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营造享生态、品景观、点文化的古典园林空间——兰州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设计返

  • 投稿糖琴
  • 更新时间2017-04-24
  • 阅读量524次
  • 评分4
  • 52
  • 0
一、项目背景

优势:从地理位置和场地环境分析,兰州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安宁堡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中,距市中心1 5公里,园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风景秀丽、桃香扑鼻,可以说能在气候干旱、植物不易生长的综合条件下有这样一片福地,是何等的难得。除此之外,它是兰州污染最小、开发空间最大的优质土地资源。

从旅游活动分析,安宁十里桃园(仁寿山文化产业园曾用名)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自1 984年以来,每年四月桃花盛开之际,举办桃花旅游节,七月举办蟠桃会,安宁十里桃园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桃花观赏基地之一,每年桃花节为期20天左右,游客量达五六十万人。虽然每年的主题不同,但是赏桃花仍是游客的必游项目之一。

劣势:目前作为每年桃花节的赏花主场地,由于场地局促,在承担节庆方面略有不足;桃花节期间人流大量涌入,高峰期可达每日1万-2万人,接待能力亟需提高;每年除桃花节和蟠桃会外,非节庆时间较长,由于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活动项目,以至于除餐饮外无其他消费带动,所以游客在园中逗留的时间较短。

机遇与挑战:力图加快安宁区仁寿山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尽快提升仁寿山文化产业园的旅游形象,整合现有的农家乐资源,将现有场地打造成仁寿山风景区的前客厅、形象脸,力争成为安宁区新时期的新风景。

基于此,安宁区生态建设管理局通过招标的形式对外进行方案征集,最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园林院中标,并完成了从方案到施工图的全部工作。项目规划设计主要目的是在尽量保留桃林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对场地进行重新梳理,解决来此赏桃花、观桃花、游桃花、品鲜桃的游人与场地空间的矛盾。同时,兼顾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现有的农家乐资源,提升十里桃园的旅游形象。

项目总规划面积为66公顷,实施分期启动,一期优先开发的策略,但由于土地征收未果及其他项目用地的安排,对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范围进行了位置调整和面积核定,最终一期面积为11.2公顷,现已完工投入使用。

整个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经历了三年时间,在甲乙双方频繁的沟通中完成。因此项目的总体构思在不断的磨合和调整中形成,一期建设不是简单的割裂建设,需要全园考虑,又能独立成园,进行整合与调整、施工,最终于2013年11月竣工完成了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的建设。

二、现状评估

(一)场地自然概况

设计区域地势平坦,交通可达性较好,以桃林和枣林为主要经济作物,园区内由西向东有灌溉渠流经,灌溉以黄河水提灌为主。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土壤属于灌耕土,适宜果树、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是传统的农业耕作区,又处于非城市中心地带,无有害污染源及污染物。

(二)用地概况

根据《安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在区域的用地性质为风景旅游用地。

(三)可施工情况

场地东侧已建成明清仿古一条街,为农家乐提升改造一期工程,以仿古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南侧明清御街正在施工建设中;北侧为仁寿山山体;西侧为预留土地。

(四)旅游发展

由于白凤桃主要的生产基地位于园区外的桃园,本区域主要以赏花、品果、休闲为主,每年桃花会有大量游人在此开展踏青活动,节庆活动游客接待量达几十万人,每年节庆以外的时间以农家乐经营为主,夏季提供品茶休息的场所。

三、规划设计基本思路与特色

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景观营造,主要是将项目区域营造古典园林意境,塑造城市精品旅游品牌,创造一个体现本土品质的生态绿地示范区,使文化产业园区融于仁寿山景区的大环境之中,将仁寿山旅游景区打造为融“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为一体的城市旅游风景区。

(一)立足当地,植根现状

设计之初对现场进行详细踏勘,对于古树、枣树以及需要保留的设施做了详细标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现状古树的位置,尽量利用现状古树营造天然景点,避让古树形成路网、水系和节点进行有机设计,同时,又能借现状古树形成天然景观背景,与重要景观节点空间结合形成适室新景观,即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借景、障景、点景的手法来营造自然景观空间,同时,设计中延续园区历史文脉,将项目策划和园区设计相结合,景观工程和艺术结合,最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古典桃园休闲景观。

(二)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基于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整体定位、仁寿山大景区古典园林空间氛围及周边已建明清古典建筑形式,将项目定位为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再现,可以说,明清时期最大的成就就是园林领域,所以园林空间的艺术体现尤为重要。在总体布局中,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力求以自然山水园的格局诠释十里桃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崇尚自然、诗情画意、蕴涵意境。张家骥在《中国造园论》中对中国古典园林这样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展现了建筑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融合氛围、高度和谐统一的空间格局关系及将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十里桃园一期设计紧扣中国古典园林主题,高度体现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灵活多变的空间格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造“境”的艺术,整个一期空间力图打造成以水为魂,以路为脉,以建筑为生长点、局部零星点缀小品的中式古典园林。在项目中沿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艺术手法,通过山、石、亭、榭、花、木、水体等元素营建出有形的物境,在物境烘托基础上追求造园空间意境。同时,项目中充分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于一体,形成古朴典雅的园林艺术品。园区一期是整体项目的有机分割,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个项目先行启动的形象板块,所以设计中要优中选优,优中突特。 (三)在设计中融入桃主题的多元文化

