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徐军平
(山东博物馆,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明代鲁荒王朱檀墓的陪葬品中发现有多件漆器家具,它为研究明初的家具式样和髹漆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为了解明鲁王墓出土红漆木桌的髹漆技术,本工作在对木桌保存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漆膜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X)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从而对漆桌的髹漆材料和工艺有了初步了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明鲁王墓;漆桌;髹漆工艺
作者简介:刘勇,山东博物馆,馆员。
徐军平,山东博物馆,馆员。
0引言
明代漆器的制作水平十分高超,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创造出大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漆器,在我国漆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的髹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并由实用转向陈设装饰领域。进入了以斑斓、复饰、填嵌、纹间等技法为基本工艺的千文万华的新时代。明代的漆器颇受特权阶层的的重视,成为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建国以来,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明代早期髹漆文物,这为研究明代早期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采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以有效的揭示明早期漆器制作的特点。
1样品背景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先后两次封子为王。在朱元璋亲封的十九个亲王中,最早离开人世的是第十子鲁荒王朱檀。朱檀的鲁王府设在兖州,死后葬于邹城市(原邹县)东北12.5公里的九龙山南麓。1970年春至1971年初,山东省博物馆对位于邹县与曲阜交界处的九龙山南麓的明代鲁荒王朱檀墓进行了发掘。朱檀墓凿山为藏的墓室在明亲王墓中并不多见,墓内出土1100余件(组)随葬品,尤其是仪仗俑群、服装和家具等为研究明初的礼仪制度、服装和家具式样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墓室内发现有多张髹红漆木桌,属于明代早期的大漆家具。经过多年的自然干燥,木胎已经脱水定形,木桌构架基本保持完好。
2髹漆工艺分析
此次研究工作,主要从木桌自然脱落、且无法原样回贴的漆膜中,挑选部分漆膜作为分析的样品。
2.1漆桌概况
该桌长110cm、宽71.5cm、高94cm。桌面四边以格角榫攒框,框内打槽裁口,槽口处装板,板下设透榫穿带4条。板上镶精美花斑石面板心,石面心长90cm,宽51.5cm。石面板的两个长边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与桌面攒框的斜边裁口紧密结合,使石面板不易脱出。桌面四边起拦水线。桌面探出在腿足之外的部分不长。冰盘沿下有镂花透雕的牙条,腿外侧的牙头与角牙类似,但未转到45度角,从半桌的迎背面看,似是一腿三牙式,牙板一木连做。桌面与腿足形成夹头榫结构。牙条下为雕花高拱罗锅枨,罗锅枨雕刻成卷叶状,中部半榫于雕花牙条,两端透榫于桌腿。侧面双横枨均为方材,上为57.5cm、下为58cm,上边做半榫,下边为透榫,打窪加委角线。直腿方足,腿子亦打窪加委角线,桌腿微微外斜,呈四腿八奓。除石面板心外,木桌通体髹饰朱红色素漆。(图1)
2.2漆膜分析
漆膜上没有发现明显的髹漆不当而引起的漆膜缺陷,如橘皮、挂流等现象,这表明明代早期的髹漆工艺已十分精湛。本研究对所选样品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1漆膜断面和成分分析
断面分析可揭示漆膜的分层结构,测量其分层的厚度,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漆膜中填料的外观特征。成分分析可以辨别漆膜中呈色填料的物质属性。
选用Hitachi S-3600N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EDAX公司GENESIS200XMS能谱仪对漆膜的剖面和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样品剖面显微分析结果见图2和成分分析见表1-表3。
KV 20.0 MAG 300 TILT 0.0 MICRONSPERPIXY 0.204
结果分析:(1)图2中,A处为表层红色漆膜。根据能谱分析可知,漆膜中的显色颜料是朱砂(HgS)。A层平均厚度为69.48μm。颜料颗粒粒径最大为63.04μm,大部分颜料颗粒粒径在7.21~20.87μm之间,根据矿物颗粒的分类标准,颗粒位于4~70μm之间,属于细粒和亚细粒范畴[1]。说明漆膜中添加的显色颜料朱砂,被研磨的比较细。从物质含量中还可以看出,A层夹杂大量类似钙长石的矿物质,这些颗粒圆滑度较好,可能经过人为研磨被添加在漆中。
