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摘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国民教育迫切需要攻克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在中国社会“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价值观环境中,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主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及行为的非一致性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价值行为与核心价值观并未完全吻合。因此,高职院校应以价值整合机制、价值观内外化机制为依据开展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20-04
在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化趋向,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高职学生主流价值观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不仅妨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价值观主流与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
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在国家价值观方面,热爱祖国,期盼国家和平统一、民族振兴;在政治价值观方面,关心时事政治,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价值观方面,渴望国家富强,拥护精神文明、政治民主;在发展价值观方面,支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荣辱观方面,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互助、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诚信守法、艰苦奋斗。
(二)价值行为与核心价值观矛盾凸显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栋梁之才,愿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做出贡献,但面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对部分学生缺少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对思政课程抵触情绪较大、社会实践流于应付,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诱导和干扰,颠倒学习与休闲、娱乐的主次地位,有的甚至因网络成瘾、短期利益等而中断学业。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推崇正义美德,但较之“见义勇为”、“大公无私”更推崇“明哲保身”的行为方式;“人际和谐”是比“社会有序”、“精神文明”更希望达到的效果;认为不正之风在所难免,不必太认真,对“追逐金钱”、“升官晋级”等动机表示理解,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为追求个人目标不顾道德底线的行为;“勤俭”处于他们道德目标选择的最末位,铺张浪费、炫耀消费已成为当前教育者着力纠正的行为。
在自我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期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希望自己有实力、能胜任、有地位、有威信、被信赖,但在艰辛的奋斗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在惰性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学习上消极应付、生活上得过且过,虽为懒散、拖拉、退缩、逃避等行为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部分学生通过否定权威、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引起他人注意,寻求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和满足。
在学业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能够将学习与成才有机结合,但却狭隘地理解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将高收入工作视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希望快速掌握轻松成才的秘诀或发财的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功利倾向强烈,对能够直接获益的知识能力投入大量精力,对不能直接获益的学习则敷衍了事;投机心理严重,认为“学习为考试、考试为文凭”,个别学生甚至通过冒险作弊的方式获取考试高分,极大地败坏了学习风气。
在职业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看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稳定有保障”、“工作环境(物质方面)舒适”等因素,而对“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则不太重视,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同时向往较高的经济收入,表现出职业价值目标功利化、职业价值评价准现实化的特点。
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认知评价偏差 高职学生正值智力发展的高峰,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创造性均得到发展,但这些积极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又以消极方式出现,表现为:社会阅历少,辨别真伪能力较低,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不满、否定一切,甚至悲观厌世。另外,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学生录取成绩总体偏低,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的接受有难度,部分学生的认知广度和深度还达不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等高度浓缩的政治概念和政策思想的程度。
情绪活动复杂 高职学生的情绪年龄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阶段,在情绪状态上具有两极性、冲动性、矛盾性等特点。他们取得成绩、受到鼓舞时兴高采烈、踌躇满志,受到挫折时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他们“喜”时手舞足蹈、欢呼雀跃,“怒”时暴跳如雷、大动干戈;他们对自己不满又不想承担责任,等等。这种内心的冲突和不稳定容易使高职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动摇,在价值选择上彷徨,有时会步入价值观念误区,导致行为偏差。
意志品质缺陷 高职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有很大提高,但目标选择仍具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在消费性广告宣传的刺激下,有时将比较对象设定为媒体呈现的“虚构”人物,给自己设置不切实际的物质财富目标;计划执行仍具有较大的惰性,想得多、做得少,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经常因为遭遇挫折而动摇信念,怀疑自己的选择;自制力发展水平仍显薄弱,自由散漫缺乏集体观念,个人计划只能短时间坚持或条件稍有变化就见异思迁。
自我意识偏差 青年期常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是自我意识确立和迅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的分化与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不断促使高职学生寻求解决方法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现实自我”短期内未达到“理想自我”,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继而放弃努力、自暴自弃。另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故意散播的虚假信息,世俗化、低俗化和感官化的大众文化,国家官员、社会名人、教师亲友背离道德、超越法律的行为,这些与高职学生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形成巨大反差,使他们在自我调节过程中陷入了道德迷惘和价值冲突中,错误地以极端个人主义、权利主义、物质主义对“理想自我”进行设计。
(二)价值观的多样性
事物具有多样性,价值观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价值观或相互一致或相互矛盾,例如:友善与仁慈一致,诚信与欺诈矛盾。当一个人有一只表时,他可以知道时间,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间指示不一致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表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理说明,个体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当今中国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激荡碰撞、此消彼长,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变化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呈现出“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趋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基础和理论前提的,是以中华民族在相对较长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为检验标准的正确价值观,因此,必须以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追求,抵御价值观矛盾冲突对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凝聚全民团结和睦、奋发向上。
