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职业教育

  • 投稿半人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91次
  • 评分4
  • 40
  • 0

刘金録

(天津中华职业教育社 天津 300193)

摘要:从大职业教育观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大多属于职业教育。其发轫、探索之艰难,办学成就之辉煌,为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78-03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职业教育,在艰难、复杂的战争环境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着史无前例的独特地位。

发轫篇——中共建党前后开展的职业教育

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前,一批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就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较早地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价值。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10月,毛泽东当选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长,主持该会会务。旋即,他发起成立工人夜校,以解决工人“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的困难。工人夜校分甲、乙两班,利用学员工余的晚间授课,每班每周开课3次,开设国文、算数、常识三类课程。可以说,毛泽东在学生时期举办的工人夜校,为工人群体知识化、提高马克思主义觉悟以及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作了第一次成功的尝试。

1920年3月7日,毛泽东在上海《申报》发表的《上海工读互助团募捐启事》中指出:“现在的中国社会,是受教育的人不能做工,做工的人不能受教育。受教育的不做工,所以教育几成一种造就流氓的东西;做工的不受教育,所以职业也几成一种造就奴隶的东西。”随后,他提出了“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的主张,这无疑是毛泽东对职业教育人民性特质的最早表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8月,毛泽东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他在《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中指出:“鉴于现在教育制度之缺失,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学校反对注入式施教,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共同研究。教员的责任则是答疑解惑、适度点拨。《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第七章指出:“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图脑力与体力平均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动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并提出设立园艺、印刷、铁工等实习设施。这些无不昭示了毛泽东早期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兴办讲习所,也是那一时期的一种教育形式。著名的有1924年7月毛泽东以党的中央组织部长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身份创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前5届主要是为广东培养农运干部,到第6届则招收全国二十余省市学员327人,此后共招收全国各地学员八百余人,为推动农民革命运动培育了大批领导人才。

探索篇——中央苏区的职业教育

这个时期通常指由1927年10月井冈山根据地创立始,到1934年10月红军战略转移北上抗日止的7年。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在瑞金成立,时称中央苏区政府。苏区政府设立教育人民委员部,由徐特立主持部务。苏区政府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十二条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1933年4月,中央苏区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一号训令指出:“当前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健全教育机关;发展俱乐部、识字运动、夜校、小学;供给文化教育材料;供给好的领导干部”。

在上述纲领的指导下,中央苏区在兴办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较典型的职业教育事业有以下几种。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1933年11月成立于瑞金。红大设指挥科、高级指挥科、上级行政科、参谋科、后勤科,附设教导队、高射队、测绘队。学员来自红军一线部队,实行“理论与实践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的教学原则。学员除集中学习外,还轮流到前线部队担任指挥员并参加扩红、选举、查田等民运工作,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军政骨干。

中央党校 1933年3月在瑞金建立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1935年10月在延安更名为中央党校。建校初期,以培训班方式训练学员,主要有新区和白区工作人员培训、党团工会人员培训、高级干部培训等。1935年更名为中央党校后,由毛泽东担任校长,并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此后,学校事业得以长足发展,“实事求是”的校训一直延用至今。

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 1931年成立,校址瑞金。设有“有线电通信”、“简易信号通信”等专业,主要培养无线电报务、机务和有线电话、司号、旗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前身为工农红军一方面军无线电培训班,1935年12月更名为中央军委无线电军校。1931年至1945年共培养各类通信人员三千余名,为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通信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时期兴办的职业学校还有:中央红色护士学校(1932年);中央红色医务学校(1932年);永新女子职业学校(1933年);中央教育干部学校(建校年份待考);中央列宁师范学校(建校年份待考);中央农业学校(1933年);高尔基戏剧学校(1934年)等。

兴盛篇——抗日根据地的职业教育

从193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陕北瓦窑堡,到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陕北抗日根据地的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派兴盛景象。

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成立。此后发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法》(1938年)、《陕甘宁边区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1940年)、《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暂行办法》(1940年)等教育法规,为边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这一时期兴办的代表性院校如下。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简称“抗大”。1936年6月成立于瓦窑堡,1937年1月迁到延安。“抗大”的课程设置分军事、政治两类,教学原则为“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学员边学习、边生产、边战斗。1938年至1945年陆续建立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1所附属中学。抗日战争8年中,总校共办8期,各分校办1~5期不等,共培养20余万名军政干部。抗大的三大教育方针和八字校训,后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三八作风”。

陕北公学 抗战时期,延安成为国统区及海外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向往的革命圣地。为培养抗战干部,1937年11月在延安成立了陕北公学。学校设普通班和高级研究班,普通班开设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民众运动等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与学一致”的教学原则,并于1938年至1939年间创办了多所分校。1941年9月并入延安大学,先后培养抗日干部一万两千余人。

