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以美国为例

  • 投稿南瓜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64次
  • 评分4
  • 89
  • 0

朱鸿翔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民国时期,我国的实业界和教育界都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鉴于欧美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引进和借鉴其职业教育思想成为当时的一股思潮。介绍的内容涉及职业教育立法、课程、师资、经费、管理机构等诸多方面,其中的部分先进经验对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美国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93-04

我国自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后,改造传统的旧式教育和仿照西方创办新教育就成为教育界一项重要的任务。周予同先生认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完全为外铄的而非内发的。”职业教育也概莫能外。伴随着“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职业教育更是面临着创新和转型的需要。纵观近代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除旧立新过程,基本遵循了两项原则:一是借鉴和移植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二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试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保障措施乃至于学校的分类、课程的设置等等并未显示出很强的原创性,而对西方先进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和传播倒是使得带有传统痕迹的实业教育与世界职业教育逐步接轨。秉承着兼收并蓄的学习态度,当时的知识分子学习的对象可谓广博,这其中既有欧美老牌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也有后起之秀如苏联、日本,甚至于还有土耳其和菲律宾这种相对落后的国家。鉴于美国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职业教育制度,民国时期对于该国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介绍的论文相对较多,从实践情况来看,民国初期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基本来自近邻日本,但上世纪20年代后这种情况有了变化。1918年有部分职业教育家对菲律宾进行了考察,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在这次考察后,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开始更多以美国为蓝本。1923年公布的“六三三制”新学制就基本全盘照搬美国,职业教育也概莫能外。因此,笔者拟以美国为研究视角,探讨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我国传播的情况。

一、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传播的内容

(一)美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正外部性。职业教育的特性又使其花费超过普通教育,根据钟鲁斋1929年的统计,在我国中等教育中,中学生的经费支出为126元,师范生为110元,而职业教育学生达到155元,这是因为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撑是无法实现的。从这两点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美国的做法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职业教育经费。职业学校的教员工资及师资机关之经费统由中央财政负责,且这一资助具有奖励性质。地方各州按照领取到的补助款进行同等数额的配套,且必须专款专用,如果所拨经费用作他途,款项将被追回。在地方设立委员会推广职业教育的同时,还指定经济稽核员稽核补助费用的使用情况,想申请补助的学校必须履行自己所提出的申请方案。到1918年,美国中央财政补助费用达到7472221美元,州政府及地方政府拨款达到19778370美元,这还不包括各个城市独立经营的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

(二)美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科学指导。钟鲁斋认为,民国中央政府虽然竭力提倡职业教育,但在行政系统上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机关,导致大家要么互相推诿,要么只在表面上例行公事。反观美国,自1862年通过《莫利尔法案》后,规定每个州设立一所工业或农业专门学校,从而奠定了职业教育的基础。1906年后,从马萨诸塞州开始,全美各地的职业学校逐渐兴办,1917年,美国组建起联邦职业教育局,在州的层面则由教育委员会会同联邦职业教育局处理推行职业教育相关事宜。中央和地方层面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互相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钟道赞主张在我国设立职业教育司,因为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立有利于吸收专门人才从事这项工作,尽管行政费用因此将有增加,但是与带来的收益相比较还是值得的。

