方面则受制于生源的结构,这里的结构包括考生分数、来源地、学科与性别等因素。我国高考人数自2008年逐步回落以后,全国高校招生规模开始受到影响。相对来说,独立学院招生规模受到的冲击最明显,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为例。该独立学院2010年计划招生人数为1998人,2011年为2000人,但是随后迅速减少。2012年招生1300人,2013年招生1100人。从2014年以后下滑更明显,不足1000人,比如2014年招生规模只有600人。尽管从2015年开始逐步增加,达到700人,2016年招生人数为850人,但是年招生规模仍旧不足1000人。

招生数量缩减的同时,独立学院生源结构区域化特征明显。从生源结构来看,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安徽。2014年招生计划600人中,其中502人来自安徽;2016年招生计划850人中,768人来自安徽。招生计划是一回事,新生入学的实际报到率又是另一回事。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实际报到学生631名,实际报到率90%。2016年实际报到学生775名,报到率91%。招生规模缩减加上新生报到时又有一定缩减,导致独立学院最近几年的在校生规模总体下滑。

不仅如此,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全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和985、211高校以及其他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角逐工作机会,其就业难度可以想见。尽管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将中国的独立学院划分为中国一流独立学院、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中国知名独立学院、区域高水平独立学院、区域知名独立学院 ,但是无论如何划分,当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找工作时,仍旧避免不了人才市场的冷落。比如许多用人单位人才招聘的网申环节,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就实行了自动屏蔽。

同时,独立学院面临师资短缺的挑战。独立学院总体来说创办时间较短,但是专业设置尤其是课程安排中要求大量来自不同学科而且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这在基础课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如果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创办,那么在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还可以从本部调集相关教师来辅助教学。即使如此,这些教师也会优先考虑其供职单位的课程安排时间,独立学院课程的安排则要靠后并且错开安排。如何在短时期内通过招聘或者自己培养的方式,形成以全职为主的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这对众多独立学院来说都是困扰。在某些独立学院,比如财经类独立学院,某些专业课需要有外教上课。受制于办学经费等原因,独立学院短期内很难保证拥有独立并且相对稳定的外教师资队伍。

在生源不足、师资短缺、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的同时,独立学院面临办学经费短缺的现实问题。公办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相对来说经费来源充足而且稳定。但是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社会资本,办学场所主要依托母体现有教学设施。尽管学费相对来说要高于公办高等财经院校,由于招生规模减少而且新生实际报到人数又少于招生人数,导致每年收缴的学费总额在逐步下降。加上学生来源地结构相对单一,如果来源地集中在发达地区,也许学费能及时缴纳,如果来源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则学费不能按时缴纳等问题时有发生。学费总额不能保持持续稳定状态,这些都给独立学院办学带来资金压力。

三、独立学院走出人才培养困境的举措——来自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实践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关注。有的学者指出生产实践、教育教学与科技研发深度融合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条可行性路径。有的学者则指出,将创新、创意和创业的理念融为一体并具体实践,是推动独立学院转型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这些观点的提出,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但是具体到每个独立学院,则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创新,逐步摸索出符合时代需求、切合自身实际、差异化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坐落在非省会城市的财经类独立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自创建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吸引优质生源

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最核心的任务。尽管生源紧张,但是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通过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吸收优质生源,以优质生源保障学院稳定发展。

从机制设计入手,通过考试制度改革,倒逼教学改革。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从2013年秋季期末考试开始,实行通考不通科的考试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此项举措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受学生和教职工好评。与通考不通科改革前相比,任课教师更加注重日常教学管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悄然形成。

将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探索人才培养多元化途径。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普通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修订)》(院政字[2009]19号)文件,只要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而且第一学期课程考核平均成绩(包括考查课)80分以上,且无补考课程的同学,都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填写转专业申请表。转专业为学生的专业重新选择提供了机会。

为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鼓励并且支持开展学科竞赛活动。2010年秋季学期学院专门出台了《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文件,从制度上保证师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比如,经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认定的学科竞赛获得者,在大四毕业时可以免写毕业论文。

