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登华
摘要:高职院校现有的“教研室+实训中心”的专业组织结构不利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提出专业建设中应确立课程建设的中心地位,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等划归到课程建设中,改革现有“教研室+实训中心”结构,组建课程组,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课程组”的组织结构,以配合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的实施以及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和推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组织结构;课程组;课程
作者简介:曹登华,男,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汽车故障诊断、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23-03
高职专业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中包括专业设置规划、专业结构布局、专业基本条件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重要工作。专业组织结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而工学结合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专业组织结构(即体制机制)建设不好,必然会阻碍其他方面的建设工作,影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和实施,从而影响整个专业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因此,建立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组织结构是当务之急。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及整体性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对各种资源科学有序组织的教学活动,这些资源(包括师资、各种教学软硬件和条件等)都以课程为中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在专业的组织结构上与之相适应。[1]
课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影响是很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学好了某专业的几门主要课程,将来就基本可以胜任该专业领域的一些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培养目标要分解到各课程,靠课程去落实,课程是专业的基本单位或最小单位。专业建设的重点就是课程建设,一个专业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其是否有一些“好”的课程。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各高职学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大幅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学生反映理论课所教的和实践课所学的不一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教师认为自己提交的实践教学计划得不到落实,一些重要的实践教学项目开不出,甚至最终学校放弃开设实践教学项目;实践课教师反映学生理论课所学的内容和实训室的设备配置不一致,或脱离实际。这些具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成效。
三、现有“教研室+实训中心”专业组织结构的弊端
高职院校各专业在组织结构上一般是由教研室和实训中心两大部门组成,并设有平级的教研室主任和实训中心主任。其中,教研室主要由进行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组成,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理论教学等;实训中心主要由负责实训教学的教师组成,负责实训中心的建设、管理和实训教学。
在这种专业组织结构下,课程的设计主要由教研室完成,实训中心参与较少。教研室主任一般都被认定为专业负责人,课程建设主要由教研室主任组织教师参与完成。因此,教研室虽然提出了课程的整体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思路,但在专业实践教学师资水平和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最终还是由实训中心按实际条件制定和实施实训方案,导致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不符;并且,当出现问题之后,两个平级部门的教师也不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导致问题悬而不决,有时只有系主任出面协调,才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实训中心建设主要由实训中心完成,教研室参与较少。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使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将实训条件建设作为重点,将实训中心或实训大楼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建设得很有规模,但却离课程的需要越来越远,走上了脱离课程的独立发展之路,实训大楼中许多先进的实训设备基本闲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课程而盲目建设的迹象,教研室和实训室各自按照自己的目标提出师资要求,进行聘用和培养。这种传统的专业组织结构,阻碍了目前许多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的推行和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造成专业组织结构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不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部分由专业教研室教师负责,实验课和集中实训课部分由实训室的教师负责,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被人为地分割成两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由两个部门的教师独立去完成,理论和实践部分教学分离。如表1所示,在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汽车运用与保养”课程被分成理论部分和汽车保养实训部分,这两部分的教学分别由教研室和实训室来完成,包括“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与维修”、“汽车电器原理与检修”等课程也面临着同样的理实教学分离的问题。这种“教研室+实训中心”的专业组织结构形式,无法体现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打破了课程的整体性,增加了沟通困难,容易使课程建设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实训中心建设等走上独立建设的道路,[2]最终导致理实脱离、工学脱离,出现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四、确立课程的中心地位,以课程建设统领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等建设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基本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课程是一个整体,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必须围绕课程来建设,离开了课程,我们只能对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建设提出一些宏观的要求,如师资队伍结构、双师素质教师的人数及比例,实训基地的个数、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等等。因此,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还是从具体的课程中来,其实质就是宏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观层面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等建设都应划归到课程建设中,且应将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这就需要建立与课程建设和改革相适应的专业组织结构,以保障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五、改革“教研室+实训中心”专业组织结构,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课程组”组织结构
现有“教研室+实训中心”的专业组织结构(体制),导致了目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一种以课程为中心的新的专业组织结构,恢复课程的完整性。[3]即首先将原课程体系中的实训课程整合到相应的课程中,如:将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汽车保养实训”回归到“汽车运用与保养”课程中;将原“发动机大修”、“汽车线路总成实训”等都回归到相应的课程中,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然后,围绕新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打破原有教研室和实训中心结构,将教师分别划归到各门课程,将课程相应的实训设备和场所也重新划归,组成课程组,形成“专业——课程组”的专业组织结构。这样,专业有专业负责人,保留教研室,专业负责人也是教研室负责人,各课程有课程负责人。如图1所示为改革后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组织结构。
这样的专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垂直管理的结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有明确分工。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专业负责人领导各课程负责人,各课程负责人领导课程组内的教师。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宏观管理,整个专业的教学安排,课程之间的协调,课程教学的评价考核,专业教学管理等工作;教研室的作用主要是在专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召集各课程组围绕专业建设开展教研活动;而各课程负责人则带领课程组进行课程研究、课程的整体建设(内容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评价考核等)、教学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与改革等。“专业——课程组”的组织结构,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理实脱离、工学分离的状况,一旦出现问题,课程负责人也能够方便地协调解决。
“专业——课程组”的组织结构,真正体现了“双师”的需要和作用。教师不再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为完成课程的建设和理实教学(而非以前的单一内容教学),教师之间会主动增进沟通,相互学习,协助配合等,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培养。[4]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秋明.高职课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8(14):26-27.
[2]陈晓琳.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1(7):72-74.
[3]冯文成.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矛盾[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2-63.
[4]张丽勇.工学互动组合的课程组建设研究[J].成人教育,2012(6):92-93.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