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鲁玉婷
在各类职业院校纷纷开展的校企合作中,经常出现“校热企冷”的情况。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却搞得风生水起,成果喜人。对此,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许淑燕说:“我们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双赢,并且以企业利益为先。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双方达成‘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共识。”
“他赢为先”,以此心换彼心
想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能否真正调动企业积极性是关键。纵观当下各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积极性不高是普遍现象。校企合作双方“冷热不均”的深层原因是:学校通过合作为学生赢得了实践机会,了解了最新市场动态,但企业依旧面临着人才流失、技术瓶颈等难题。
朱熹曾言“推己及人则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深谙其中精义。校企合作之初,全校开展了一场“为什么要校企合作”的深入讨论,得出以利益实体为基础,建立“校企共同体”的初步想法。“校企共同体”要求学校确立“他赢”理念,“他赢为先”是双赢成功的前提。许淑燕说:“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应该清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如何提高员工的综合职业技能。因此,学校要把培养人才的规格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来设置教学课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反过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缓解了人才需求矛盾、解决了技术难题,感受到了学校的诚意,自然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双方形成良性循环,极大地夯实了合作基础。”
“校企共同体”以“企业主体、学校主导”为核心,两者相互尊重、相互制约。企业主体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企业为主体,“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在水里,学校在岸上”,企业最先了解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趋向,学校对生产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具有相对滞后性,因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定位与建设方向等都要以企业为主体,学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保持与企业生产实际的一致性、先进性;学校主导是指学校主导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组织教学、教学评价、思政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都由学校来主导。企业主体与学校主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以学校达利女装学院为例,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成立理事会,企业领导占理事会成员大多数。企业在领导体制中的压倒性优势,体现了学校“他赢为先”的理念。因此,企业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合作,每年会拿出100万元用于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达利女装学院在校企合作模式上有自身的亮点,该学院院长由企业董事长担任。这个特点让校企之间的沟通协调更方便、灵活。院长负有双重责任,能很好地协调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的事宜,比如遇到学生实习、教师产品研发等问题,院长能第一时间了解并进行协调。”许淑燕说。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他赢为先”理念的引导下,属下八个学院均与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其中,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建友嘉机电学院,构建了以“大企业主体、全岗位合作、全过程管理、企业化培养”为特征的“友嘉模式”;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共建达利女装学院,迈出了品牌化、个性化教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与金都房产集团共建金都管理学院,走出了一条以“大企业为主、多元参与、多方共赢”的新路子;与新通国际共建新通国际学院,探索了一条以“语言+技能”为导向,具有国际化合作特色的道路;与青年汽车集团共建青年汽车学院,初步形成了一套专门化人才培养体系,并朝着专业化培养方向迈进;与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共建临江学院,开辟了园、企、校三方联动的全新模式.
最近在杭州市政府的推动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又正式成立了杭州动漫游戏学院,建设“政、企、校”协同共育开放式教育平台;与浙江省特检院、容安培训公司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共建了国内一流的电梯培训中心和电梯实训基地,培养电梯产业需要的电梯安装、调试和维保技术技能人才;与西子航空、友嘉集团联合共建西子航空工业学院,共同打造高端制造业的“金蓝领”。
“事在人为,人在思维”,该校“他赢为先”的思维方式是创新体制机制、化解各种矛盾的基础。
聆听需求,依据市场设专业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尝试将专业融入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依据经济发展方式及企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目前,该校招生专业数由34个调整为27个,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与杭州主导产业接轨的专业格局。
