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远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2)
摘要:目的:调查部分高职学生心理落差与择业决策效能的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收集项目,编制高职学生心理落差问卷,使用大学生择业决策效能量表对260份有效问卷做统计分析。结果:高职学生在自我评价及职业价值等方面的心理落差得分较高,其心理落差受不同地域和父母期望的影响,其择业决策效能在自我评价、目标选择及问题解决等方面较低,其心理落差与择业决策效能呈负相关。结论:高职学生所具有的明显的心理落差对择业决策效能有负向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学生;心理落差;择业决策效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00-03
心理落差(Psychological Discrepancy),广义地讲,是指由于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向、自我定位或自我预期与在新的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真实的或假想的)差别较大而形成的自我失落感。
据调查发现,大约65%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39%出现心理落差现象。高职学生心理落差现象更为普遍,学生内心易形成一种不如其他本科院校同学的心理反应。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学习仍是艰苦又枯燥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与预期的完美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寄予的极高的期望,学位本位教育的盛行,各个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同学间的互相攀比,更带给高职学生沉重的压力,从而加剧了心理落差。
择业决策效能(Career Decision Making Efficacy),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职业决策时的自我效能会影响大学生决策的坚持性和付出努力的程度,而且能够预测个体的成就行为。研究发现,很多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影响着个体的职业决策效能,这些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推断:高职学生的心理落差现象有可能是影响其择业决策效能的中介变量。笔者对我校部分学生的心理落差与择业决策效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初步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旨在探索调适高职学生心理落差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为高职学生择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10个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2份,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为96%。其中男生196人,女生54人。
(二)工具
心理落差量表 首先,抽取我校10个不同专业共20名高职学生进行有关评价和心理落差的深度访谈,并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然后,课题小组根据深度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参考现有的大学生心理落差调查问卷,各自设计项目,并反复讨论,分5个维度(学习、人际交往、自我评价、课外生活、职业价值)自制了高职学生心理落差调查量表。
问卷检验 对高职学生心理落差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其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调整后的高职学生心理落差问卷各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择业效能感量表 由龙燕梅编制,分5个维度,共设计了25个题目,采用5级记分,从“完全有信心”到“完全没有信心”。
(三)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 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调查结果
(一)高职学生心理落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心理落差的总体特点 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自我评价、课外生活、职业价值等各方面心理落差的平均分在3.201~4.489之间,均高于大学生平均水平(即大于3)。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我评价、职业价值、学习、人际交往、课外生活,得分越高说明心理落差越大。
不同地域高职学生心理落差差异性检验 不同地域高职学生心理落差在5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自我评价、职业价值三个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5,人际关系和课外生活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具体如表2所示。
高职学生心理落差的父母期望差异性检验 不同程度的父母期望对高职学生在学习、自我评价及职业价值等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人际关系、课外生活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如表3所示。
(二)高职学生择业决策效能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择业决策效能的总体特点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择业决策效能在收集信息、制定规划两个维度上较高,而在自我评价、选择目标及问题解决方面则普遍较低。
择业决策效能的年级差异 对入学阶段(一年级)和毕业阶段(三年级)的学生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在收集信息、选择目标等方面,处在毕业阶段的高职学生自我效能高于入学阶段,而在自我评价、制定规划及问题解决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
(三)高职学生心理落差对择业决策效能的负向作用
260名高职学生同时完成了心理落差问卷和择业决策效能问卷。心理落差各维度与择业决策效能各维度的总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21~-0.66之间。尤其是在自我评价、职业价值的择业决策效能方面,相关系数达-0.50以上,具体如表5所示。
讨论
笔者的研究发现,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落差现象。与本科生比较,高职学生在自我评价及职业价值方面的心理落差尤为突出。因为当今社会学位本位教育的盛行以及一些国家对企业评比及争优争先的硬性学位规定,导致许多单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一些高职生完全可以胜任的技能型岗位,却非硕士生、本科生不取,这就给高职学生带来沉重的打击和压力,导致高职生在自我评价和职业价值方面出现重度心理失衡及心理落差。上述原因也导致高职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自认较本科生低一等,同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未能发展足够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易产生人际心理落差。因此,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心理落差的项目排序上,自我评价、职业价值及人际关系的心理落差取代了学习和课外活动,成为高职学生心理落差得分最高的几个项目。
不同地域高职学生心理落差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学习、自我评价及课外生活方面的心理落差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大,而在人际关系及职业评价方面的心理落差则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小,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的父母期望差异对高职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影响不同。在学习、自我评价及职业价值等三个因子上,父母期望较高学生的心理落差明显高于父母期望较低的学生(P<0.05),而父母期望的高低在人际关系及课外生活方面对学生心理落差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地域高职学生在心理落差的5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自我评价、职业价值三个因子上,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达到0.05,在人际关系和课外生活两个因子上,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达到0.01。上述对高职学生心理落差产生不同影响的各种现象,可能与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
择业决策效能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相关择业任务的信念。研究表明,受诸多因素影响,导致高职学生在择业决策效能方面差异很大。
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自我评价、选择目标、问题解决方面效能普遍较低。有趣的是,入学阶段(一年级)和毕业阶段(三年级)学生的择业效能在自我评价、制定规划及问题解决方面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现在的高职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择业决策效能仅体现在相对简单的信息收集方面,而对于自我评价、制定规划及问题解决无明显作用。
笔者在对高职学生心理落差与择业决策效能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心理落差与择业决策效能呈显著负相关,即心理落差越大的学生,其择业决策效能越低(P<0.05)。张卫青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心理韧性与主观就业阻碍呈显著负相关。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与心理落差截然相反。因此,心理落差与主观就业阻碍可能存在正相关,而主观就业阻碍与择业决策效能呈负相关。由此推测,心理落差与择业决策效能呈负相关关系,这与笔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中存在较普遍的心理落差现象,尤其是在自我评价及职业价值方面的心理落差更为明显,且与择业决策效能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不仅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择业教育,更需要进行全面整体贯穿式的多维教育,通过消除高职学生的心理落差,从根本上提高其择业效能。今后可考虑扩大取样范围,如可涉及高职院校文科专业的学生,并选择不同层面、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更为全面可靠的结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荣华,陈中永.自我差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8,31(2).
[2]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25(1).
[3]马彩霞.大学生心理落差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07.
[4]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5]周晓玲,邱开金.高职生职业心理与职业心理教育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5).
[6]高明,周世杰.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
[7]Ganske K H,Ashby J S.Perfection-ism and CareerDecision-making Efficacy[J].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2007(44).
[8]Page J,Bruch M A,Haase R F. Role of Perfectionism and Five-Factor Model Traits in Career Indecis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5).
[9]张卫青,金盛华.大学生主观就业阻碍与心理韧性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