(三)价值观与行为的非一致性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价值观被定义为“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价值观决定着个体的态度、意见和行为。”随着对价值观研究的深入,价值观对行为直接预测力不高的证据也不断显现。例如,价值观与行为一致性存在文化差异。西方人的自我更多的是关于自己的知识,在价值观和行为之间具有更高的一致性;东方人行动前更多考虑到他人的反应,其价值观和行为的一致性较低。人们认为诚实守信很重要,而当前我国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的犯罪形为却比比皆是。人们期待建立和谐规范、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而“找熟人”、“托关系”已然成为办事的“第一想法”。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个体的实际行为受制于两个因素:作为内部准备状态的态度和存在于外部的情境压力。当外部环境压力相对稳定时,某种态度与具体行为间的一致性取决于这一态度的向中度,即该态度是否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作用越大,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出现的心理冲突越强,态度抗拒不一致行为的力量也越大。反之,态度的向中度越低,以这种态度为背景的行为会更多地取决于情境作用。价值观是个体本质的、较为稳定的态度体系,在时间压力和情境影响下,个体价值行为选择取决于态度的向中度。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的确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困惑与不解,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杆引导学生构建个人价值意识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者当前迫切需要攻克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
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理解,在情理交融中认同,在分析鉴别中选择,在思想反思中内化,在社会实践中外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价值整合机制 价值观培育是一个价值认知需要、价值情感体验、价值意志选择、价值行为践行和价值整合的过程。应以高职学生价值认知需要为基础,系统化、现实化地澄清价值观的缘起——从何而来、方位认定——是什么、价值判断——为什么、决策判断——怎么办等问题,以浅显易懂的语句说明高度抽象的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现实和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需要;以价值情感体验为动力,运用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价值规范去理解、评价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引导高职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体验;以价值意志选择为支柱,有意识地帮助高职学生培养坚定、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力量;以价值行为实践为关键,促进高职学生把价值观念内化整合形成价值观,然后外化为相应的价值行动,至此价值观才真正生成。
价值观内化机制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幼儿期和童年期个体主要是接受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处于价值观萌芽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个体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新的认识,青少年期个体开始意识到以往价值观的逻辑矛盾性和父母价值观的局限性,在对现有价值观的批判中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价值观内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服从。人们为了获取精神的、物质的报酬或避免遭受惩罚而采取表面顺化的行为,由于此种行为是由外在压力造成而非自己真心实意所以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获集体并不统一。(2)同化。人们自愿而不是由于外在压力,接受他人或集体的观点、意见,在自身认识、情感、态度上与他人或集体的价值观念相一致。(3)内化。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或集体的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己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结合价值观内化过程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他们才能有选择地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价值需要、道德规范等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
价值观外化机制 与同龄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偏低但动手能力较强。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自我实践、自我认知、深度体验和价值观确认和行为养成的重要过程。因此,要着眼于校园及周边环境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和心理进行熏陶,利用地区文化、公益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增进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认同感;要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社会共同愿景与个体价值观结合起来;要树立道德模范、同辈标兵,发挥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精神、价值手段与目的关系,促进高职学生将所内化的价值观外化为良好的价值行动和价值行为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高职院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还要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应依据学生现有的生活实践、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以能够实现和达到为限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要注意运用教学活动载体、管理服务载体、文化教育载体、网络信息载体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载体,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因材施教,增强教育的系统性、有效性;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高职学生在教师高尚人格的感召下,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以较宽的文化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理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文化,抵制消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要充分利用信息传播的“低介入模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职学生的价值认知中,变“旁观”的被动参与为“当事”的积极参与;要变价值灌输为价值引导,将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增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高职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时,能分清是非、把握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朝健康方向发展,为构建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共同社会理想和追求的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21.
[2]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48-149.
[3]尹登海.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100-101,128-130.
[4]简洁.关于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77-79.
[5]张宗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23-26.
[6]李德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及正确引导途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4-67.
[7]李晓冉,韦亚星.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6):139-141.
[8]吴倬.关于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3):11-16.
[9]赵飞.价值多样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476-478.
[10]刘永芳,钟毅平.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心理内容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5):84-87.
(责任编辑:付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