在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周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达利女装学院。周曦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与企业合作的一大好处是能紧紧抓住市场发展脉络,用企业的生产实际和行业需求来引领教学,学为所用。杭州很多院校设有服装设计专业,大部分都以培养服装设计师为主,原先学院也设有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后,学院将专业定位从设计师转变到制版师上,服装设计范围也缩小到女装设计。这是企业依据杭州女装市场需求设置的。2010年,随着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以服装生产为主业的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一个新品牌,并打算借此进军零售业。许淑燕说:“当时达利香港国际主席林富华在达利女装学院的理事会上表示,服装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流行小批量、多款式的服装生产模式。现在市场上的服装销售人才并不专业,如果能培养一批既懂服装设计又掌握营销技巧的专业人才,能极大地缓解该岗位人才奇缺的状况。听取企业建议后,学校当机立断,从时装设计班、市场营销班选择了部分二年级学生共同组成时装零售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达利女装学院一楼,时装零售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为期一周的时装特卖。“嘿,要不要看看这边的新款女装和女鞋,面料和款式都是时下流行的……”“现在春秋款服装正在换季特卖,全部一折,可以先试穿一下……”还没走近特卖会,耳边就传来了种种吸引顾客的招揽声,学院时装零售专业的杨龙女老师正在现场指导学生特卖。“特卖会是根据店铺管理课程的需要而设置的,由指导老师与企业员工进行现场指导,各小组需要PK。通过实训环节,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联系企业、挑选产品、制作海报及宣传页、售后服务等活动中来,对时装零售专业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杨龙女道。
时装零售专业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方向。该专业学生集服装设计与营销技能于一身,毕业后大多走上店长的岗位,也有不少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开创自己的服装零售品牌。随着当下的“微营销”热,学院打算调整专业课程,往这方面发展。学院的课程设置是跟着市场走的,有可能每一届学生上的课都不一样。
学校的校企合作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企业把控着航行的方向,依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学校是这艘巨轮的动力,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输送着最新的燃料。
厂校融合,开启校企新模式
“‘校中厂、厂中校’是我们校企合作的特色。‘校中厂’指的是企业将产品研发中心搬到学校,师生在企业设计师的指导下,实施教学项目与产品研发项目的对接。‘厂中校’则是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体验产品开发流程与产品生产流程,与企业员工共同工作与生活。”许淑燕说。
除达利女装学院外,在“校中厂”模式下,记者看到友嘉机电学院设有先进机械制造中心、机床维修中心、机床培训中心和数控精密制造中心。其中机床维修中心承担了友嘉实业集团的售后维修服务,设备均由企业提供,同时配备20多个长期驻校的技师。周曦说:“企业定期更新设备,一些大保养工作由技师带着学生操作,学生有机会全程跟着技师学习。”
在达利女装学院的教学场地,一楼、二楼的教室全部打通,俨然是一个工厂车间。“我们将产品研发与教学相结合。比如达利要开发春装,我们会把企划中的一部分任务接过来,当做教学内容,让学生来完成。”周曦说。通过参与企业研发过程,教学不再是虚拟的练习,学生对行业标准、流行趋势都有很深的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企业就能上手。不少学生的作品拿到企业后,直接被欧美客户选中,选中得越多,企业给学生的奖励越丰厚。在政策激励下,该学院的教学质量直线上升,这是“校中厂”模式带来的实效。
“我们的‘厂中校’模式与普通学校的实习不同,学生住在企业里,与企业员工共同生活,无论是培训、工作,都按照企业标准培养。达利公司专门在厂区里开辟3000平方米的一块区域,专门用于女装学院的学生实习。”许淑燕道。长时间的驻点学习,让学生对企业文化、操作流程有更深入的理解,毕业后不少学生选择在这里就业,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周曦说:“学校注重学生单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企业更注重团队合作。每个小组分工明确,既有制版师、设计师、营销员,相互之间通力合作,才能拿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张霞飞目前正在“厂中校”实习,上午安排的课程大多与企业产品相关,下午团队有针对性地做设计、制版。“我在这里已经生活、工作了一段时间,感觉比在学校要充实,随之而来的责任也更重。在这里,我们除了完成个人手头的工作,还要进行团队合作。每次大家为了一个项目进行‘头脑风暴’,总会有一些新想法。这份喜悦让我体验到服装制版与设计的乐趣。此外,我也熟悉了企业跟单系统,掌握了部分面料的市场定价,这些知识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张霞飞说。不仅仅张霞飞有这样的感悟,同专业的李丹丹也是这批在“厂中校”实习的学生。李丹丹说:“在工厂可以跟制版师傅学习更实用的打板技巧,也可以跟设计师学习产品开发,你有多大的能力,企业就能给你提供多大的平台。”
在服装设计专业负责人章瓯燕老师看来,学生去工厂实习是接地气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许不是最美的,但一定是有市场的。”章瓯燕说。2014年5月14日,达利女装学院的“丝?尚”服装毕业秀在杭州国际时装周成功举办。2015届毕业生设计的120多套服装,坚持还原服装的自然属性,以独有的亲和力让人眼前一亮。毕业生陈薇喜欢设计礼服,一直梦想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原创品牌店铺,她在设计中将东方艺术的韵味与现代时尚相融合,体现了艺术之外的朴素淡雅。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以融至善”的育人观,将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师生融入学校发展,“三个融入”与“他赢为先、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理念相呼应。“融”文化在校企合作上的内涵,是在加强对企业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熟悉企业的行业背景,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实际需求,努力使课程和教学适应、结合、渗透到企业的生产需求中去;“融”文化在校企合作上的理想目标,是通过提升专业水准、培养宽广胸怀、关注对方权益、寻求结合焦点、创新结合机制的种种努力,促进双方共同目标的实现。双方在相互融合、持续合作的同时,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学生体面就业的共同目标,即为最大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