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培孙毓涛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13名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高,处于严重倦怠的教师比例达5.3%,一般倦怠程度以上的教师比例达68%,轻度倦怠程度以上的教师比例达100%;青年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的检出率达64.6%;在“去个性化”维度上的检出率为23.9%,男性高于女性;在“低成就感”维度上的检出率达79.6%,女性高于男性,但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在子女年龄、专业热门程度上有显著差异;与岗位、教龄、经济收入有一定关系,但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婚龄、学历、职称、专业、城市认可度上的差异不显著。夏季、冬季情感耗竭感较强,晚上和下午疲劳感最强,年终时成就感最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倦怠;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36-06
一、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人们对“职业倦怠”一词并不陌生,但职业倦怠的内涵有多种解释:第一种是以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为代表的临床观点;第二种是以马勒诗(Maslach)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第三种是以奎内思(Cherniss)为代表的组织观点;第四种是以耶鲁大学萨若森(Sarros)为代表的社会历史观点。目前,马勒诗(Maslach)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有关职业倦怠理论被不少学者认可并广泛应用,即职业倦怠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中国上班族工作和谐指数调查”结果表明,上班族的工作和谐状况不容乐观,其中,教师、医护人员、编辑/记者出现不和谐的比例分别为76%、73.8%、70.3%。“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34.6%的教师承受的压力非常大,47.6%的教师承受的压力比较大;86%的教师有轻微工作倦怠,58.5%的教师有中度工作倦怠,29%的教师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近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70%的教师生理状况不是很理想;超过60%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教师有“跳槽”的意向。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第一次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教师的倦怠程度高居第三位(仅次于公务员与物流/运输人员),属于高发人群。吉林大学“2006年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44%、46%、27%的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去个性化;女教师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教师;低学历教师的低成就感水平要高于高学历教师;36~40岁年龄段的高校教师情绪衰竭要高于其他年龄组教师。2008年,袁洪对25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衰竭问题最为严重,占57.74%,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占31.09%,去人格化问题也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指标在性别、年龄、职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影响其生理及心理、去个性化、个人低成就感和知识枯竭四个方面的因素有些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特别是青年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最大,成就感最低。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面临着较大压力,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精神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增加,职业倦怠现象将愈发凸显,为了保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我院青年教师的倦怠现状,为学院的青年教师培养和职业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
(一)调查对象
为了研究我院青年教师群体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领域的职业倦怠状况,本研究将调查对象范围定为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向全院青年教师发放调查表12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13份。其中,男性59人、女性54人;初级职称占3.54%,中级职称占92.92%,副高级职称占3.54%,无正高级职称教师。
(二)调查内容设计
因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故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将本次调查内容设计为:
1.个人基本情况:岗位性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子女年龄、学历、学位、研究领域、经济条件等常规内容,还增加了职业倦怠的第四维度——“时间层面”调查内容,如表1所示。
2.职业倦怠问卷:即常规的情绪衰竭(EE)、去个性化(DP)和自我成就感(PA)三个维度的调查内容,本次调查还增加了部分有助于探索对策的附加问题,如表1所示。
(三)调查实施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4点计分法,各备选答案“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分别赋值1、2、3、4分。各维度得分为维度范围内所有问题的得分平均数,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倦怠越严重。
(四)调查样本统计分析
通过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进行统计分析时,计量资料用表示样本均值±样本标准差,“*”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适用于全文所有表格)。样本均值比较用F法检验,多因素间差异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为5%。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评价标准:调查对象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平均分2.5,则被定义为严重倦怠;在任意两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平均分2.5,则被定义为一般倦怠;在任意一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平均分2.5,则被定义为轻度倦怠;在三个维度上得分均低于平均分2.5,则被定义为无职业倦怠。
我院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
1.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我院青年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的检出率达64.6%,其中男性检出率达60.3%,略低于女性的检出率71.7%;在“去个性化”维度上的检出率23.9%,其中男性检出率36.2%,高于女性检出率11.3%;在“低成就感”维度上的检出率达79.6%,其中女性检出率达94.3%,这不得不让人深感担忧。但是,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2.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程度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按照本文前述职业倦怠严重程度标准,得到我院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程度分类,如表3所示。
=
由表3可知,我院青年教师处于严重倦怠程度的教师比例达5.3%,一般倦怠程度的教师比例达68%,职业倦怠程度较高。这可能是目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现状的普遍现象,应该引起全校教职工及领导层的重视,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进一步加剧。
