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也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 投稿灯泡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541次
  • 评分4
  • 49
  • 0

张海涛

(文县第一中学,甘肃 文县 746400)

【摘要】孔子一代先师,垂范百世,将人师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令后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孔子;论语;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改革无疑需要做好传统思想精华的抉发,同时结合时代思想,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本文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论语》的教育思想做一分析,兼及它们对现下教育的借鉴意义。

1 《论语》明确阐述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当然应该指向社会发展。春秋末期,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社会政治秩序失调,价值系统紊乱。出于政治和伦理目的,孔子提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标。孔子格外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这与他对人的精神修养的要求是相联的。

孔子在讲“君子”的同时,还讲“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道”即是“人”之“道”,此‘人’之‘道’即指个人的政治和道德修养……”(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孔子教育语义集解》)。“志于道”不是为了简单的世俗生活,也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而是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学习的真正目的,乃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当然,孔子并无半点阻止学人致仕的意思。反之,孔子自己一生为政治理想奔走,也曾做过鲁国大夫。而且《子张》中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本是主张致仕为官。个人的精神追求与政治追求是不矛盾的,孔子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具备崇高的政治和精神追求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相对后世教育家,较为偏重伦理道德目的,这是与他“恢复周礼”及“仁政”的理想密切相关的。当下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学校教育基本局限在智育的范围之内,道德教育严重缺失。人才培养的目的似乎只是生产各个行业所需要的生产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从《论语》这里,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

2 《论语》介绍教育作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孔子的理想,而教育作用是教育在进行过程中及之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效用效果。《论语》中所体现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社会经济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没有明确讲到教育的经济作用的地方,但他毕竟意识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口多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把教育搞上去。(《子路》)这里似乎只谈到了人口、经济和教育的先后关系,实则不然。孔子说到把教育搞上去之后,就再没了下文,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不只是经济会作用于教育,教育也会作用于经济,二者相互促进。这就是教育的社会经济作用。

2.2 对人的作用

教育的对象是人,有人说孔子是第一个发现人的人。那么孔子对教育对人的作用当然十分重视,也做了颇为丰富的阐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整部《论语》,孔子都很少言及人性,为人所熟知的有一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很显然,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然而为什么成长之后有善有恶,良莠不齐原因在后天习染不同。后天习染不外乎环境与教育,而教育尤重。这其实是表明了教育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一个人,后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便可向着良善的方向发展;反之,后天受到了恶劣的教育渐染,便很可能走向罪恶之路了。

其实教育的作用当然不应该仅仅是这两个方面,至少还有一个传承文化的作用。这一点,《论语》里没有明确地提到,但孔子的“好古”及他对学生的教学内容,都少不了古代历史文化的教育,这是一个孔子没有明确提及却时刻践行的方面。

3 《论语》对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的阐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1 有教无类

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只是一个口号或理想,而是他实际践行的。他的学生贵贱贫富同列门墙。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少数像孟懿子、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外,绝大多数都出身于平民阶层。比如孔子称仲弓为“犁牛之子”。孔门中虽有“乘肥马,衣轻裘”的公孙赤、“家累千金”的子贡这样的富裕者,但也在少数,大多数人出身贫寒。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子夏“家贫,衣若悬鹑”,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有教无类”体现了一代大教育家的博大胸襟。

“有教无类”似乎触及了一个教育普及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当下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前些年的教育普及问题现在已基本解决。然而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相当尖锐,教育水平存在着地区的、经济的、文化的、性别的乃至民族的差距。如何缩小或消除差距,达到真正的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将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3.2 因材施教

《论语》中并没有直接谈到“因材施教”这个词汇,它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材”指的是个人的特性,包括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清醒地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比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由也果”,“求也艺”等等。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顺应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引导他们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之路。

3.3 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一“学”、“思”的辩证关系,传承几千年,仍然魅力不减。“学”主要指浅层次的知识获取,“思”则主要指对知识的分析思考。对比哲学上的认识论,前者近似感性认识,后者近似理性认识,二者结合,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知。另外,《卫灵公》里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点出了“学”的基础性作用。学为先,学思结合,乃是科学的治学之道。

3.4 乐学

孔子主张“乐学”,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以学习为乐,这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对于多数人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孔子强调“乐学”的重要性。学何以有乐,“有所得而乐之也”(朱熹《集注》引尹氏说)。孔门学生在孔子的教育下,常有所得,自然易于达到“乐学”的境界。

后世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研究著作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但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却不得其三昧。其一,学校班级制教学,一个班数十人,每一科就一个授课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本就困难,而且应试教育只要求出分数,根本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再加之教师水平问题,致使因材施教在我们的教育中基本看不见。其二,仍然是为了应试的需要,填鸭式教学法充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机械地灌输似乎成了一种共识,“高分低能”成了许多人对学生的第一观念。启发式教学法在我们今天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其三,我们的学生为强大的压力所迫,一味学习知识,往往难以消化吸收,不善于思考也成了一种通病。其四,现在的学生为学习而痛苦还来不及,何况以学习为乐“乐学”真的成为了不可企及的理想。教育本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程,然而如果说这项工程的实施过程只能给学生带来痛苦,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失望而痛心的事啊!

阅读《论语》,真的让人受益非浅:

原文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果我们能取其精华,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相当的借鉴性,作为后学者,当慎思之,明辨之,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荀子》[M].

[2]朱熹.论语集注[M].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孔子教育语义集解[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