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投稿醉上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478次
  • 评分4
  • 14
  • 0

牛志斌 裴炳文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长治 046011)

摘要: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工学交替学习的分阶段培养,构建具有本院鲜明特色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中厂、厂中校——1.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50-03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着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校企深度融合,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做到“融专业入产业”,“校中厂、厂中校”,使毕业生符合企业的需要。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专业自身特点和行业背景为基础,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工学交替学习的分阶段培养,逐渐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1.5+1+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中厂、厂中校——1.5+1+0.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0年初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防爆电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把企业“请进来”,在原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基础上建立“校企紧密合作实训基地”,将生产融入教学环节中,选择企业能够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代表性产品开发、设计为教学实训项目,将实训任务、实训过程与产品生产接轨;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初步感受真实企业文化、企业氛围,为今后开展工学交替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0年末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走出去办学”,把教室搬进了工厂,与企业联办“工学交替实验班”。每年选派近100名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学交替学习。学院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岗位能力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分别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并分时段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家长、企业和学校普遍反映效果良好。目前“厂中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果。

第三阶段,从2011年开始,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校企紧密合作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分步实现实训基地自主“造血”功能。该基地“校中厂”将按照工厂的生产、管理模式运行,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置身于真实企业环境中,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真正实现校内期间的“做中学、学中做”。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既满足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需要,也大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同时也提升了学院的办学收益。

历经这三个阶段的改革、建设,最终形成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工学交替学习的“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校中厂、厂中校——1.5+1+0.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校中厂、厂中校——1.5+1+0.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1)“1.5”,即第1、2、3学期;本阶段包括学生从入学开始一直到工学交替学习之前,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基础职业技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岗前职业能力。(2)“1”,即第4、5学期;本阶段指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学交替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3)“0.5”,即第6学期;本培养阶段指学生在工学交替学习完成后,返回学校进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和生产性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岗位提升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中阶段“1.5”和“0.5”主要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完成,阶段“1”重点在校外“校企合作企业——厂中校”完成。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基于“校中厂、厂中校——1.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由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和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五大领域组成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该课程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相应修订。

(一)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校中厂”工学结合教学运行模式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防爆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把企业“请进来”,将工厂建设在学校,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初步实现了产教结合、校企一体。

该“校中厂”主要承担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作,作为独立实体也开展对外生产经营。“校中厂”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管理,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和学生均具有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身份,教学活动以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校中厂”工学结合教学运行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五打开”,即打开时间界限——探索教学进程多学期、分阶段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打开课堂界限——在教室、实验实训室、学院生产性实训车间、企业生产现场中寻找最适合的教学场所;打开课程界限——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作项目开发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组织运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开教师界限——聘用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性课程教学,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打开校企界限——与企业共同育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二)学做交替、岗群轮训的“厂中校”工学交替教学运行模式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与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走出去办学”,把教室搬进了工厂,形成了学做交替、岗群轮训的“厂中校”工学交替教学运行模式。

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根据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岗位技能要求,对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课程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三门岗位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和“夹具设计”。三门课程均由企业工程师任指导教师,课程的评价考核也全部由企业进行,课程结束后由企业将学生成绩汇总报学校。在工学交替结束前4周,由企业工程师根据企业生产下达“工艺设计”课题,要求每位学生完成4个不同零件的综合工艺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同时,学校也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理论知识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上课期间学校教师也同样享有企业职工的待遇。

参加工学交替学习的两个班级学做交替,轮流上岗、上课。上岗期间,岗位轮换、任务轮训,学生与公司员工享有同等待遇;上课期间,学生还享有全勤补助和食宿费用全免等优惠。学生在工学交替学习结束后,可以优先选择在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就业,而企业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和良好的工作待遇。到目前为止,已有五十多人在该公司技术岗位和管理部门就业,成为新的办学模式的真正受益者。

该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五共同”,即校企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进行质量监控,共同安排就业。

“校中厂、厂中校——1.5+1+0.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施效果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校中厂、厂中校——1.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建设完成了相应课程体系。该培养模式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一种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实践。其主要创新点在于:根据人才培养及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分阶段实施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校企合作“五共同、五打开”的办学特色。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通过实施“校中厂、厂中校——1.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果显著。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真正提升了自身岗位技能水平,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得到了较为可观的收入,也大大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教师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企业在合作中效益显著,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近三年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2个,该成绩居山西省同类院校第一位,全国领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5]赵月桃.高职高专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