(二)职业倦怠与婚龄、子女年龄的关系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结婚年龄的关系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单个来看均在结婚年龄上有显著差异,但是,综合来看,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在结婚年龄上无显著差异。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子女年龄的关系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两个维度在子女年龄上有显著差异,总体上也表现了显著差异性。
(三)职业倦怠与岗位性质的关系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岗位性质之间的关系如下页表6所示。
从表6可知,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仅在“去个性化”一个维度上显示与岗位有显著差异,但是,专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明显高于专职政工人员的得分,表明教师职业的压力要大于政工岗位。
(四)职业倦怠与学历、职称的关系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学历之间的关系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学历越高,职业倦怠得分越高,但是,本科和硕士学历的得分相差不大,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均表现在学历上没有显著差异。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职称之间的关系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中级职称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最高,表明我院青年教师晋升职称的压力非常大,但是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在职称上在没有显著差异。
(五)职业倦怠与从教年龄的关系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得到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教龄之间的关系,如表9所示。
由表9可知,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仅在“低成就感”一个维度上显示与教龄有显著差异,从总体上来看,教龄时间长短对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影响不大。
教龄短的教师可能处于新鲜感较强的职业阶段,因而其得分最低,但随着教龄增加,职业倦怠程度可能会逐渐加剧,应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六)职业倦怠与经济收入的关系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如表10所示。
由表10可知,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仅在“低成就感”一个维度与经济收入有显著关系,总体上来看,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与经济收入差异不太明显。
(七)职业倦怠与从事专业的关系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得到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从事专业之间的关系,如表11所示,与专业热度之间的关系如表12所示。
从表11可知,青年教师中工科专业所占比重较高,且工科专业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也较高,青年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均表现为与专业差异不显著。
从表12可知,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属于一般和冷门的比例为91%,职业倦怠在三个维度上均显示与专业热门程度差异不显著。但综合结果显示,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在专业热门程度上有显著差异。
(八)职业倦怠与工作时间的关系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得到教师情感耗竭感与工作季节的关系,如表13所示。
从表13可知,青年教师情感耗竭感的强弱与工作季节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更多教师的选择体现夏季情感耗竭感最强,其次是冬季,学校应该在夏季和冬季多开展消除教师职业压力的活动。
教师疲劳感最强与工作时间段的关系如表14所示。
由表14可知,青年教师疲劳感强弱与工作时段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更多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晚上疲劳感最强,表明青年教师白天工作压力较大,其次是中午和下午,职业倦怠得分与人数吻合良好,学校在教学工作安排上可以考虑工作时间段的因素。
(九)教师成就感与工作季节的关系
教师低成就感与工作季节的关系如表15所示。
由表15可知,青年教师的低成就感与工作季节关系不显著,但是更多教师的选择显示,年终时教师成就感最低,占44%,其次是学期中期,可能与较高工作压力和较低薪酬待遇有关。
(十)职业倦怠与城市认可度的关系
教师职业倦怠与城市认可度的关系如表16所示。
由表16可知,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城市认可度的差异并不显著,常州城市在青年教师中的认可度还不错,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改善将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降低职业倦怠及工作压力。
四、结论
从我院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我院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很高,处于严重倦怠的教师比例达5.3%,一般倦怠程度以上的教师比例达68%,轻度倦怠程度以上的教师比例达100%;青年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的检出率达64.6%;在“去个性化”维度上的检出率23.9%,男性高于女性;在“低成就感”维度上的检出率达79.6%,女性高于男性,但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在子女年龄、专业热门程度上有显著差异;与岗位、教龄、经济收入有一定关系,但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婚龄、学历、职称、专业、城市认可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第三,青年教师情感耗竭感的强弱与工作季节没有明显的关系,但是,夏季、冬季情感耗竭感较强;疲劳感的强弱与工作时段没有显著关系,但是,晚上和下午疲劳感较强;低成就感的强弱与工作季节没有显著关系,但是,年终时成就感最低,可能与较高工作压力和较低薪酬待遇有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JournalofSocialIssues,1974(30):159-164.
[2]MaslachC,JacksonSE.MBI:MashlachBurnoutInventory[M].PaloAlto,CA:ConsultingPsychologistsPress,1981:45-53.
[3]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J].AnnualReviewPsychology,2001(52):397-422.
[4]Cedoline,AnthonyJ.JobburnoutinPublicEducation:Symptoms,Causes,andSurvivalSkills[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ColumbiaUniversity,1982:121-124.
[5]JamesCSarros,AnneM.Sarros.SocialSupportandTeacherBurnout[J].Journal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1992,30(1):30-37.
[6]傅安国,邓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12-17.
[7]阎升光,李翠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31-1332.
[8]曲海峰,刘永兴.社会占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社会学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20(3):61-63.
[9]唐昕辉,李俊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7):47-49.
[10]陈衍.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关系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23):87-89.
[11]黄琼,龙立荣.高职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70-72.
[12]唐志红.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场域”压迫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8):202-204.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