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职语文教学任务、导向与学生基础相矛盾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的进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但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与语文教学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对较低,基础相对薄弱,更缺乏学习能力和兴趣。同时,从语文学科特点看,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学习,中职生对语文文本中的宇基本认识,也基本能读,因而要让他们深入研读文本,探究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普通缺乏兴趣。他们认为大概意思了解了,语文没什么可学了,生字生词可查词典,没必要把时间花在学习语文上。
(二)学习专业技能与学习语文的兴趣吸引力相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操作型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且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挂钩,进行合作办学。近年来,中职学校为培养操作型技能人才,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推行“现代学徒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后,招生即为招工,学生入学即进企业,使学生有了更多进入企业学习的时间,有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更多引向专业技能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将大部队精力放置于专业课及劳动技能的学习上,把语文当作一种负担和包袱。因而,激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放弃语文学习。使中职语文教学陷入一种形式,学生只在草草应付语文考试而已。
(三)中职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任务相矛盾
中职的教学任务是培养操作型技能人才和向高职院校输送人才两大任务,因而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语言文字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重任。但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专注于固有的话文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将语文知识通过文本统统塞置于课堂教学,让学生跟着教师思考,按着统一标准答题。即使是今天在推行探究能力的培养中,也往往教学目标定得过繁过高,因而促使学生无从下手,渐渐地将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而语文能力的培养真谛在于“悟”,悟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让其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语文素养,价值层面得到改变。语文知识、语文学习能力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理解),只有通过课堂上的点拨与碰撞,自我深思,悟有所得,让思想与知识进入认识本体,才能形成素养。悟得是一种意义理解,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即是一种智慧(道)。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观设定的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兴趣出发,教学方法与途径必须与之相匹配。
二、“学中教”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语文“学中教”模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教中学”转向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中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将传授与“学习”关系颠倒过来。前者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导),整个教学流程以“教”为中心设计和展开,学生“随教而学”。即使课改后的探究式教学仍是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知识点,将学生牵引到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上来。呈现的是教师“教”为主动,学生“学”的被动的特征。“学中教”模式则主体是学生的“学”,整个教学流程以“学”为中心设计和展开。教师“依学而教”,呈现出学生“学”主动,教师组织和助学的被动特征。简而言之,所谓“学中教”,即是将传统的语文课堂的讲课,通过现代技术(视频)与配套作业,由学生根据自己认识与基础能力,在课外提前完成,而将以往的“家庭作业”前置,变成课堂讨论和集体学习来完成。通过师生、生生讨论、争辩,相互启迪,在讨论与争辩中,形成知识迁移,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二)中职语文“学中教”模式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性
“学中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主人角色,教师只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当然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推动者。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整个教学过程完全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只不过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础与能力,心理情感,设计相匹配的作业,并参与讨论上点拨,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学的主动,学得快乐,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
2.课程的开放性
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无论从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还是课堂争论,呈现的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特点。文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使文本知识开放;学习过程由学生为主争辩,不作统一的标准答案评价;最后作业由学生自我总结,形成各自能力展现等等,都是开放的,动态的,显示出活泼开放的特点。
3.教学的灵活性
学习手段丰富,充分注重学生兴趣,开设第二课堂。比如,通过互联网上的资源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知识点视频,实时学习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习时空和形式显得十分灵活,充分满足着不同学生的需要,达到更为理想的实践效果。其以自主学习和蓬勃展开的实践活动为形式与途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充分体现着教育大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理想——因材施教。
4.评价的多元性和发展性
“学中教”对学生的评价充分体现和注重方式多元化,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性。打破传统评价中以考分为主的结果性评价体系,建立由教师评学生、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课程构成的多元评价体系。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允许学生观看其他教师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终结性评价以平时作业、参与课堂研讨频率,阶段性考核为参考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特别强调注重学生自我纵向发展情况,促使学生看到自我进步的成就。其建立在科学、民主发展的价值评价体系,充分凸显由传统的选拔功能向强化育人功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功能的转变。
三、“学中教”语文教学模式的操作
(一)精准设计好“课前习得”作业
