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礼智
摘要:对高职院校中“弱势”专业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形成原因为切入点,对“弱势”专业如何走出困境,从内涵建设、品牌效应、专业转型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专业升级;专业转型;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易礼智,男,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控制工程、传感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33-02
在激烈的高职竞争环境下,高职院校内部出现“强势”专业和“弱势”专业的格局后,一段时间内,两者之间的差距将继续加大。“强势”专业享受着院校的资源倾斜支持后:招生指标增加,学生生源质量提高,专业建设资金保障到位,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配套齐全。不仅如此,“强势”专业的教师还享受着校外的横向和纵向课题申报优先、师资培训优先、职称评定中优先。“特色专业”、“主体专业”、“示范专业”等类型的“强势”专业逐渐成为相应院校的代名词。“弱势”专业无法享受到院校的资源支持后:招生指标减少,学生生源质量下降,专业建设资金难以保障,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配套不齐全。不仅如此,“弱势”专业的教师在课题申报和师资培训及职称评定的顺序中也延后。“弱势”专业将面临着专业停办、教师转岗分流的情况。怎样走出困境,转入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弱势”专业可从专业升级和专业转型两个方面入手。
一、专业升级
(一)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是争取专业生存权、走出困境的根本。内涵建设就是自立自强,苦练内功,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逻辑起点。[1]目前情况下,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调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结合家长和学生对专业选择的要求,重新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是“弱势”专业内涵建设的第一步。培养目标的修订要注重“符合目的”和“满足需求”并存。[2]“符合目的”指学生通过在专业的学习后,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达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能就业且能持续发展,符合预定的目标。“符合目的”的培养目标应考虑产业结构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标准,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体现高职教育重视应用能力的特征。“满足需求”指专业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潜在的和外在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素质和个性得到全面的提高。“满足需求”的培养目标应考虑家长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以学生为本,体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3]
课程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也是贯彻和落实培养目标的途径。课程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内容充实,但课程建设却没有同步跟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质量。课程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课程建设要注重“一致性”和“可行性”并存。“一致性”指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一致。课程是培养目标的落实,一门课程应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一些具体的任务。“一致性”要求专业中所有课程目标的总和与培养目标相吻合,单个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性。“可行性”指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服务于学生。“可行性”要求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技术技能和素质。
教师素质是一个专业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培养目标的建立、解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师的素质是专业发展的根本。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宽松的成长环境。
(二)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是提高专业吸引力的方式。专业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后,需要通过宣传让社会及家长认可和接受,打造品牌将更有效果。“微课堂”、“技能抽查”、“技能竞赛”是三种可有效的方法。
目前,随着网络普及化的深入,为了满足更多的人自主学习的兴趣,网络课程发展迅速。“微课堂”这一特殊的网络课程随之而产生,它同时也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可和推广。目前,已举办2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教学比赛中由人民政协网、腾讯网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报道,影响力大。“弱势”专业的老师参加“微课”与其他专业的老师是同一起跑线。参加“微课”不仅能展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及自我风采,同时,也能宣传“弱势”专业不为人知的人力资源优势,让“弱势”专业得到行业和企业及家长的多重肯定。
技能抽查是国家教育层面为了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而进行的评测。技能抽查通过按比例随机挑选学生参加,并将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技能抽查的结果反映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教育层面的认可程度。确保专业“技能抽查”以“优秀”的等级通过,证明“弱势”专业的整体水平并“不弱”,有利于下一步得到院校的支持。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由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各个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的方式可见分晓。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反映的是各个院校之间优秀学生之间的较量。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不仅能展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展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力,让“弱势”专业得到行业和企业及家长的认可。
二、专业转型
专业转型是寻找专业发展的新出路。专业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如发现本专业对应的行业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本专业所服务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对“高职”层次的本专业人才需求已趋向饱和,本专业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且竞争激烈、所在高职又不能提供专业存在所必须的条件。专业转型是“弱势”专业新的发展点。
“弱势”专业在寻找发展的过程中,可考虑“抱大腿”,抱本院校“特色专业”、“主体专业”、“示范专业”等类型“强势”专业的“大腿”。通过“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优化专业的课程布局,促进“弱势”专业衔接本学校的“强势”专业,融入其专业群。这样,“弱势”专业不仅可以共享“强势”专业占据的资源,加速本身的发展;而且能拓宽“强势”专业的发展空间。
“弱势”专业在专业转型中,首先要转变观念,主动服务。在院校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专业之间相互竞争,处于平等的地位。现在考虑自己的专业服务于其他专业,有些教师会不以为然。面子事小,生存事大。何况,早已是专业融合、知识融合的时代。
“弱势”专业在专业转型中,其次要寻找专业之间的交汇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建立新的培养目标。前几年,市场对高职毕业的管理人员需求较少,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曾面临着能否开班的问题,成为有名的“弱势专业”。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系部教师经过广泛的调研和仔细的分析,决定将工商管理专业转型,衔接学院的“主体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朝着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用工商管理专业在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土建项目规划、设计、研发、施工等方面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编制、安装、装饰、审核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建筑工程招投标文件,管理建筑工程合同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成立之初的学生不到30人,经过2年后,报考该专业的人数达到300人。在这2年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11个班级发展到13个班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吉明.对高职院校如何凝聚自己吸引力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9):36.
[2]马晓春,吕守林,钱丽波,等.两种质量观视阈下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09(9):200.
[3]陈继伟,王法.高职院校围绕专业建设特色馆藏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2-14.
[责任编辑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