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各教学系部结合专业特点,既开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竞赛,比如小键盘录入技能竞赛等,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成绩斐然。不仅如此,根据作者对参加学科竞赛并且获得相应奖项的学生进行访谈得知,参加学科竞赛不仅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机会,而且对于培养参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能力为他们求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推动学生就业的同时,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鼓励具有相应条件的学生考研,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毕业服务。从2008年开始,针对本校学生,开设安徽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班,针对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三门课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报关实务课程,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提供便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学生顺利就业。从2012级学生开始,选拔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到江苏、上海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通过以实习促进就业的方式,推动参加实习的学生将实习单位转化为就业单位。对于有志于考研而且具备相应条件的同学,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每年都会举行考研经验交流会,让考上研究生的大四毕业生为学弟学妹传授经验,同时为暑期留校考研的同学提供食宿、考研辅导班等方面的便利。

在学习之余,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通过学生会以及其他相关社团组织,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平台。在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学生会是学生参与度最高同时也表现最为活跃的组织。从每年的迎新晚会到毕业晚会,学生会的成员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确保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不仅如此,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暑期实践,并对相关团队进行经费资助。有的学生在暑期去调研,有的学生则到北京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多管齐下,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的美誉度逐渐提升,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不断提高。从2011年至今,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连续5年在安徽省文科录取成绩继续位居省属三本第一。自2013年以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连续5年入选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

2. 打造教学科研平台,培养优质师资队伍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从2010年11月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此项活动获得广大教师的好评。从2014年开始,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突出双语教学,旨在培养能够承担学院双语课程师资,解决双语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通过本人申请、系部推荐的青年教师,从预赛到决赛,各个教学系部都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跟进,并且为参赛选手提供合理化建议。在学院良好的氛围中,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语课青年教师。

同时,学院动员专职教师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依托教授委员会,为学院教师课题申报提供相应的专家指导服务。截至2016年11月,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5项、国家自科基金2项。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为教师职称评聘创造条件,鼓励现有教师比对条件,提前准备申报下一个职称所需要的教学、科研等相关条件,为学院教师的职称梯度晋升提供便利。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32.18%。为强化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学院鼓励在岗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为外出读博的教师提供便利。在学院良好的激励制度下,绝大部分外出读博人员在博士毕业后重返教学岗位,继续在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任教。目前专职专任教师中博士(含在读博士)教师比例达到38.46%,有的系部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高达50%。横跨经济、管理、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博士教师团队,对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教师的学历和学科结构起到了优化作用。

3. 注重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根据岗位设置的不同,不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从2013年3月开始,商学院第一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以来,辅导员整体工作效能极大提升。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通过加强对日常工作的部署和执行,提高行政管理部门为教师、学生服务的服务效能。无论是学生去办理相关证明或者进行相关咨询活动,都能及时获得相应的服务支持。借助于QQ群等社交媒体,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比较顺畅,为学院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从2010年开始,在学院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的宗旨下,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4. 拓展办学经费来源,开拓独立学院发展空间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自2003年6月由安徽财经大学创办并经教育部确认以来,走过了13年的办学历程。为相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办学机制在2015年发生了重大变化。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引入社会资本,与祥兴(福建)箱包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由后者注资10亿元建设新的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校址。新的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按照民办机制运作,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社会资本的注入,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的独立校园、独立招生、独立教学组织管理、独立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独立法人资格等提供物质基础。对于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来说,2017年将成为划时代的一年。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的招生人数计划招生1150人,2017年9月这些新生将在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新校区入学、入住。

秉承创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独立学院教育服务品牌建设,脚踏实地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是独立学院发展的使命。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尽管遇到多重困境,但是只要独立学院秉承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升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无论是生源数量还是生源质量,无论是办学经费来源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这些都不会成为阻碍独立学院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邵进.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5,(6):91-93.

[2] 胡荣.“三创”理念与独立学院转型及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