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 投稿无非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838次
  • 评分4
  • 91
  • 0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陈 悦 谢云平 张瑞瑞 刘可峰

[摘 要]文章分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结合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尝试了一些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1船舶与海洋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101-0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社会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当前国内高校在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当今的生产实际之间有脱节,毕业生上岗后严重缺乏实战经验,适应周期长,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普遍不强,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来满足企业的研发和生产需求。

针对以上现状,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分析当前在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一些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卓越工程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以理论课为主,实践性环节偏少。 “卓越计划”代表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都很重视,在工作的不断推进中,为加强实践教学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在课程设置上仍然有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性环节偏少;有些实践性课程甚至沦为理论课程的附属,实践课教学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重视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性课程的培养方案还不够科学细致,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针还不够明确;还有些实践课的教材很多年都不变,没有把当前时代的一些新规范、新方法、新技术等加入进去,与船舶企业的生产实际有脱节,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2.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性课程教学效果不好。在各高校对教师绩效进行考核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普遍较大,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科研领域,而对教学领域的投入偏少。教师对于科研项目的研究比较重视,而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则不是太多,尤其对于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重视不足.因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好。就总体而言,一方面目前高校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主导,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一些演示性的实践课程中(例如船舶自航实验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容易走神,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不感兴趣。还有一些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学生都是在教师设定好的传统方法框架内机械地完成任务,缺少对学生的启发,不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3.深入企业不够,学生实战经验不足。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很多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流障碍,高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校企友好合作与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人员的交流和流动不够,没有和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学生在参加校外实习时,没有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持续的质量保证。另外,扩招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人数增多,企业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让学生深入生产现场,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为主。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普遍偏短,以1至2周居多,部分学生的实习态度不端正,对到企业实习不重视。基于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企业学到的工程实际的知识很少,没有自己动手实践过,缺乏实战经验的积累。

4.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双师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高校的教师当中,承担学生实践性任务的多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虽然大部分都拥有较高学历,但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绝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书本和网络,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的生产实际不是很了解,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对于带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人数众多,管理麻烦,还要担负起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不愿意承担实习任务。加上有一些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和认可不高,导致教师对实践性教学任务更加不重视。由于高校和企业之间运行机制的差异,两者之间的人员交流也有困难,高校教师不想到企业去锻炼,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无法进入高校任教, “双师型”的教师严重缺乏。

二、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当前社会形势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迅猛,对未来卓越工程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偏小,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对于这个问题,高校应该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请进来与教师进行专题交流研讨,听取他们对课程设置提出的建议,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高校要对实践教学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一线任课教师的引导和监督,组织专家听课组对实践性课程进行观摩听课,对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合理化建议,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以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例,进行一些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船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船舶总体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搜集了最新的船型素材及母型船资料,重新编制了船舶总体设计指导书。团队成员将分组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自学法相结合,将研究型、协作型学习方法等现代教育理念引入船舶总体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行查阅相关的设计手册、现行规范,根据母型船确定新船的主要要素,手工绘制型线图和总布置图,完成总体设计说明书。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船舶设计的工作顺序和相关知识,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几年来,船舶总体设计实践环节受益人数达约470人/年,先后有88名学生参加相关毕业设计,其中14人获优秀毕业设计。

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也是加强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举措,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对于一些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优秀本科生,团队成员依托华东船院船舶设计研究所让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思想、有创新的研究动态及工程实例,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第二课堂”教学建设。 “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生工作。 “第二课堂”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具有重大意义。

将NAPA软件引入第二课堂教学是船舶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很多船厂都在使用NAPA软件,学生毕业后直接可以上岗,紧跟企业生产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很有好处。NAPA软件的引进填补了我校在船舶初步设计软件方面的空白,也为船舶设计方向的教学、科研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除了讲授NAPA软件的相关知识外,还提供了大量上机操作的机会,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一步一步地完成操作,使学生掌握NAPA建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也逐渐完善了NAPA培训大纲、授课计划、NAPA培训讲义及NAPA培训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三年中,共有87名学生参加了NAPA培训,其中共有36名学生获得由NAPA公司提供的奖学金。在这些学生中,有14人毕业设计所做课题与NAPA相关,其中8人获优秀毕业设计。有的学生毕业后就从事NAPA软件的应用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工程实践机会。校外实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外一流大学对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非常重视,时间有时长达一年,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一线的生产实际经验,还能够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这对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对于学生深入企业进行校外实习也是非常重视,目前与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等大型船舶企业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并在上海长兴岛建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一个持续稳定的平台。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期间,每天都有专门的实习教师进行考勤管理,对学生的实习内容进行讲解,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端正实习态度,保证实习的效果。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积累实战经验。企业还可以承担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指导任务,让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对于优秀的学生,企业还提供参与项目研发的机会,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提高。不少学生通过企业的实习经历,找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有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和企业签订了工作协议,企业和个人实现了双赢。

4.加强教师的实践培训,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高校首先要从体制上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其次要和船舶企业达成共识,建立起联合培养的机制,每年有计划地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了解了船舶企业的生产实际,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也能把高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不少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参与了企业的项目研发、和企业一起申报了专利等,做出了很多成果。另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船舶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做专题讲座,让高校的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船舶行业的动向和需求,促使教师的科研工作和实际结合更紧密,更有针对性。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能够使高校教师把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和科研水平,真正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口号落到实处。

船舶与海洋工程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程领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卓越计划”的实施保证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但要顺利实施“卓越计划”并取得预期成功,最新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理念的学习与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前提,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关键,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大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核心, “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有力实施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合格的“卓越工程师”,未来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行业的发展需求。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