(三)美国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

钱智修在其译文中有如是介绍:“(美国)小学校之生徒能再入中学完成其课程者,不过八分之一”,而其他八分之七的小学毕业生将成为“面向社会:竞佣金而谋生者”。因此,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美国职业学校是与中等学校平行的,一共分为三种类别:一是全日制学校,二是部分时间也即非全日制学校,三是夜学校。全日制职业学校有三种,一是预备职业者学校,普通修业期为两年,除星期六上课半天外,每天上课8小时,通常称为日间工业学校。第二种为设置农工商家事等职业科的学校,可以只设一科,也可并设至十几科,另外兼设普通科者,称为混成中学,如果只设农工商家事四科中之一科者,就以该科的名称命名,如波士顿工业中学等。半日制的职业学校或职业科的学习者为14岁以上、18岁以下已经有职业的人。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工作,全年用于教学授课的时间可以达到144小时。当时美国开设这种补习学校的州达27个之多。第三种是专门为年长并且已有工作的人补习知识而设置的夜校,学生年龄至少达到16岁,学校地点多设于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之内,开设的课程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而定,对于职业水平较高的工人,教学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职业的效率,因此开设的课程包括职业数学、职业绘图和科学原理之类;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仅有一点实际经验的工人,教学目的是使其掌握使用工具和建造方法的常识。美国分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使得文化程度不同、学习需求各异的职业者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当时我国国内尽管也有规定在初级小学修完后必须接受相当年限的补习教育,然而这些规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即便是在补习学校中,也是以补习文字和常识居多,补习职业教育的学校少之又少。

(四)美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当时,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可分为职业学科和非职业学科两种,前者是未来从事职业应该具备的智识,后者为普通应有的常识。除此二者以外,还包括学生的实习。但在实践中,学生学非所用是饱受诟病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就成为能否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关键。钟鲁斋在其文中介绍了美国职业课程编制时的职务分析法,也就是把一个职业分为几种基本工作,每种工作又细化为一个机械的过程。例如,制银职业可以分为40种工作,司账可以分为46种工作,等等,每种工作要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制定出相对应的工作表,作为教学目标并且写出教案。

除了对专业技能课的强调之外,当时的我国学者也注意到了美国学校中对公民教育的重视。由此认为“一国之兴盛,必其男女国民,有健全之身体,及公民之道德而后可。故国民教育当与工业教育相辅行。”为达此目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课外,还应学习公民学、卫生学、道德学等等。钟鲁斋曾以慕尼克继续学校为例,对此加以介绍,即“每一儿童,每一星期必有一点钟习公民学、卫生学、修身学、社会法律等科。至四年而后毕业焉”。

(五)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

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专门学识和职业经验,而且必须通晓教育原理和方法,我国学者对照本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现状,认为大多均与普通中学无异,这种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只能照本宣科。如果延请职业界技术人员担任讲授,这些人士对于教学方法又不熟悉,以致完全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师资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缺乏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美国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则有严格的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职业学识与教学经验并重,甚至在工业学校中,如果缺乏特殊技能就不能担任教师。但仅有优良技能也不行,还必须参加专业训练。加利福尼亚州规定,教师必须有具备七年实际工作经验的证明,在通过严格的考试后,如果英文水平、公民及政治常识均合格,品行优良,体格健全,才能成为教师。

二、美国职业教育思想在我国传播的特点

(一)全面性

从民国时期期刊刊发的文章来看,对美国职业教育的情况介绍是全面和系统的。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如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职业教育立法、职业教育分类等内容的涉猎,也有中观层面的,如对美国职业教育管理机构、资金来源、学校机构等内容的介绍,还有微观层面的,如对职业教育师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阐述。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得国内教育界和实务界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美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针对性

民国时期的学者在介绍美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时,几乎都会进行中美对比,指出在相同领域内我国的种种不足,并期冀所介绍的内容能给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钟鲁斋在其文中说:“作者取将美国办理职业教育的制度或方法做一简要的介绍,以为改进吾国职业教育的参考”。刘湛恩在进行中美对比时说:“欧美各国各业,皆患人满,故急思发现新市场,并推广殖民地,竭力奖励南北极探险,并海外移民,如美国富甲天下,仍努力发展实业,反视我国各业,皆无振刷精神。”又如,在论述企业兴办学校时,他同样进行了中美对比:“所谓在职业内办职业教育,如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于工厂内设立福特专门学校,以应其需要,我国上海银行近倡办银行业传习所,即是此意”。

