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高职院校校园学生活动状况及发展方向探索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793次
  • 评分4
  • 59
  • 0

蔡洁芬 CAI Jie-fen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363)

摘要: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对原有校园学生活动的形式、内容、主题、对象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更是对高职院校带来新的思考,文章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校园学生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地提出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心而构建的校园学生活动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学生活动;挑战;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70-04

作者简介:蔡洁芬(1988-),女,广东揭阳人,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干部培训。

0 引言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包括各类教学、科研、娱乐设施等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办学理念、精神、教风、学风、校风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机制。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校园学生活动,是指行为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它依托的阵地。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学生活动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剂,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学生活动对校园文化加以体现与具体展示,对校园文化的目标进行补充、支持、渗透。

学生是高职院校办学体系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同时又是高职院校为满足市场对技术型人才需求所输送技能型人才。同时,90后这一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紧跟潮流一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的情况下,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追求远远超乎80后的学生。也正因为如此,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特点,原有的校园学生活动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学生的诉求,逐步出现一些相对尴尬的场面。因而,校园学生活动发展的过程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探索,并加以调整。

1 校园学生活动的现状

学生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众多人参与的具有广泛凝聚力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严密的计划性、广泛的参与性。但在《中国青年报》登载的《被活动耗尽的大学时光》文章,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参加或者被参加了太多的活动,非但没有因此得到锻炼和提高,反倒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一无所获。这一现象,反映出校园学生活动的发展面临着困境,笔者以此为契机,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和随机访谈,分析学生活动的现状、原因及发展方向。调查结果显示:

1.1 学生的积极性有待继续激发

在大学的校园的宣传栏或者校道上随处可见通知、横幅、海报、喷画,每天都有学生活动在开展,类似各类晚会、讲座、横幅签字,而球场上也随处可见各类体育球赛的进行。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大学是丰富多彩的。

笔者调查表明,参加活动的学生集中在低年级的学生,高频率的活动,让低年级的学生产生了倦怠感,感觉所有的活动都如出一辙,恶性循环,导致大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则完全游离与活动之外,疲于应对各种活动。

1.2 活动的参与面有待继续开发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不断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各类活动都开展地热闹非凡,红红火火。但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其实并不是很多。如果把校园学生活动的角色分为:组织者、参与者、旁观者。更多的时候,与校园学生活动有联系的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对于旁观者来说,则是永远置身事外。

对于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往往是学生会、社团的学生干部,这是校园学生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他们或者通宵达旦策划、或者到处奔波拉赞助等;对于活动的参与者,参加活动的都是来自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要求,他们只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但对于活动的旁观者,他们则永远不愿意尝试到其中,甚至认为这些活动的举办直接影响到他的生活。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思考过自己参加活动的意义何在,而主办方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又是何在。校园学生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锻炼组织者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但这只对于少部分的学生干部来说,确实是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实际,校园学生活动已失去了活动的初衷,锻炼提高的仅仅局限在学生干部这个很小的范围内,并不能让大多数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就不能服务他们的成长成才。

1.3 活动的数量有待继续整合

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团学组织、年级之间都举办学生活动,甚至出现每周一活动,每月一大节,学生干部更是成为了“活动家”,通宵达旦地做着策划书,逃课组织活动。组织活动、参加活动变成为“活动家们”的主业,学习便成为副业,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矛盾,活动影响到了教学。

1.4 活动的质量有待继续提高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活动的开展目的在活动的开展初期是非常明确的,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活动的针对性、教育性也随着减弱,为了活动而活动,也就是说,部分学生活动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培养目标。活动的组办者,为了活动的顺利举行,只能通过老师或者一定的形式强制学生参加,导致学生“被活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则是由于活动本身没有明确的目的、主题、内容,形式也缺乏创新。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生活动丰富有趣,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目前学生活动缺少特色。

2 校园学生活动出现困境的原因

2.1 学生行为趋于务实

当代大学生无论理想还是行为都趋于务实,一方面,务实表现在对个人发展的巨大积极性,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显示出浓厚的功利性。在学生活动的参与上,32.4%的学生考虑自己能否在短期内获利,不参加活动是否利益受损,是否有风险。他们注重现实,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对我有用为基准,他们观察问题,处理事务时,更多地采用功利原则,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例如,在入党动机上,超过一半的学生入党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或者就业方便的目的,而在参加学生活动的目的上,不管是锻炼专业知识,拓展人际关系也好,总是立足于“有用”,经济意识凸显。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热情在整体降温,只有36%左右的学生对学生活动积极参与,19%的学生甚至对活动出现了“冷漠化”的倾向,却有接近46%的学生经常或者偶尔参加社会兼职,71%的学生认为兼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访谈的过程得知,这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兼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增加收入和增加社会经验,由此,可以总结出就业竞争力和经济是学生更愿意参加社会兼职的重要原因。而究其原因,“实用”心态在作怪,“功利”思想占上风。

2.2 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在各高校招生数连续增长的情况下,就业严峻形势在短时期内依然没有得到缓解,使校园里的学生更加注重业务学习能力和各种实用技能的培养。调查显示,愿意参加思想教育类学生占12.3%、文艺体育类占28.4%、科技创新类占19.1%、就业服务类占36.7、其他占3.5%,就业、创业类等学生活动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更符合当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62.2%的学生认为参加学生活动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22%的学生表示更愿意投精力到考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语考试等方面,忙着用各种“证书”、“文凭”来武装自己,为将来毕业择业创造良好的竞争条件。