仁寿山文化产业园的前身是十里桃园,主要展现桃文化,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将桃主题文化作为各个景点的点睛之笔也是设计的初衷。按照全园规划,一期建设的思路考虑,主要以策划与场地设计两种表达方式展现桃主题的多元文化,如福寿延年,情义满满。总体规划中将一期湖内中心岛定位为全园主题群岛之一的桃园结义主题岛,主推友情主题,在场地内设置挚友轩,主要提供老友相聚、新友相识的平台。如举办诗友会、摄友会、文友会等活动。同时在挚友轩隔水相望的位置设置琴台仙韵景点,与挚友轩互为对景,在挚友轩廊下小坐的游人闲谈之余,又能欣赏高山流水的意境,似伯牙与钟子期知音之感。其次,还可以增加一些人文景点,将桃主题文化及它的延伸文化各个侧面的精华加以展示。例如,在明清一条街和明清御街的中心花园间布置一个小巧而精致的园中园,充分展现着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游憩环境的一种情趣。在此形成一个闹中取静的闲暇休憩之所,在建成之后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福寿文化主题的书画展示或书友会。再次,在景观小品及场地设施中体现福寿文化元素,烘托园区桃主题文化的整体文化气氛。在园中的桃源桥、曲苑连音、琴台仙韵、义兰亭等景点中,广泛运用了桃园结义岛的中心主题思想,营造流水觅知音的空间感受。同时,在铺地、景墙、小品、桥梁等装饰细部都烙上了传统的桃花纹样或福寿文化主题元素,力图将主题文化打造尽善尽美。

四、设计要点

仁寿山产业文化园主要对全园的植被、水体、地形、园路场地、建筑设施五大园林要素进行综合设计。

(一)建筑设计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山水风景更讲究它的可居可游的参与性,因此建筑成为风景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将建筑要素融入自然风景中,起到强调原有景观特征,增加景观变化的作用。建筑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结合形成了总体的景观特征,即建筑、山、水之间形成典型的结构空间。在营造中式古典园林、学习古人造园精髓的同时,我们又与古典园林不同,古典园林提供的是达富贵人或是王侯将相使用的私家园林,提供少数人使用的园林空间,而当今古典园林空间主要是提供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游赏与使用,所以在设计中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保留古典建筑风格及空间布局前提下,考虑各种人群的需求,以人的共性感受为出发点,进而满足所有人的舒适性与归属感。在布置景观和各类设施时,尽量减少私密的封闭景观建筑,在不影响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为主,建筑多以亭廊轩榭为主,保持空间开敞性和通透性,将自然与建筑进行融合。在局部空间设置小型私密建筑,进而形成幽静与闲适的空间意境,这样就能满足不同使用人群不同的需求,这也是项目重点设计的亮点之处。在建筑风格方面,主要以明清建筑形式为主,在建筑外观上凸显其浑厚与稳重。正好与周边的明清古典建筑风格相统一,也符合仁寿山景区整体风格的塑造。

(二)铺装及小品设计

园林景观小品、铺装材料的选用要与场地已建成的明清建筑风格、色彩协调统一。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整体统一大气、局部丰富活泼的宜人环境,突出景观设计的合理性、文化性和观赏性。

园区内次路和支路采用白麻、深灰色砌块砖与卵石搭配,色泽协调统一,材质富于变化,既印证了生态绿色主题,同时,位于路两侧搭配桃花状红色鹅卵石,既保证路面的平整,又增加了路面铺装细节,也映衬了桃花的主题概念。

园区内尽量减少小品设置,基本以建筑为主题设置一系列辅助小品营造空间氛围,或者设置特色小品坐凳等基础设置,满足游客休息之用。在小品元素选取上,重点体现桃主题文化的灵动与鲜活。色彩方面,硬质景观以白色、灰色调为主,搭配多彩植物和红色实体建筑,更能体现统一中求变化的整体氛围。以园中园景点的设计为例,在建筑中设置桥梁、宫灯、假山、叠石等小品来烘托园中园庭院的优雅与静谧,整体展现一个可观、可游、可读、可憩的特色场地。

园区内设置石拱桥,不仅突出拱的坚实性,同时,也能展现拱形的优美曲线形如玉带,态似彩虹的整体氛围,兼容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美的特征,具有华夏民族拱式建筑艺术的特征。

在水系处理上,主要通过自然驳岸与立式驳岸结合,增设叠石流水、丰富水岸步行空间等措施使整个湖面的景色形成一幅亦动亦静、有主有次的立体的水上画卷。

(三)植物

植物尽量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选择较为抗旱、抗风沙、抗污染的植物,便于日后的管护。同时,注重常绿、落叶植物的配比,合理配置植物花期,在保证四季景观观赏时间延长的原则下营造园林意境;尽量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保留现有桃树、李树,利用多赋草木以增加园林情趣与意境,更加呼应园区整体风格,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五、结语

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设计是集最大化地利用现状场地、最深层地挖掘乡土文化、最优质地营造景观意境、最恰当地配置休闲方式于一身的园林设计。它既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肩负着为大众所广泛使用的重任,具有现代而广泛的意义,这就需要项目规划设计既要在文化上融合传统,又要在功能上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尤其是设计景点的文化内涵与景观载体的无缝连接,才能满足游人的审美习惯和使用习惯。如今,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整体效果得到了当地政府、人民的高度认可,也成为兰州市民和游客的一个新型旅游休闲目的地。众所周知,一个好作品的诞生是多方力量的汇聚。因此,在此感谢项目甲方安宁区生态建设管理局的大力支持,感谢甘肃省永靖古典建筑工程总公司严谨、认真的施工态度,感谢夜以继日投入在项目里的各位同事。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陈霞,陈卫忠,浅析滨水景观空间的诗画情趣[J].江苏建筑,2006:5

[3]计成,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