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家庭农场建设的思考

  • 投稿狸发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988次
  • 评分4
  • 52
  • 0

童鑫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随州 441300)

摘要:推进家庭农场建设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让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增彩的新举措。地方高职院校应抓住时代机遇,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加强校村合作,为家庭农场建设培养培训合格的高技能新型农场主,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全面融入地方家庭农场建设中,以体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宗旨,从而促进自身办学水平的提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方高职院校;家庭农场;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28-03

作者简介:童鑫(1975—),男,湖北随州人,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动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各地家庭农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向人们展现了未来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家庭农场的建设主体是职业农民,这就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社会也要为家庭农场提供相关的科技、信息等服务。而当前农民恰恰在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处于劣势,可以说这是发展家庭农场的瓶颈。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家庭农场发展的要求,调整专业设置,创新培养培训模式,造就合格的职业农民,并为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家庭农场产业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的特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家庭农场经营者也就是农场主的综合素质要高,他们不但要懂技术、善经营,还要视野开阔,有超前意识,能够把握市场动向,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也要有所了解;二是农场生产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三是农场生产的产品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性;四是家庭农场具有相当规模,专业化程度较高。

地方高职院校如何与家庭农场建设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可见,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和地域性三大特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其重要的发展定位和方向,这也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地方高职院校也在这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共同进步。

2013年,随着“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家庭农场建设方兴未艾,蓬勃发展,这也给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新的领域。地方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与家庭农场建设的结合。

(一)地方高职院校应发挥教育职能,把握好机遇,加强专业建设,在学生中培养适应家庭农场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青年职业农民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正发生深层的变革,产业结构亟须升级,农业科技含量亟须提高,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这就增加了涉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而目前,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有知识、会经营的年轻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剩余的劳动力基本上是“3850”型,即妇女和老人,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7年10月,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被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使我们看到了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家庭农场的建设需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较高素质的“农场主”,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正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当然这也包括青年农业专业人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成千上万高技能型的青年职业农民,是解决家庭农场建设技术瓶颈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认真研究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积极思考家庭农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发展家庭农场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家庭农场建设全面对接。一是农业生产时节性较强,高职院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改革学制、学时制度,增加学制学时的弹性。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增设相关专业,如特色农作物畜牧水产品种养殖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业生产管理与农产品营销及观光农业技术、绿色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新兴、交叉的复合型涉农专业。三是农业生产操作性、经验性、实践性强,高职院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方式和实训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圈舍塘边,通过现场操作,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培养对农业生产的感知。还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转变职业观念,提高学生对新型农民的认识和信心,以培养能够适应家庭农场建设需要的青年农场主。

(二)地方高职院校应发挥培训职能,建立相应机制,提高现有农民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有眼光、懂技术、会经营,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转变。

家庭农场建设,农场主是关键。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广大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或上学,留下来的多是妇女老人,或不是专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出现“三农”问题。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发展家庭农场,这些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好思路和办法,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农民。近几年来,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回到农村,这些返乡的农民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为家庭农场建设提供了后备力量,他们大多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开办家庭农场所具备的资金,并有在这方面创出一番事业的决心,但是他们缺少技术,也给高职院校服务农村、服务家庭农场建设提供难得的机遇。地方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其他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自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力量。

应当建立由地方政府牵头,以高职院校为基础,院校、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参与,政策法规健全,经费保障充足,校村(镇、乡、企)联合的培训机制。

在培训内容上应根据区域农业产业特点和家庭农场主的产业需求,在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创业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不仅让他们会,而且还要精。因为家庭农场主不是一般的职业农民,是要独当一面,能独立创业、开拓市场的新型农民。

在培训模式上,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如“基地式”、“讲座式”、“远程式”等。“基地式”就是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在基地内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相关培训,培训人员也可以与教师对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和研究,达到共同提高,促进发展的目的。“讲座式”是由政府牵头,利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涉农培训,利用农闲,就某个独立的知识或技能开展讲座式培训,这样增加农场主学习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远程式”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台等开展培训。高职院校将相关教学制作成视频,可发布到互联网,让农场主自由观看学习,也可以利用村民活动室组织放映、学习,还可以与地方电视、电台联合,制作相关的节目,以达到学习培训,促进提高的目的。

(三)地方高职院校应发挥服务职能,利用自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家庭农场主生产提供技术和信息等服务

在农业生产中,技术是增产增收的关键,信息是市场动力,而农民在这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而高职院校开办有涉农专业,相应也有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有些还是某些方面的专家。地方高职院校在服务农业的过程中,不只为他们培养培训人才,还可以直接参与生产,组成专家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家庭农场中,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技术服务,提供科学的发展方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风险,为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充当技术顾问的角色。而且学校在服务农业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提高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

高职院校是地方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而家庭农场主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较欠缺,水平也较低。高职院校可以为家庭农场建立信息平台,在信息资料、网络经营、宣传推广、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一方面促进家庭农场生产,另一方面也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流通,在家庭农场主和市场之间架起信息桥梁。

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是我们社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服务农业,帮助农民,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中央已指明了方向,地方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承担责任,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为地方家庭农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宗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夏学文.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2]李佳圣.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及其发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张道明.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相关问题的探讨及建议[J].河南农业,2013(15).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