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

  • 投稿蘑菇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415次
  • 评分4
  • 78
  • 0

赵建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从理论方面对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架构,并对协同育人的各个要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从拓展专业的内容、拓展专业的培养模式、典型的拓展专业和协同育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实践情况进行了介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协同育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26-04

作者简介:赵建峰(1982—),男,山西盂县人,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计算机网络、教育培训。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产学研用模式下高职专业群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13J3100002)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2012年3月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深职院”)作为全国高职高专的排头兵,较早地意识到了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建设对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学院的办学特色以专业建设为载体。描述到一个学校的名气,通常会描述到某个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再次,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

当前,传统的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我们当前的专业建设架构不无关系。传统的专业建设架构如图1所示。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专业建设主要依据知识进行分类,无视社会实际需求。针对上述问题,协同育人的概念被提出。

协同育人的内涵

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是: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跨界的教育运行体系,因此,政府、行业和企业都应该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式、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难点是突破机制体制的障碍;工作的重点是搭建立体化推进的协同育人平台和多样化的协同育人路径。深职院实施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有四个突出特点:(1)理念先进;(2)系统设计;(3)路径创新;(4)立体推进。

协同育人的内涵主要包含:“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开放办学,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健全“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开放联动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体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立体推进,整合优化教育运行功能,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机制,使人才培养、科学研发、应用服务等高校功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

(一)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架构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深职院响应国家号召,启动了协同育人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与传统的专业建设不同,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打破了学校负责育人的理念,而是运用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先进理念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引入了企业和行业两个主体,体现了“协同”的理念。

在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框架中,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企业与学校是人才需求与提供的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向学校提出了明确的岗位需求。因此,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建设模式,专业建设中不再以知识体系为划分,而是以企业、市场的需求为最终的动力。企业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岗位的技能需求。学校的专业建设不能仅仅依靠知识本身的种类进行专业划分,而应依据企业的需求,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破解当前的教育难题。(2)课程设置。在明确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课程。课程应以企业技能需求为基础,结合当前的专业分类进行课程设置。从理论基础到专业基础再到技能基础,最后到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置的核心一定是根据企业岗位进行的,在课程设置中要勇于打破传统专业的束缚。(3)师资队伍建设。如果说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那么师资建设就是专业建设的保证,没有符合要求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业一线,对企业的需求、企业的技能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4)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人才的重要环节,可以设置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实训,甚至可以借助企业提供的环境进行实训。教学实训不同于企业实际工作,但教学实训也必须基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另外,学校的实训受制于场地的限制,因此,如果能获得企业的支持,将更加有利于开展实训教学工作。(5)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与企业接触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研发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通过研发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企业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优缺点等。当教师真正了解了企业的研发需求时,才能在课堂上把现有的技术讲解得更加清晰、明白,较好地提升教学效果。(6)招生就业。一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因为企业全程参与了整个专业建设过程,对培养的学生能做到知根知底,企业愿意招聘这样的学生;另一方面,良好的就业也会促进招生工作,招收到素质更高的学生。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还需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一方面能够汇集企业的共同需求,有助于分析企业岗位中的共性;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可以建立相应的岗位标准和技能认证,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南。行业协会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力评价。毕业生文凭是毕业生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并不能为企业甄别毕业生的能力提供太多的帮助。通过行业协会的认证,可以为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提供较为合理的评价。最为重要的是,能力评价是专业建设的指南针。行业协会可总结企业当前认可的能力,为学生培养工作指明方向。(2)标准的制定。制定行业协会标准,有助于企业规范化,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制定行业协会标准,使得学校在教育中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更高质量的学生。(3)行业规划。行业协会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行业协会可以总结行业当前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行业规划也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在专业建设中,应预见行业发展,从而有意识地对人才进行超前培养,从而解决学生知识陈旧问题。

专业建设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协同育人视角下,学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策支持。政策是整个专业建设的核心,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就无从谈起。学校的决策层应深入理解协同育人的意义,而非流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只是空喊口号。只有制定出合理、明确的政策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保证协同育人的进行。(2)物质保障。没有物质保障的政策是空政策,没有激励的政策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只有相应的物质投入,才能调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改革欲望和协同育人的积极性。(3)管理跟进。学校应在管理制度上进行革新,从而为协同育人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在协同过程中,很多原有的工作步骤、工作方法将被打破,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适应协同育人的需要。

(二)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要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知识体系的专业划分,是多方位地协同进行。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下面从要素角度进行分析。图3显示了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建设所涉及的要素。