(三)先进性

当时,国内学者充分意识到了我国职业教育各方面的相对滞后性,在引进美国职业教育思想时均择其精华,刘湛恩在谈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时,曾说“欧美先进国职业平等之观念甚发达,注重发展个性以应社会需要,美前总统柯立芝之子,现在铁路服务,英国政治竞争,工党竞争胜利,皆其明证”。反观我国的青年则“做官欲念亦炽烈,大都看轻普通职业,倾向于政治工作,此种心理,急于纠正”。作者通过揭示职业教育在中美两国的不同地位,表达了希望我国尽快纠正错误观念的急迫心情。对于一些即使在当时的美国而言也是相当前沿的问题作者亦有论及,如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协调问题,他说:“欧美教育家,对于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之争辩,目前虽未止息,但有统一之趋势,职业学校应多添文化课程,普通学校亦应有实用学科,欧美教育家之进步教育派,主张头脑与手同时训练。”应该说,这些先进职业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于指导我国当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传播的借鉴与启示

(一)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首先,要打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使是前总统之子,也一样会从事铁路服务工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接受职业教育往往沦为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选择,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发展实体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也有碍于促进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章之汶在演讲中说:“全美之职业类别,约有六百四十五种,每一种职业,都是需要一种专门的技能,同时,美国又是一个工业的国家,技能方面,更是需要专门才行。因为具有专门的技能以后,然后始能就专门的职业。”在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今天,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就业和普惠民生,以及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要构建完整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应用技能型工作在一个国家工作种类中往往占据主体,根据美国当时的调查结果,八分之七的小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面对社会,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鉴于此,美国从小学阶段就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美国自职业教育大倡以后,即有无数小学循此主义努力进行。不及数年,而为效已大著。”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要想接受职业教育,必须在初中毕业之后,而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又只是专科,专科层次的高职学生如果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必须转入普通本科院校,但是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与职业教育相比区别很大,因此,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既没有像当年美国那样在小学就开展丰富的职业教育,也没有在本科或是研究生层面构建与高职教育前后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形成一种“掐头去尾”的局面。鉴于此,在我国构建平行于普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职业教育课程应基于实际工作内容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的开发和讲授都必须参照职业资格的要求进行。正如钟鲁斋在其文中介绍的那样,美国教师在分析工作任务时采取五个步骤:第一,对任务困难或职责的分析;第二,将困难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第三,与专业人士交谈请教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第四,将交谈的结果一一记录;第五,将应付困难的方法编辑起来,作为讲授的资料。可以看出,这种讲授内容的开发完全植根于工作过程,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通过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设计和评价,不仅可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前沿性,还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

(四)要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师在准入条件、资格标准、晋升要求等方面都应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教师的实践技能应该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20世纪上半叶,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曾经从职业学校毕业生当中选拔。例如,美国规定“高级职业学校得设师资培训班,毕业后经过职业界服务两年以上”或是“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服务职业界两年以上,并入师范专修科加修一年”,这两种情况下选拔出的合格人才可以担任职业教育教师。这个规定与我国当前的实践有两点不同:其一,我国现阶段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本科院校,即便是学历较高的研究生,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其二,从普通高校毕业即担任职业院校教师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如美国那样需要“服务职业界”若干年的强制性规定,所以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也无法得以实现。因此,未来在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套并行不悖的教育体系时,如果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我国完全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从职业院校中挑选优秀学生,在加以师范训练和从业历练的双重培训后,使其充实到职业教师队伍中,这不失为解决职业教育教师理论有余、技能不足困境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予同.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89.

[2]钟鲁斋.参考美国职业教育来讨论吾国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J].福建教育周刊,1934(184/185):6-13.

[3]刘湛恩.参观欧美职业学校与其专家讨论职业教育问题后之感想[J].中华教育界,1929,5(20):1395-1399.

[4]章之汶.美国职业教育概况[J].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日刊,第172号:2-3.

[5](美)哈斯金.美国小学校之职业教育[J].陈霆锐,译.中华教育界,1916,5(7):3.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