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通识教育视域下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构建探究

  • 投稿尚诚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530次
  • 评分4
  • 79
  • 0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 崔淑娟 潘立娟

【摘 要】地方高校常规化英语专业教学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合理。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逐步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英语课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通识教育;立体化课堂;高校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6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研究”(编号:JYWB 2012-008)和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2532372)的研究成果。

许多英语学习者重视英语是将其作为一技之长,并且认为它能带来更多的升学及就业优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英语学习中进入了误区,他们认为熟练掌握英语需要背诵大量的词汇,死抠英语语法,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考试。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即使自己的英语词汇量远远超过一个普通的英美人,却依然难以熟练地应用该门语言。究其原因,就是学习者没有足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要知道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传承。透过语言现象去探求文化本质才是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通识教育就是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同时,更好地领略英语背后的人文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继而提高了个人的整体素质。

一、通识教育及英语立体化课堂概述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根植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论,该教育也称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强调学习者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美国学者帕卡德在19世纪初倡导大学应设公共课时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这一概念,并强调其特征是培养宽基础、文理兼通的全面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仅专注于一个领域,而是要综合全面的认知和掌握各个相关领域的知识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形成专业方向,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人才培养“机械化或工具化”的趋向。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于本科人才的需求已从专业层面向应用层面扩展,培养“专业+方向”的高级应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的构建迫在眉睫。英语立体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目的语和环境为轴,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底,以跨国文化为顶的三维立体性质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它主张教学主体(学生)、教学客体(语言)和教学环境(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三要素密切结合和相互照应,形成一个系统,从而发挥出“1+1>2”或“1+1+1>3”的整体效应。

二、通识教育视域下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我国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高等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和人文教育,营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拓展多渠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以语言为工具广泛地接受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因此,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有以下必要性:

1.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一味注重词汇积累、语法训练和应试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语言文化的本质。调查问卷表明,对英语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仅占14.8%,而对英语兴趣一般或不感兴趣的学生则占43%。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和课堂教学氛围的松弛,继而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

2.高校英语课堂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问题,其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是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和渠道。但是仅仅依赖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为学生提供足够语言实践机会的。因此,亟需可以立足于学习者,并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

3.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培养人不能仅仅是使之成为某种技能人员或者谋生者,还应该依其能力,发挥其优势,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培养模式比专才教育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并弥补了专才教育的弊病。此外,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较严重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宽广知识面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懂得为人处世和享受生活的高素质社会公民的人才目标来看,有必要加强文化修养类课程教学。

三、应对措施

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人”的培养,即首先关注大学生的心灵满足、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尊严等,立体化课堂的构建也应着眼于以上内容。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的构建应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英语教学内容。调整英语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当学生大一入学时,任课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英语水平摸底测试,参考测试结果和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为四组:优秀、较好、一般和较差。之后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配备相应的教材或课外指定教材,设置一个学生能够达到又稍高的学习目标,并在期中和期末安排相应的考试。这样,每个学生既有了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学习,又不会因为基础差、目标高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更脚踏实地的学习。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自主化。当前的高校教学,学生不能选择课程,而是学校决定课程。有些课程学生并不喜欢,而喜欢的又不一定开设。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缺乏英语学习的天赋,而是认为所学的科目没有趣味,太过枯燥。一位好老师,一门优秀的课程设置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因此,英语授课老师可以大胆创新,让学生试听并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喜欢的老师,提高学习积极性。

3.课堂结构立体化。课堂结构立体化的目的是拓展英语教学的空间,使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①参与人物立体化:课堂活动参与者的“三维”是学生、教师、篇章中的人物。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将打破传统的师生线性平面,通过访谈、表演、辩论、角色扮演、短剧表演、师生对话交流等形式让篇章中的人物鲜活地走进课堂,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可以更具体地掌握语言知识,实践语言能力和了解洞察文化;②教学环境立体化:作为一个整体的外语教学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教、学、用”三维立体环境,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书本与网络、学习与实践等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多层次、多途径感知和运用知识。

4.布置学生“任务型”活动。布置学生“任务型”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高级英语课程第一册第六课Blackmail为例,学生在学习完整个课文之后,给他们布置Mini Project(微任务),也就是本课主题的后续拓展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角色分情境进行场景再现,大家分工各异,全员参与。有的负责整理主题资料,有的负责饰演角色,有的负责台词,有的负责道具布景,有的负责该时期文化背景的搜集,最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上以Drama的形式展现出来,整个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会了如何与他人协同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对高校英语通识教育来说是一大机遇。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电子书以及数据库等多种渠道来学习通识知识。开展基于网络多媒体的高校英语教学,有必要合理保留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中去,建立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6.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考评。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考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的英语教学考评方式多以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成绩好坏作为评估标准,忽视了学生在平时上课和互动活动中的表现,这种评估标准过于武断,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热情。在通识教育中,英语教师除了要考查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情况,更应注重学生日常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积极度、听说能力的提高水平和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度。全面进行评估,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这对学生尤其是基础稍差的学生会有相当大的带动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这个世界强国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地方高校,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更应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各级各类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使英语真正成为学生了解国外文化、生活和社会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功能,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文化素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Harvar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52

[2]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汪征.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6):115-118.

[4]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性[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朱桂英.通识教育:构建真实完整的幸福[N].新京报,2012-08-11.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