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字号:    

  • 投稿小赤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869次
  • 评分4
  • 67
  • 0

安雪玲常志娟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管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设置不到位、教育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文章认为,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认识,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加强网络教育和咨询力度,推动建设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切实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安雪玲(1977-),女,河北保定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常志娟(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8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76-03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如何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管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中,选择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推动国家更快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的计划。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数量越来越庞大,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何对学生心理问题加强防范和控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加大了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投入力度,如很多学校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力量的完善,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也更加科学,这些均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不过,即便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个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步人正轨,管理滞后,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设置不合理或者根本没有设置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对于设置有心理咨询机构的学校,每学期会安排值班辅导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但是整体宣传不到位,辅导工作形式大于内容,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很多学生没有认可这类心理咨询机构,不愿意主动到这些机构中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同时,大多数学生碍于面子,也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是被迫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并不是出于自愿。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不少高校的教学经费不足,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聘用专职心理教师,也不会形成个案记录和系统的数据收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很难有完整化的体系和专业化的人员配置。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传授各种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调节方式,用于提升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一些宣传工作有名无实,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没有进入教学计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被设置为必修课,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教育课程教授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70后”“80后”变成新一代的“90后”。“90后”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更加喜欢冒险,生活方式网络化严重,或者可以说是过分依赖网络,过于自我,忽视别人的感受,注重自我享受。这与“90后”安逸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大部分“90后”缺少挫折体验。而市场经济中,大学生要承受来自家庭、就业、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是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当然其他学科的教育实际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构建模式单一、水平低下、偏重理论型教育仍然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因此,建构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应该以先进的理论做指导,以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构建新时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模式实践方法单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脱离,缺乏一定的数据收集,如调查问卷、试验教育等,不符合当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没有将高校心理教育模式与学校理论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其纳入系统范围内。学校还是认为学生对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才是主要的,所以,虽然应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这些做法却往往不能弥补因为心理危机而出现的自杀和伤人事件。一些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的专业力量不够,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强,大多是思修老师和辅导员兼任,没有专职人员做保障,更没有经费支持,导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自然也不存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研究。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思想品德问题,将一些心理疾病视为品质问题和思想错误,大大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另外,针对现在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的思想问题,仅仅靠传统的学习教育是很难达到成效的。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人们的一些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始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有所抬头,这些都给高校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经济、集体、荣誉等方面的意识不断弱化,功利、个人、拜金等思想却渐次蔓延开来。有的大学生因为经受不了社会和工作压力,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不断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是完善大学生品德建构的需要

当前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产生压力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很好地缓解和释放,以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高校人才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缓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品德建构不断完善。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以及模式都已经不再适用,要在符合当前教育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枯燥的教学方法以及形式单一的课程设置、乏味的内容,都会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提不起兴趣。再加上这种说教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客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是直接造成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脱节,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流于形式,不仅没有使学生从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反而由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最关键的还是因为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缺乏兴趣。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积极增强实效性和贴近性,以形象的、互动的方式及丰富有趣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认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当前有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但是这些机构却没有独立的管理权限,受到来自学校主管部门的诸多限制。所以,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使之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能够成立独立的专业工作队伍,可以根据高校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研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更多的教师,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选拔和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该有所改观,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组织的建设,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应对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功能进行完善,比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适当干预、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等,都会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产生十分重大的意义。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则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关注专业化建设中的兼职人员管理,一方面支持和鼓励一些心理教师参加心理教育方面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要采用实践、理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二)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就业、网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严重者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层次分明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及必修课程,要尽量解决传统课程设置中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选修课的局面,渐渐将其纳入到必修课中,定期举行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心理问题自我排解的方法,从而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现象,并有效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不仅需要理论支撑,也要加强实践教育力度,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组织更多的讲座,让学生在讲座中积极发言,如谈心理健康户外教育活动的感受等,让学生在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解决自己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渠道.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给学生更多的咨询及辅导,帮助学生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和高校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结合,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进行全新的界定,将其定位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和自立意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其次,高校在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应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和趣味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实践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而不是如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育,可以通过教学中各种活动形式开展,比如情境教学、分组教学、讨论教学、游戏教学等,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完善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改变传统教育中只以教材为教学依据的特点+加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在接受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加强网络教育和咨询力度,利用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网络具有极高的隐蔽性,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更加自由地抒发内心想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比如设置咨询邮箱、QQ交流群等平台,在对学生隐私进行保护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四)推动建设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在系统化的专门机构和队伍之上,以预防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为主要目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可以通过建立校一系一班的管理流程,由班级学生干部和辅导员通过社团、班级活动、谈话等形式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档案,对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关注,安排专业教师为其排解心理障碍,把学生的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经费有限的学校,则可以在班级内挑选一些责任感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班级干部,组建大学生自己的心理教育和咨询组织,联合本班级的辅导员或者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及心理技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途径可以通过设置教学课程、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传播媒介宣传等手段,与课堂心理教育相辅相成,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大学生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提升和改善心理品质,逐步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更大的功效,真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冯春,辛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PI三维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郭冬岩,张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3]应金萍,陈国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0).

[4]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