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基于“双师工作站”的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55次
  • 评分4
  • 58
  • 0

蒋春茂 胡新岗 桂文龙 李永 黄银云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探索依托“双师工作站”的高职“双师结构”师资培养新体系,突破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瓶颈,取得了显著成效,丰富了高职师资培养的职教内涵,为学院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双师工作站;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69-04

作者简介:蒋春茂(1962—),男,江苏靖江人,博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批准文件号:苏教科院科〔2013〕24号);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075)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立足与发展之本。教育部提出要继续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明确提出要“与企业联合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在此背景下,2010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牵头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及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联盟理事会的推动下,通过校企共建“企业技师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的“双师工作站”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围绕双师“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合作育人、合作研发、联合兴农”,积极探索师资培养新途径,加强师资培养体系改革,形成了依托“双师工作站”的高职“双师结构”师资培养新体系,突破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瓶颈,丰富了高职师资培养的职教内涵,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

准确把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但没有具体说明“双师结构”的内涵及如何构建这样的团队。为此,我们查阅了国家部委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规定,研读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双师”素质、兼职教师的内涵及作用的条文,准确把握“双师结构”的内涵,确定了“双师结构”体现在整体结构和个体结构两个方面,明确了“双师”素质是对教师个体而言,“双师结构”是对团队整体而言,强调团队成员由学院“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及“双师”素质企业兼职教师科学搭配构成,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学缘、专长的合理配置,真正实现成员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体现结构合理性、合作性、互动性、互补性、协同性、辐射性,合理解决了“建什么”、“如何建”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规定,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90%,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要达到50%,则不仅为“双师结构”专兼教师1∶1的比例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明确了专业教师的个体“双师”认定以素质为主。

“双师工作站”的创建与运行

(一)“双师工作站”的形式与职能

2011年初,我院牵头与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泰州市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江苏高邮鸭集团、雨润集团、正大集团南通正大有限公司、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等138家企业,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泰州市水禽协会等10家养殖业协会,以及教师、学生、校友、家长、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和立法机构代表等利益相关方成立了共同参与的“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并成立了联盟理事会,实行理事会管理体制。

为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在联盟理事会指导下,从企业经营与学校办学的利益结合点出发,按照校企间“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原则,由学院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组成了“双师工作站”,包括“教师工作站”和“企业技师工作站”两种形式。即在学院内组建以企业技师为主体、学院教师参与的“企业技师工作站”,其职能是根据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持以行业、企业生产标准为主导的课程建设;直接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带项目到学院,与学院教师合作为企业开发新品、革新工艺;参与教学管理,培养青年教师等。在企业组建以学院教师为主体、企业技师参与的“教师工作站”,其职能是合作开展顶岗实训实习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同时为建站企业培训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开展生产工艺与技术革新,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与驻点企业合作争取科技项目,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等。

(二)“双师工作站”的运行

1.合作企业的遴选。

创建“双师工作站”首先面临的就是遴选校企合作企业。合作企业的遴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遴选条件。入选企业应遵纪守法、经营状况良好、管理规范、信誉度高、注重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具备先进的生产手段、高水平的技术装备、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有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或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有保障学生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有稳定可持续的生产性实训项目,能接纳一定数量学生的实习和实训,能接受专业教师实践锻炼,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心教育事业,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或强势发展的态势,并具有代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合法企业。

二是企业遴选程序。先由联盟成员企业或符合条件的非成员企业向联盟理事会提出共建“双师工作站”的申请。然后由联盟理事会秘书处进行资格审查,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再经理事会常务会议讨论、评价通过,并由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颁发校企合作证书。最后,根据各企业经营与学院专业办学的特点,学院指派相应专业与合作企业就“双师工作站”基本情况、合作模式、合作时间等签订翔实、可操作的合作方案,挂牌成立相应的“双师工作站”。

三是企业遴选机制。合作企业的遴选机制主要包括推荐机制、协议机制、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推荐机制是指组建“双师工作站”时,合作企业可由联盟理事会或理事会成员单位推荐,也可由成员企业或符合条件的非成员企业主动申请加入。协议机制是指组建“双师工作站”时,学院与合作企业必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相应的专业与合作企业必须签订具体合作方案,方可挂牌成立。考核机制是指为保证“双师工作站”的健康发展,联盟理事会定期对工作站的运行管理状态和成效进行考核评比,并对其进行奖惩。退出机制是指校企合作的企业方在退出时,应向联盟理事会提出申请,经联盟理事会常务会议协商同意,办理有关手续后退出。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应动态优化校企合作企业。

2.“双师”的配备。

“双师”的配备主要涉及“双师工作站”中“双师”的条件、数量、选派程序和选派机制四个方面。

一是“双师”的条件。包括进站的企业技师和学院教师。企业技师的条件是热爱教育事业、了解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具备“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兼职教师资格”的企业技师(包括行业、企业管理专家或专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学院教师的条件是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等能力的专业教师。

