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价值及原则

  • 投稿crcr
  • 更新时间2015-12-21
  • 阅读量835次
  • 评分4
  • 39
  • 0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理论成果,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应当遵循三大基本原则:个性化原则是内容、生活化原则是核心、幸福化原则是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体现为我关系,所表明的是主客体关系的重要概念,以客观对象的需求对人的需要满足来衡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关系中,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主体主要是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广大受教育者及身处其中的个人和社会。因此,广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满足广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的效用,是作为客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教学活动同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满足广大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的效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第一要义,使发展承载了科学的内涵与人文意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核心价值就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和核心价值。所以以人为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定位是必然的结果。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价值层面相契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价值,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就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重大教学问题。由于人文关怀内涵丰富,其教育的方式方法多样,笔者认为应主要把握三大基本原则,才能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个性化原则是内容、生活化原则是核心、幸福化原则是目标。 
  1.个性化原则是内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人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那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也就不例外,必须让它具有个性化。一切的管理条文、规章制度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人格角度出发,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思考,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尊重个性至上,培养健全的人格至上,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满意,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发展自己,关怀他人,发挥潜能,超越自己,走向世界。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以社会法律为行为底线,以自己健全的人格为核心,尊重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负责,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照顾自己,树立基本的、健康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基本的处世原则,克服缺点、发挥优点。当然,也应该容忍别人的缺点,给自己和别人提供发展的空间,使自己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2.生活化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核心,生活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 
  高校的大学生活也不例外,这也是人的本质,只有把一切融入自己的生活,个人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必须生活化才会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生命化。高校应当采取各种办法、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注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建设者。 
  3.幸福化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目的 
  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归属和目标,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从某个层面来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幸福是需要教育的。以育人为崇高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目标内在统一起来,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人文关怀教育的平台和着力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关怀素养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要把这三个基本原则贯彻下去,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陈淑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6). 
  作者简介:范大明,1974年2月出生,学历:博士,职称:湘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