(2)图2中,B处是一层底漆,根据能谱分析可知,其显色颜料也是朱砂。颜料颗粒粒径最大为5.72μm,大部分颜料颗粒粒径为1.37μm左右,B层平均厚度为34.76μm。朱砂在B层中的含量不仅比A层中高,而且颗粒粒径更小。说明在B层中,朱砂的矿物颗粒被磨制的非常细。从物质含量中可以看出,B层也有相当数量的类似钙长石的矿物质,这些物质的颗粒粒径也很小。
(3)图2中,C处为灰层,厚度为622.84μm,由于样品取样不一定完整,此厚度仅作参考。根据能谱分析可知,该层中含有大量钙长石类和石英矿物质。
2.2.2面漆和灰层中纤维的分析
选用德国产布鲁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面漆、灰层中的纤维进行了分析检测。采用KBr压片法进行制样。KBr片的厚度为0.3~0.6mm,将样品研细后与溴化钾混合,装入模具内放在油压机上加压,使成为透明的晶片。样品的用量为1~2mg,溴化钾的用量为100~200mg。为防止压制出的样品片表面出现龟裂现象,压片时应先用机械泵抽气,真空度一般为0.13~0.26kPa即可。加压时间的长短对所压出的晶片质量影响不大,因为溴化钾形成结晶是在压力达到所需极大值的一瞬间形成的,所以延长加压时间,对结晶的形成无明显的影响。为避免散射现象的发生,制作溴化钾压片时,必须要使样品与溴化钾粉末混合均匀,当分散介质与样品的折射率相近时,散射效应就会很小。
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面漆傅里叶红外反射光谱图可知,其中,在3421,2926,2854, 1708,1623,1451,1269和1082cm-1出现的吸收峰与漆酚(生漆的主要成分之一)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十分相似,所归属的官能团包括:O—H(漆酚苯环上的羟基),—CH2(漆酚侧链上的亚甲基),C=O(漆酚氧化后生成的酮基),C=C(苯环中的碳-碳主链),C—O(苯环上的碳-氧键)[2]。由此可以确定,红色面漆是由生漆与朱砂调和、结膜而成。
郑佳宝等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古代漆膜,总结出一个规律:如果在生漆中添加桐油,其漆膜的红外吸收谱图中,在1710cm-1处出现的吸收峰要强于1620cm-1处的吸收峰;反之,则1710cm-1处出现的吸收峰要弱于1620cm-1处的吸收峰。即通过比较这两个吸收峰的相对强度,可以推断漆中是否添加过桐油[3]。
图3中,在1708cm-1处出现的红外吸收峰远弱于1623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据此可推断,明鲁王墓出土木桌的红色面漆,在制作过程中,未添加过桐油。
根据漆膜中纤维傅里叶红外反射光谱图可知,纤维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类物质,葡萄糖是纤维素的主要组分,可断定漆膜中纤维是植物纤维。再通过对漆膜中纤维与麻纤维的傅里叶红外反射光谱比较,可知其官能团的特征频率区与结构“指纹区”的相似相关度达到87.51%,证明漆膜中纤维的主要成分是麻纤维。
3结论
通过对漆膜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使我们对这件明早期大漆家具的髹漆材料和工艺有了科学的认识。
(1)通过对漆膜的显微观察,可知此件木桌采用了一麻多灰的髹漆工艺,主要步骤:上通灰—披麻—上细灰—打底漆—上面漆。
(2)通过对漆膜成分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红色漆膜的面漆和底漆呈色颜料都是硫化汞,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大漆呈色添加颜料。根据面漆的红外谱图分析可知,面漆主要由生漆和朱砂调和、结膜而成,制作过程中并未掺入桐油。灰层中添加的纤维属于麻纤维。
(3)面漆和底漆中都存在一些钙长石矿物质,从漆膜断面的显微图片,可以看出这些含钙颗粒不但粒径较小,而且圆滑度也较好,可能是经过人为研磨添加其中。漆膜中存有大量钙长石矿物质,初步认为可能是在生漆中添加硫化汞时引入的杂质或者是为了增加漆膜的硬度人为添加。具体用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致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杨淼同志对漆膜进行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王云鹏同志对漆膜进行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克良,李银德,杨嘉玲,等.徐州西汉陶漆的红外光谱[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4(5):31-34.
[2]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62-67.
[3]郑佳宝,单伟芳,张炜,等.古代漆器的红外光谱[J].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31(3):345-349.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