中国女子大学 简称“女大”,1939年7月成立于延安,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革命理论、工作方法、职业技能的妇女运动干部。“女大”开设政治、经济、女运、党建以及职业技术、医药卫生、外国语言等类课程,学员按基础和资历不同,分为普通班、高级研究班和特别班,教学方法实行“理论与实践统一,集体学习和个人专修并重”原则。1940年,办学规模达到12个班,有学员一千余人。1941年9月并入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 简称“鲁艺”,1938年4月在延安成立。“鲁艺”的办学宗旨是:培养艺术干部、研究艺术理论、整理艺术遗产、建立全新艺术体系。学院设有普通部、专修部、研究部三个部。其中专修部有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四个系。课程分必修、专修、选修三种,必修课有社会主义、辩证法、中国文艺论、艺术论等;专修课是各系的专门课程;选修课有外国语等。学院强调学员要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和战斗部队,为工农兵创作和服务,为党的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鲁艺”的艺术家创作了《白毛女》等著名作品。

鲁迅师范学校 1937年2月成立于延安,其办学宗旨是:培养使用新文字开展扫盲和识字教学的师资。学校设预备班和师范班,分别招收初小和高小程度学员。课程有国文、算数、历史、地理、自然、政治、军事、教育等。本着毛泽东“先当人民的学生,后当人民的先生”的一贯思想,学员在边区识字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由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编创并演出的小歌舞《夫妻识字》就是那个时期轰轰烈烈扫盲识字活动的真实反映。

延安自然科学院 为发展经济,培养科技人才,1940年9月在延安创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这是边区政府在抗战时期兴办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兼有教学与科研两项任务,学制三年,并附设机械实习厂、化工实习厂及化工、生物实验室。机械实习厂研制了医疗设备、手术器械、纺织器械及配件等;化工实习厂研制了肥皂、火柴、食糖、玻璃等。更为重要的是造就了一批中共早期科技人才,推动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陕甘宁边区举办的学校还有:延安大学;医科大学;俄文大学;民族学院以及第一、二、三师范学校;医药专门学校;边区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等。

奠基篇——解放区的职业教育

1946年至1949年,华北、东北、华中各解放区的教育事业方兴未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奠定了方向和基础。

东北解放区的职业教育 1946年8月,中共东北局颁布的《东北各省市(特别市)民主政府共同施政纲领》中的第六条做出了“普及国民教育,推广社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与专门教育”的规定。1945年8月,延安“抗大”部分迁入东北,于1946年2月组建“东北军政大学”,在东北各主要城市招收学生,培养军政干部。到1947年,建成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四个分校,三个医科大学和航空学校、工兵学校、坦克学校等。东北的数所航校为后来组建人民空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还接管改造了农业、商业、妇产、铁路、邮电等专科学校百余所,以及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沈阳工学院、沈阳农学院、沈阳医科大学、延边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1946年哈尔滨市解放后,举办工人夜校31所,到1948年,参加文化、职业培训的工人已近万人。

华北解放区的职业教育 1947年11月,“华北联合大学”在河北省正定县成立,其前身是由“陕公”、“鲁艺”等院校之一部于1939年7月组建的“华北联大”。1946年首迁张家口时,即已拥有文艺、政法、教育、外语四个学院。1946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在张家口市成立,其前身是1940年为纪念曾参加建校和教学的诺尔曼·白求恩大夫而命名的“白求恩卫生学校”。到1947年,华北解放区已建有铁路学院、内蒙古学院、华北工业交通学院、华北大学等。其中,华北大学设有文教、行政、财经、工业、医科等学院,还有工科、农科、商科、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师范学校60余所,在校生达到1.2万余人。此外,还有各类干部学校30余所,中等学校50余所。1946年至1947年间,上述院校共培养了1万余名毕业生。

华中解放区的职业教育 在军政干部教育方面,华中解放区于1946年11月建立了华东军政大学,1949年再次扩充。此外,还有苏中公学(1944年)、华中建设大学(1945年)、鄂豫皖军政大学(1947年)、华中大学(1948年)、华东人民革命大学(1949年)等三十余所院校。在职业教育方面,艺术类院校有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淮南艺术专门学校;医学类院校有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华中卫生学校等;财经类院校有苏皖边区财经干部学院;教育类院校有苏皖边区教育学院、盐阜师范学校等;新闻类院校有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综合类院校有江淮大学、南通学院等。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山东和苏皖解放区共有中、高职院校一百四十余所。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职业教育概况,其基本特点,一是人民性,即保证工农大众的受教育权利;二是服务性,即教育为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服务;三是实践性,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徐家林,陈鸣鸣.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夏征农.华中解放区干部教育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