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基于省工程中心的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 投稿clar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96次
  • 评分4
  • 91
  • 0

祁春清 索迹 陈伟元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光伏发电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本文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提出了依托省工程中心的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工程中心;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项目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58-03

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是,校企合作涵盖的意义非常广泛,如何能够实现双方共赢一直是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如何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能否找到新的载体培养高技能人才呢?近年来,为了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各省纷纷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简称为省工程中心)。省级工程中心纷纷落户在高校,而工程中心的任务除了是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笔者通过参与工程中心的相关工作,提出依托省工程中心的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

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至今没有一套完善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和制度。目前,国内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思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如深圳技师学院提出,企业评价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起点和终点,紧紧依托企业来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地方政府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是放到各高职院校,二是依靠自己的职业培训机构,三是政府搭台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完成。显然第一种选择的对象更广,更符合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的要求。因此,各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地方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笔者所在学校更是被政府列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力度。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的毕结礼提出了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八个途径:一是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创新培养:二是企业组织技能培训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强化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采用自主办学、与企业联合办学,以及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技能人才:四是支持企业外培内引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五是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六是预备技师制度的提出,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的重大突破:七是依托技术服务平台:八是在资金、师资、教材等多方面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寻求各种培养途径的载体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载体,再好的途径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产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近几年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人才需求量的剧增,而国内外光伏产业生产、管理、研发的各类及各层次人才非常有限,特别是一线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国内外均未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光伏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的后续供给难以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针对市场对太阳能光伏应用型人才的急需,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特别是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都陆续开设了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或方向,并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从201 1年的光伏发电人才来看,光伏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还很少,光伏发电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规模,光伏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靠企业培训来完成。因此,寻求多个途径培养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势在必行。

依托省工程中心的光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省级工程中心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它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挂靠在高校的各类工程中心,其主要研发人员是高校教师,这些教师同时也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可以把工程中心理解为介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一种载体,这个载体必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载体。

为了更好地利用工程中心这个资源平台,各省在各院校均设置了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关的各相关专业(方向)。依托省工程中心来进行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崭新的尝试。

(一)依托省工程中心的企业资源,对光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通过调研并同企业专家多次对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进行分析,提取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需要分解成若干个能力要素,最后根据能力要素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有机构成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该方案的实施是针对所有专业学生而设定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我们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1 1级光伏专业的专业标准,在专业标准中确定了光伏人才的岗位和光伏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凸显工学结合、顶岗实训。

依托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大量的企业资源,在二年级上学期将学生派出,实施顶岗实训计划。在这个教学模块中主要完成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认知,培养适应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三年级上学期实施工学结合培训计划,在这个教学模块中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采取自愿申请、自愿退出(设置相应的退出点)的原则,通过签订正式的工作协议并制定顶岗实训学习计划进行监督。同时还组织竞赛小组和创新能力培养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光伏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二)“项目导学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中,提出了“项目导学法”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项目导学管理办法和项目导学申请表、项目导学进度表和项目导学退出申请表。该模式是基于工程训练的理念提出来的,目的在于选择性地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

“项目导学法”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工程中心组成教师团队(校内师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在新生入校即对其进行专业教育,调研其就业岗位意向,经筛选后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相关的项目(一般是工程中心的子任务),然后用项目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师按自己的研究特长为各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各团队在组长负责下有效地开展项目研究。

项目研究的最终出口对应学生的毕业设计。入学进行专业调研,第一学期结束后再做一次,确定学生名单和教师名单,第五学期以毕业设计验收形式结束学习,第六学期寻求对口企业完成毕业实习。

该模式实施的基础条件是:第一要有公共的依托平台,主要解决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产生的经费问题,依托的平台是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第二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团队,教学是有连续性的,不能够半途而废。第三要有学生的配合,有效地引导学生坚持学习。第四要有动态的流动机制。这种模式不同于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其中学生的可变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另外也要根据工程中心的建设任务进行微调。因为此模式最后落实到毕业设计这一实际教学环节上,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到积极有效的切入点,增加了该项目的可行性。

实施过程中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项目实施中产生的经费问题。目前,经费落实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工程中心经费、团队课题经费(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研究性课程、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等等)。该教学模式的整个管理过程与项目组管理模式相同,整个培养过程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素质的养成训练。

实施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工程中心研究团队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中心研究团队在与企业合作中(有的成员就来自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都是有经验的高职教师,因此能够胜任“项目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依托省工程中心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果

充分利用省工程中心资源,科学吸收国内外光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做法,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构。依托省级工程中心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以下几个特色:(1)依托平台有所突破。该培养模式依托省级工程中心,引入工程中心企业化、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实验实训中心。(2)提出“项目导学”的全新教学理念。将工程中心的研发任务进行分解,根据光伏和电子专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依托学校的研究性课程、省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计划、毕业设计、技能大赛、顶岗实训、高技能人才培养认证等多项载体,有序地对光伏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这些载体为培训人才提供了资金和效果检验。(3)科研人员与教学骨干相结合.工程中心主要成员也是学校专兼职的教学骨干力量,应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潜力,积极探索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途径,延续“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计划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互为补充。专业培养是基础,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中心这个新平台进行多渠道创新培养。(5)紧跟地方需求。工程中心的研发任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工程中心人才培养团队在实际教学中会体现“四新”的理念,有的放矢。地方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后盾。

结语

教学不同于搞科研,怎样把实际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进而培养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事情,需要一定的载体进行转化。笔者重点探讨了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很强的迁移性,对于新能源、新技术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都有可以借鉴之处。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