二是“双师”的数量。每个“双师工作站”均配备一名负责人(站长)和4~6名“双师”组成核心成员组,并根据工作站的实际配备若干名“双师”。每个“教师工作站”由3~4名学院教师与1~2名企业技师担任核心成员,每个“企业技师工作站”由3~4名企业技师与1~2名学院教师担任核心成员。

三是“双师”的选派程序。每个“双师工作站”的负责人(站长)由本人提交申请,经工作站相对应专业所在的二级院(系)推荐,由联盟理事会秘书处审定,对于符合条件的负责人(站长)再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最后由联盟理事会秘书处颁发聘书。“教师工作站”负责人(站长)原则上为学院专业教师,“企业技师工作站”负责人(站长)原则上为企业技师。每个“双师工作站”的核心成员由该工作站对应的二级院(系)与合作企业共同研讨决定,报联盟理事会秘书处备案,由各“双师工作站”颁发聘书。每个“双师工作站”的“双师”采取自由申报的方式,由“双师工作站”自行决定聘用,可定期或不定期参与工作站的相应工作。

四是“双师”的选派机制。“双师”的选派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协议机制和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是指学院各二级院(系)与企业要全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及企业技师进站,适当减少其在本单位的相关工作,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工作站的教学与科研,“双师工作站”人员和接受锻炼教师的待遇按照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实施。协议机制是指每个“双师工作站”的负责人(站长)要与联盟理事会秘书处签订责任书,其核心成员和进站锻炼的“双师”要与“双师工作站”签订责任书,同时,每年要签订年度计划任务书。考核机制是指联盟理事会秘书处定期对各“双师工作站”的站长进行考核评比,各二级院(系)与企业对进站“双师”进行考核评比,并对其进行奖惩。

3.“双师工作站”的管理。

在联盟理事会的指导和监管下,校企共同完善“双师工作站”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组成,配备站长和核心“双师”,形成校企共同管理、站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共同制定“双师工作站”运行管理方法和“教师工作站”、“企业技师工作站”运行管理细则等制度,形成以“双师”进站申请、绩效考核、奖惩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动力机制、协议机制、沟通与反馈机制、监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等运行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确保“双师工作站”的良好运行。

“双师工作站”建设成效

首先,构建了“双师”培养体系,丰富了师资培养理论。学院依托“双师工作站”创新师资培养途径,构建了高职“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合作育人、合作研发、联合兴农”的“双师结构”师资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进站的学院教师和企业技师通过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安排学院教师进驻企业锻炼等,利用企业的优质实践资源,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提升了学院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组织企业技师参与专业教学,培养其教学能力,优化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提升了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双师”合作充分利用校企间的优质资源,共同制定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编写工作过程导向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

其次,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背景下,从企业经营与学校办学的利益结合点出发,按照校企间“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原则,学院通过联盟理事会推荐具有代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合法企业,经企业申请,联盟理事会讨论通过,遴选出江苏高邮鸭集团等合作企业,校企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入375万元,与对应的专业在学院内共建了以企业技师为主体、学院教师参与的4个“企业技师工作站”,在企业内共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体、企业技师参与的4个“教师工作站”和8个“双师工作站”。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利用学院人才优势,促进学院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研究科研项目56项,攻克企业实际技术难题115个,开展企业员工培训86 829人次,开展技术咨询服务1 326次,校企合作获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明专利13项,明显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竞争力,提高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及服务社会能力,并将学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培植了学习型企业,推动了企业持续发展,增强了企业与学院合作的吸引力,有效地促进了校企间的深度融合。

再次,健全了师资培养制度,拓宽了师生培养途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以师资培养制度改革为重点,不断完善并实践了师资队伍建设新举措。学院修订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等管理方法和“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方法、绩效考核方法、兼职教师管理方法、教师系列职称认定方法和优秀兼职教师评定方法等师资培养制度。在教师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大胆探索实践了“一课双师”制、学生“双导师”制等改革,营造了企业技师与学院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研究、合作的良好环境。两年来,学院共选派91名教师、117名技师进驻工作站,253名专业教师进站锻炼,共培养校内外双专业带头人35名、骨干教师303名、具备正高职称教师12人、具备副高职称教师30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2人、省教学名师和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各1人。新增兼职教师267名,认定20名兼职教授、44名兼职副教授,建成包括658名兼职教师的资源库,29名进站技师荣获省农委“优秀兼职教师”称号,各获得了6 000元奖励。同时,依托“双师工作站”,安排学生实习、实训任务,承担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与管理,组织技能鉴定,考核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指导和推荐学生就业,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时间,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牧人才。

最后,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提升了师资综合素质。学院依托“双师工作站”,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新途径,提升了师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通过“双师”共同修订52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46门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编写54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建成2个国家重点专业、2个省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群建设点,编写2本省精品教材;共同组织安排学生实习、实训任务,承担24 744人次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与管理和技能鉴定的组织与实施,探讨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指导和推荐学生就业等“双师建专、双师改课、双师育人、双师促研、双师兴农”的途径,提高了学院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2年底,学院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4.99%,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课时比例达50.48%。建成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院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学院因此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先进高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盛阳荣.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2]杨理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界定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6).

[3]张建荣,李小健,王建初.“双师型”中职师资结构模式及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5(16).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