2.3 学生选择机会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也越来越多。有接近46%的学生经常或者偶尔参加社会兼职,认为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见识,又可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同时,学校也为学生提供许多选择的机会,各种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专业的社团组织应运而生;另外,网络等新型娱乐休闲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据相关数据统计,90后的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比例高达61.7%,学生对网络存在极大的依赖性。可以说,网络文化快捷方便的文化生活方式符合了90后学生追求自由的个性需求,但这也成为了发展校园学生活动的一把双刃剑。

因此,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学生活动出现冷漠的态度。

2.4 活动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但是在开展校园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主体缺乏了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的校园学生活动都是由学生管理的相关部门来举办,学生参与其中。大部分的学生活动都是在老师在直接指导下,活动的内容、主题、形式也就往往具有局限性。同时活动的顶层设计也直接关系到活动主体的主动能动性。在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参加活动的对象绝大多数集中在低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想法也不能在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即便参加了学生活动,感觉自身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实现。活动的顶层设计仅立足自己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视角,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出发点,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或者只注重活动的内容和主题,而忽略了对活动的设计。因此,很难真正吸引学生参加各项学生活动。

3 学生活动发展方向的探索

3.1 文化引领,以“正能量”引领方向

当前,社会思潮变化多样,迫使我们不断加强主流文化的引导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生活动之中,使之成为其灵魂,并具体体现为学生活动存在样式,深深地陶冶广大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自强的人格和上进的精神风貌。在具体形式的表现上,应该以突出的形式和手段、突出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的内容,把火热的学生活动挖掘到精神,渗透到学生情感、需求之中,使之入脑、入心,进而提升整个校园学生活动的品味,引领校园文化的方向。

3.2 制度保障,以体系化谋划全局

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是搞好学生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学生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既可以是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对校园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构建富有时代性、生命力的学生活动体系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要求,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实践性能力的需要,是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生活动全局的需要。在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例的调查研究后,笔者尝试着提出“一个核心,两种观念,三个层次,四个阶段,五种分类”的学生活动体系,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活动教育观和正确的学生活动政绩观,通过院级、系级、班级三层的通力合作,在学生的初级阶段——大一的适应与基础阶段、中期阶段——大二的全面提高与培养阶段、后期阶段——大三的巩固与调整阶段、跟踪阶段——大三的实习就业完善阶段四个阶段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思想、任务、认知、面临的问题的明显的差异性,开展思想政治类(环境适应类)、科技创新类、文化拓展类、艺术体育类、实践服务类(就业服务类)的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体系的构建,从源头上杜绝形式主义的活动,从根本上调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内容上开展针对性强、主题明确的活动,从形式上通过创新载体、活动宣传等,避免重复性活动的开展,有效缩减活动的数量,能有效整合和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以重点活动和精品活动的成效来推动学生活动体系的建设,能有效把学生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专业素养,在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3.3 实践育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

民办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黄炎培也曾指出职业教育的宗旨“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因此构建校园学生活动体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能力本位,突出职业的特色。这是由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决定的。而校园学生活动的教育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正作用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消极的负作用则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挫伤学生成那样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人才目标的实现。因此,即便学生活动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其规律性,不能“想当然”随意安排,而是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如果把学生活动当作是一门课程来说,那就是校园里的隐性课程。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体系中,更应积极开发隐性课程,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统一。显性课程是指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专业知识上培养出适应社会生、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隐性课堂,既是对民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动机、职业情感、职业行为有着引导、激励、陶冶、规范的功能。是对显性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下核心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的再现、运用、消化、衍生和升华。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们要使学校的墙壁都说话”,真正发挥这门隐性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

这也就要求校园学生活动体系必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融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社会拓展于一体,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

3.4 重心下移,主导服务,活力在基层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每学年都会举办大量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园学生活动。这些活动过于宽泛,没能很好针对各系的专业特色和需求,导致基层系疲于应付,几乎每周都有文体活动、每月都有大型活动。院系会举行很多相似的常规活动,如辩论赛、篮球赛等,参与者的水平往往不高,参与面也相对较窄,这也就需要院系间的纵向合作不断加强,能够通过院系、系与系之间的联合举办这些常规活动,既可以有效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有效提高活动的质量。而基层班是学生活动根基,基层班的很多同学才华出众但没有进入院系的团学组织中,作为基层系,可以根据本系的特色和实际,将部分已经成熟的活动下放到班级,通过承办班级或者承办系的方式将学生活动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活动的覆盖面和扩大学生的参与度,让普通学生也能参与到组织的机会。与此同时,基层团学组织要走出行政组织的陈规,把精力用在维护普通同学的利益上来,深入到普通同学中,了解同学之所想所需,能够协助学院或者解决学生的困难,真正做到活力在基层迸发,服务引领基层。

3.5 完善学生综合能力的指标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其中的任何成长都应该及时予以肯定。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90后的学生对网络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如何让这样的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走出寝室,融入校园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就必须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考评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4 效果

通过对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活动情况的调研分析以及根据发展方向进行的探索和改进,学院2015年二年级在校生参加活动的人数比例从以往的23.6%上升到了36%;三年级从以前的4.1%提高到了12.8%;学生对校园活动的满意度提高了27%。可见,本文根据发展方向所提出的改进措施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建议进一步推广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5 结语

学生活动虽不能直接纳入教务体系,但也不是教学的简单附属品。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构建合理的学生活动体系,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积极参与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作用,有效地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目标服务,全力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明亮,谢仕兴,于颖.“90后”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诉求及应对方略[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6):53-55.

[2]黄顺年,彭栋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问卷调查分析,2002(02).

[3]滕新贤.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和问题探析[J].人才与教育,2008(1)(下):143.

[4]许达潭.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归因探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97-198.

[5]孙丽平.有效开展学生活动的实践和思考[D].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6]张枫霞.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调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