从图3中可以看出,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包含了政策、物质、制度、认识、组织、队伍。不同的要素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中,政策是依据,只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依据;物质是条件,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只会流于形式;制度是保障,建立合理规范的制度,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认识是动力,在所有要素中,最容易被重视的是物质条件,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全体参与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思想状态,而决定专业建设成功与否,认识要素的影响要大于物质条件;组织是基础,进行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除了在认识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打破传统的架构模式;队伍是关键,只有教师的素质、思想、行为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流程

从流程上看,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物质和制度等要素保障,使得全员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协同育人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在上述环境建立的基础上才应考虑专业变革的事情。而专业变革中最先应考虑的问题是市场需求,而非知识体系架构。市场需求的获取,需要调查机构对当前毕业生的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同时需要教师走出“象牙塔”,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实际运行的情况,认识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的标准制定,了解最新的行业状态。

在学校内部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在学校外部又与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接触。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的专业建设流程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与传统专业建设流程不同的是,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重在协同,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知识划分体系。在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下,一切以岗位的技能需求为标准,岗位要求学生既要懂化学知识,又要懂物理知识,那就应该给学生既开设化学课程,也开设物理课程。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建设实践

(一)拓展专业的主要内容

协同育人的核心是打破传统专业的限制,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但是,当前学校的专业建设已经实施了多年,不能一步达到上述需求。因此,深职院以拓展专业的形式开展协同育人。

在学习中,学生除了修读本专业以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个拓展专业。拓展专业的开设由学校的各个学院承办,承办单位将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作为拓展专业,供全校学生自由选择。因此,拓展专业的建立为学生学习多样的知识技能提供了条件,也是打造复合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拓展专业的培养模式

拓展专业的承办者为学校各个学院,学院将自己的优势专业拓展出去。当前,深职院拓展专业的培养模式是:所有的学生必须选择一个与自己本专业(主干专业)不同的拓展专业。所选择的拓展专业可以是本学院的其他专业,也可以是其他学院的专业。

拓展专业的承办者拓展出的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部分核心课程,而非本专业的全部课程。在具体操作上,注重对学生基础认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而非与主干专业相同的培养模式。拓展专业重在将学生引入拓展专业的门,而非全方面的专业素质培训。实践表明,专业基础知识是不变的,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同时,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不变。在拓展专业学习的同时,学生的主干专业进行精简,压缩掉相应的课时。当前,深职院毕业生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20学分。开设拓展专业后,学生毕业的学分不变,不同的是,其中的15学分必须由拓展专业获取。

在管理上,深职院采用的是学生必须选择一门拓展专业,事实上,对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93%的学生愿意选择一门专业作为拓展专业。拓展专业没有退出机制,学生一旦选定了某个拓展专业,就必须系统地学习完毕,而不能进行拓展专业的转换或中途退出等。拓展专业开课主要集中在二年级,一年内完成,开课采用滚动方式,没有达到合格要求的学生可以参加下次的培训。

(三)典型的拓展专业

在营销主干专业外,学生可以选择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校企协同育人方向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首先对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然后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开始的拓展课程包含了百丽企业文化、沟通与管理技术、终端销售实物、店铺运营管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从课程设计上对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理论进行了证明。

(四)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协同育人专业建设中,也出现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拓展专业的设置。当前,在拓展专业的设置上主要是各个学院将自己的优势专业作为拓展专业进行拓展。在将来,拓展专业的设置应根据市场、企业的需要。

第二,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从协同育人专业建设的全要素分析,师资队伍是整个专业建设的核心。所有其他要素的实现都以师资队伍为载体,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而非被动地接受;另一方面,也应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对于表现积极的教师应予以鼓励,以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课程标准化建设。在拓展课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大量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少量的优势专业,这样必然存在教师短缺的问题。因此,课程标准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标准化的课程,才可以减少课程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针对学生基础的专业建设。拓展专业不同于主干专业,拓展专业突出专业的核心课程。而面对的学生是毫无专业基础的学生,必须意识到拓展专业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该专业的门,而非全面的专业培训。因此,在课程的难度及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

第五,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选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另一方面,学生在拓展专业的选择上存在盲目跟风等现象。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同时应采用适当的强制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洪一,李建求,卿中全,等.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刘洪一.“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关于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15-120.

[3]杨叶飞,王汝志,窦志铭.基于校企协同的复合型营销人才育人模式的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7-20.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