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协同创新视阈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投稿Leo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55次
  • 评分4
  • 69
  • 0

甘益慧陈大力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137)

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四个方面的局限性: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模糊、培养过程单一、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因此,应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和协同创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协同创新视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高职院校办学新理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更新管理体制,优化评价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76-04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国内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特征,一般而言,由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管理制度、培养评价等五个要素组成。

“协同创新”是指将创新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效的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协同各方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从而实现深度合作的创新组织方式。201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国家层面的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其核心内涵是: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内外各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在“协同创新”的大环境和要求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同的协同主体、不同的协同环境、不同的协同理念和协同目标,都要有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适应,才能产生出人才培养方面“1+1>2”的协同创新效果。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改革、积累,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教育发达地区和示范性院校,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这是成功的一面。但根据国家层面提出的“协同创新”新要求,在“协同创新”的视阈下,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达到“协同育人”的高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教育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性质。很多场合下,沿袭普通高校的教育理念,使高职院校成为普通高校的“压缩饼干”,成为三年专科学历教育的场所。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具有其特殊性,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办学特色不突出

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尚不完备,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缺乏带头兵,一方面,受研究型、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影响,课堂教学偏重理论教学、知识继承;另一方面,实践实操环节又偏向技工学校、培训学校的社工职业技能培训,偏离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学历教育方向。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办学特色不突出,专业建设脱离本地需求和市场需求,招生、办学困难不少。

(三)培养过程单一、培养方式呆板

高职院校当前培养过程整齐、单一,培养模式规范、呆板。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趋同,服务面向趋同,人才培养规格趋同,课程设置趋同。在学科调整方面,学科调整不能很好地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四)管理体制及评价体系有待改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管理基本上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范的,采取严格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的管理体制,并且每个学校均由招生处、教务处、就业中心分块分条进行运作。按照这种“大统一”的管理体制,学校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唯一管理者。一旦学生被高考招生确定以后,其他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教育者均无法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管理及合作管理。

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也有待改进。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有“工学结合”、“订单式”、“校企产学合作”、“创业创新班”以及“国际合作班”等多种培养模式。但在评价环节,学生的毕业评价基本是由高职院校自己进行评价,其他环节、其他合作方很少参与,即使有参与也无足重轻,特别是缺少科学的协同、合作评价机制和体系。

二、协同创新视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具体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概括:其一,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活动所尊崇的教育观念和原则,培养目标则决定人才培养的性质和方向。其二,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过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人才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贯彻、人才得以培养的最重要的环节,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及内容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实践环节的设置、实习实训的实施等核心内容,还包括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与培养过程相匹配、相辅助的培养方式。其三,管理制度和培养评价。管理制度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进行、持续的保障,培养评价则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评估环节,它衡量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成败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协同创新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进行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树立高职院校办学新理念

1.树立“协同育人”的新理念

“协同育人”模式是“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但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对这些模式的超越和创新。它要求高职院校以需求为导向,全面开放,合作各方进行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重视“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要建设一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示范平台,在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以及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根据国家层面的引领,高职院校应主要在以下三个“协同创新平台”方面下工夫:一是建设面向行业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二是建设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三是面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求,建立文化传承方面的协同创新中心。

2.树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职业教育新目标

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国际上先进的办学模式值得借鉴。一种是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与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职业分析,借助企业资源在企业里开展教学,教学以专业实践活动为立足点,学校知识教育与企业技能训练并行,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美国的“职业群集”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个职业集合的共同要求为培养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由学校负责培育、岗位能力由企业负责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特色是提出了职业群集的概念,职业群集课程涵盖了该群集当中所有职业的要求,因此学习内容较广泛,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强。

(二)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

1.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实践和课外社会活动等各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规定各学科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生产、实习、实践活动的教学规范性文档。在协同创新的视域下,应该根据协同育人各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特色,进行生产、教学、科研、应用等全方位推进的“协同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改革。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应多方联手,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多方评价培养质量,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要科学设定“协同育人”专业学习平台,突出协同复合能力培养,明确协同培养的“毕业证+资质证书”要求;完善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认证制、弹性学制等教学运行管理方法;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步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等。

