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乌海 016000)
摘要:近年来,加拿大北阿尔伯特理工大学(Northern Albert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NAIT)以传授实用知识为特点、旨在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世界各地产生了较大影响。介绍NAIT的四步法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并以国内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一个教学目标为例,阐述四步法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加拿大;NAIT;教学模式;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54-03
NAIT的四步法教学模式(The experiential learn-
ing model)是建立在个体学习思维差异基础之上,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创新型教学理念,其理论是建立在对多位学习者学习思维类型进行调查研究(该调查问卷的试题和结论分析均是由美国心理学权威人士制定)、了解每位学习者擅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主要按照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感觉、观看、思考、操作这四种方式运用程度的不同,将学习者的思维和接受知识的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即偏离型(Diverging)、吸收型(Assimilating)、收敛型(Converging)、容纳型(Accommodating)。其中,属于偏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感觉和观看获取知识;而属于吸收型的学习者则除了通过观看来学习,还加入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这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喜欢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这类学习者属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类型;属于收敛型的学习者则是相对更善于动手的学习者,他们在获取知识时,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动手实践占更大的部分,因此,这类学习者就不适合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更有益于这类人群;属于容纳型的学习者则更倾向于自己去感受新事物,同时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强。由此可见,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擅长的思考和接受知识的方式是哪一种,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功效。
基于此,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调动和培养四类不同学习者的各种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和自学等方面的能力,而不同学习者接受知识的方式又不同,因此就要通过视觉(如色彩、形状、图案等)、听觉(教师的语音、语速、音乐、动画、发生器等)、触觉(动手实际操作)以及互动过程中的肢体语言等多方面手段训练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的能力,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能找到自己擅长和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积极想问题到进一步会想问题,逐步实现让学生完成由“学会东西”到“会学东西”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国内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和“满堂灌”,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形成科学的思维头脑,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四步法教学模式的内容
四步法教学模式是基于以上不同学习者的思考模式和对知识的接收方式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一般而言,先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细化为若干个成果(一般每门课3~5个成果),每个成果都包含若干个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目标的完成都要按照四步教学模式的四个部分展开。这四个部分包括:导入部分(Connecting)、探索部分(Exploring)、实践环节(Practicing)及评估环节(Assessing)。四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但侧重点不一样,既可满足侧重于感觉和观看的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需要,同时对于喜欢自己多思考、动手能力较强的较主动的学习者也可提供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空间,从而使各类学习者都能受益。
导入部分(Connecting) 该部分的核心任务主要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认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教师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和目标。所以,在此环节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启发者的角色,虽然该部分在整个环节中并非主要部分,但是对于在后续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带着兴趣积极参与进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索部分(Exploring) 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对相关的概念和基本论点、核心原理、推导过程、计算公式、计算表格的使用、相关理论以及操作过程等进行陈述、展示、论证、演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即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纯理论知识的枯燥性,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PPT展示图片、播放Flash、教师现场演示、发放小问卷等,调动视、听、触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环节(Practicing) 本环节是四步法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即在学生学习完基本概念和理论之后,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安排动手实践的过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是本环节常用方法之一。此时,教师的角色是教练,主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一旁对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过程进行指导和纠正,同时可以发现自己在前两个环节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对以后进一步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大有裨益。学生在实际分组操作过程中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从本组和组间发现问题,分析需要改进的地方,获取一定的信息反馈,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和思考转化为主动分析和找出对策。
评估环节(Assessing) 最后一个环节是考核,采取动态的、持续的、反馈性的、促进学习型的考核形式,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期中或者期末试卷量化型“一纸定成败”的考核。这种考核是一种更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程度。考核成绩的比重与知识目标的重要性相关,一般由教师确定,并将其作为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评估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过程考核是每个知识目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反馈,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过程探讨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学生则可以通过实践洞察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
在这四个环节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首先,知识目标一般采用动宾结构的语句,也就是用一个动词开始,而且要尽可能避免采用不能进行定量测试或者考核衡量的动词,比如知道、学会、了解等等。其次,每个知识目标所用的动词必须要与过程考核的内容相匹配。
四步法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现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的一个教学目标——“用环刀法测定土的天然密度”为例,对四步法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阐述。
导入部分(Connecting) 课程的开始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向学生提问密度的定义,同时提问学生如果要测定一块铁的密度该怎么做。在学生参与积极思考和给出问题方案之后,可以让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土样并思考“如果想要知道这个特定土体的密度该怎么办”。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教师明确提出教学目标——用环刀法测定土的天然密度。
探索部分(Exploring) 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用环刀法测定土的天然密度”这一教学目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陈述、展示、论证,如天然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环刀的构造展示、环刀的使用方法、测定土的密度的原理、试验过程或步骤、试验数据记录计算以及试验中需要用到的其他相关仪器(例如天平)和注意事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语言的表述、仪器的实物展示以及肢体语言将课程目标陈述清楚,时间允许的话教师最好先将整个试验过程操作一次,让学生能充分观察和了解其中的细节和要点。
实践环节(Practicing) 教师讲授完成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如3人一组,让每组学生分工协作进行土样密度的测定。此时教师可以在一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纠正,同时,学生和自己组内的同学、组与组之间的同学可以相互探讨,发现不足之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多组学生出现类似的问题,则需要反思是否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遗漏点,并应对全体学生统一做出指导和纠正。
考核部分(Assessing) 由于实践环节是以学生小组为单元进行的,故在考核部分一般也是以小组为单元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学生操作过程的评分标准由教师自行确定)。考核部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节的知识目标是“用环刀法测定土的天然密度”,所以过程考核的内容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匹配。例如,既然课程目标是测定土的密度,那么考核就不可以是测定水或者其他物质的密度,当然也不可以是计算土的密度。
四步法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课程内容在运用此方法时会有很大的差别,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案和同样的过程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对该教学模式总体框架和要点把握的前提下,以学生的个体化学习思维差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工程实践等可用资源,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讨各环节过程中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不断提炼和总结做得好的地方,同时纠正和改善不足之处,为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赵志鹏.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何克抗,李克东,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3]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4]喻思红,范湘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5).
[5]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