“学中教”以学生先学为导向进行教学,学习语文又必须以课文为载体。因此,要让学生先学,还得根据课文设计学生摸得着,易人手的自学作业入手,让其首先自我获得“习得”,形成初学课文成果。在导入新课教学前,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学生实际基础、能力和学习兴趣,设计好与之相匹配的阅读文本的作业,让学生阅读文本,完成作业,获得阅读所得,形成自我观点,也叫做“课前习得”。
设计学生先学练习内容,紧紧扣住语文教这大纲,将文本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与学所学专业结合,从浅入深地设计一两项阅读题进行练习,注重习题能引发学生课堂探讨,由浅入深阅读文本。例如教学《荷塘月色》,结合所教的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和美学能力,则设计二人自习题。一是请根据课文描写的荷塘月色景物,画一张充分体现荷塘静态美景图;二是文中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与作者描写的眼前所见的荷塘美景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此二题紧扣学生实际,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先学的冲动和兴趣,且又能充分引发课堂辩论。
(二)放开手脚展开课堂充分论道
课前习得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在纠错中提高自我的语文综合能力。因而,进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展示所学成果,在展示中展开评论。各自论道,逐步统一观点。课前充分论道,一般设计三个环节。一是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展示自己所学成果。即作业。二是教师有意强化学生中不同“习得”,激起学生辩论,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精髓部分,也是本文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并随课堂再次阅读。教师点拨需要关注知识点,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展开争论。三是总结评判。总结评判中教师是把学生辩论中的几个不同观点,即各自所得,各自所读文本的理解依据进行梳理,不得呆板地统一标准答题要求对学生进行灌输,也不要统一标准答案,只要学生依据充分,均为有理,以强化学生文本的理解,获得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感,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结合实际布置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从课堂评论后再思考,即将知识迁移,获得应用语文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后练习也是练习语文能力,内容既要紧扣课文,又要扣住课堂上形成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再思考,将知识形成能力。因而练习还得结合学生实际,即所学专业、语文基础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可以设置以下两题:一是有人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呈现“女性化”倾向,你认同吗?说说你的看法;二是作者在文中说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平常的自己”,另一个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这两个“自己”有什么不一样?你也有两个不同的“自己”吗?这样的两题既是课堂内容的再迁移和再思考,又是符合中职学生要“自己”的心理特点。
(四)多元的发展化评价
“学中教”遵循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此对学生学的成果评价不以一次考试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应充分体现多元的、发展的评价体系,其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1.平时练习用符号评价
学生的课前习得、课后练习,不以传统的标准化答案为依据评价对与错,这里没有统一的对错评价,而是以说得是否有道理即形成观点(习得)有无理由。因而在批改作业中一改以往的“√”“×”符号评判,而是使用提示性符号或短语,以引导学生再思考,去掉学生的失败感。同时,多用赞扬性符号与短语,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功乐趣。
2.阶段性评价多元化
学生语文学习的阶段性评价体系,其由四部分组成:(1)平时作业完成占30%;(2)课堂讨论参与数占30%;(3)阶段性测试占20%;(4)总结性考试可占20%。其中A、B根据这生完成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及参与辩论情况由学生民主评价为成绩计入。
3.学期学年成绩评价纵向化
对学生的学期、学年成绩评价由三方面综合成绩组成:一是学生自我总结学期、学年语文学习收获,并做出自我评价,占20%;二是阶段性评价成绩占40%;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占30%;四是学生自我纵向比较得分,即阶段性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以进步与退步为标准占10‰
(五)以《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实验本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诗歌口语教学内容为例,试作说明
第三单元为诗歌单元,根据学生在前几单元“训练导图”进行口语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并通过“基于想象的解说”这一环节学习,对“解说”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再学习文本“基于赏析的解说”内容,学生一定提不起学习兴趣。因而,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特点,选取《子夜读信》作为赏析的对象实施“学中教”。
1.布置课前学习内容
学习《基于赏析解说》训练导图,按训练导图的要求赏析《子夜读信》,在此基础上写作剧本,然后制作微电影。
2.课堂论道
在学生完在课前练习后,用二个课时进行课堂教学。随机抽三位同学解说微电影,然后组织同学展开讨论,提出意见和理由,然后让解说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
3.课后迁移
在课堂辩论互评后,布置课后反思练习。内容为:(1)各自修改自己撰写的微电影剧本。(2)修改微电影。(3)修改解说稿。(4)课堂表现反思。
4评价
将学生修改后《子夜读信》解读文本、微电影剧本、微电影上传至教师个人微信公众号,并进行投票。依据票数,结合互评、自评、师评,课前习得即解读《子夜读信》、撰写微电影剧本占30%,课堂解说及互动论道占30%,修改后微电影评比占20%,课堂表现反思及后续进步占20%,给学生以文字性的综合性评价。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四、“学中教”语文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依据学生语文基础,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学中教”教学模式,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实施一学期后对学生进行了司卷调查,实施一学期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入学时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只有10%,到期末占61%。
(二)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1.思辨性问题成绩比较
从图3和图4可知,学生解答思辨性问题,以期初第一次月考和期终考试得分率比对,考核平均得分率从2分提高到6分,并且得满分的增多。
3.参赛得奖率。期初参加语言类竞赛从无人参加,到学期后阶段无论是学校的辩论赛,还是演讲比赛,甚至元旦文艺汇演的戏剧表演踊跃参加。
(三)有效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促进职业技能学习
利用网络及其他资源自学式课前习得,以及“习得”后在课堂论道时自己良好表现获得的成就感和课后反思带来语文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学生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无疑会进一步促进职业技能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晖湘中职语文教学与教材改革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2]赵跟喜.多元智能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J]语文教学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