2.专业设置的协同创新

要充分利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各方专家咨询,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协同创新。目前,重点是创新高职院校学科与专业设置的严格刚性分块、条条框框限制,科学实现跨专业、融合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国际上主流的做法是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专业设置,按照“职业集群”的知识、技能需求设置“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建设的协同创新

要在协同创新的视阈下,以“协同育人核心课程群”建设为抓手,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政企合作等课程协同创新方式,开发具有“产学研用”一体化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协同育人核心课程体系。也可以根据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建设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产业协会协同创新的校本课程,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协同共享的课程体系。

4.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创新

在协同创新的视阈下,师资队伍的协同建设有很多方式和途径,应按照“产学研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聘请企业、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联合培养学生。也可以实行学生导师制,激励学生参与教师、企业导师的科研活动,创新科研与教学互动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5.实验、实践、实习、实训方面的协同创新

在学校与外部资源协同创新方面,应主动引进企业资源,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特别是要积极与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和政府等开展协作创新,探索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具有高职院校实验、实践、研发和生产实习等综合功能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要在学校内部协同创新方面,构建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综合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协同体系,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教学和自选实验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协同实践,校内、校外共同推进,整合各类实验、实践、实习、实训等“协同育人”教学资源。

(三)更新管理体制,优化评价方式

管理体制的协同创新应该以“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为中心,推进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有关方面管理体制的深度融合。要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探索建立适应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新模式。对于不适应“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旧体制,应在国际化视野的职业教育新目标指引下,深化招生、教学、科研、设备、后勤、基建、图书等部门的创新改革,探索协同创新的新路径,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与制度建设。要着力解决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适应、不配套、封闭、分散的弊端。在协同创新的视域下,落实具有创新内涵的各种协同管理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关键。

同时,也要优化评价方式,使之适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协同评价的功能和效果。例如,对“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最终评价,可以采用企业单位、行业导师、授课教师三方联合评价的机制,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由企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态度评定;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考试成绩又由两部分构成,各占一半,一是专业技能考核,由行业导师根据学生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承担的技术任务、完成情况、创新能力、报告撰写情况等加以评定,二是试卷考核,由授课教师评定。

协同创新视阈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是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协同育人”实践案例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大学“3+2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经验是一个具体案例。珠三角地区是教育发达地区,在佛山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大学联合向广东省教育厅发出“关于支持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大学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工作的函”,并获得省教育厅批准试点。佛山市教育局已对该“3+2协同育人”方案进行专门立项,在师资协同、设备共建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大学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两所学校在地理位置、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和共同需求。两校“3+2协同育人”具体的对接专业如表1所示。

招生方面:试点高校以“3+2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收学生,与招生学校其他专业同批次录取,每个专业招生50人,单独编班。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由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大学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执行。人才培养过程方面:采用“3+2”的协同培养方式,即学生1~6学期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就读,7~10学期在佛山大学就读,整个过程实施师资协同、实验实践协同,期间还要进行校企联合实训、实习。培养管理方面:两校共同组建试点领导和管理委员会,承担试点专业的日常教学运作、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期汇报、期终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学籍管理与毕业等其他工作:采用学分制,毕业证书和学位授予等由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佛山大学分别负责。

显然,这种“3+2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以前的“专升本”、“专插本”、“选修本科”、“自考本科”等专科升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协同育人”的创新。首先,是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创新。“3+2协同育人”是在高考时一次性招生,由两个学校共同培养、协同育人,而不是分两个阶段分别考试、分别招生,培养目标是高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其次,是培养方案创新。“3+2协同育人”在五年期间使用同一个培养方案,而不是两个学校分阶段使用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再次,是“协同育人”实现了两校特色互补。强化了“协同育人”各合作方的培养特色,高职院校的特点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普通高校的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复次,是管理体制创新。两个学校共同组建试点领导和管理委员会,又分工按照“3+2”进行分阶段管理。最后,是实验实践方面的创新。两校之间、校企之间联合开展实验、实践、实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6):24-25.

[2]邵文红.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3):69-72.

[3]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4]古广灵.对珠三角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0):74-75.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