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李红梅 唐海军
【摘 要】试讲是培养高师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高效率的试教需要建立完善的试讲制度、遴选合适的指导教师、注重试讲成长过程指导。每课一问一说、每讲一思、小组合作试讲是提高试讲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师院校;试讲;途径;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6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信息化视野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编号:CJF14059)的研究成果。
试讲是学生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是高师院校学生进入实习前的一个必要环节。成功的试讲应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机智,证明自己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完成了试讲(所谓的试讲成绩达标),只能证明该生走上了讲台,并不能证明该生试讲训练成功,完全可以实战实习、实际授课了。
1.学校层面。“一所向综合型大学看齐的高师院校不会把教育的过程理解为造就一个教师的过程,仅仅是培养某一学科的一般工作者的过程。”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影响各专业教育过程的实施过程。比如,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实施中往往会认为师范专业也是一种学科知识的应用而已。这是一种不准确、不完整的认识。
(1)指导教师层面。大学的专业课教师专业性强,对新课程内容了解不够,对中小学课程内容不熟悉;重视科研,不愿花太多时间指导试讲;不同指导教师对试讲的指导要求也不同,往往凭自己的经验对学生予以指导。这样,指导教师不能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悉心指导,为了完成任务草草收场。这样的试讲指导与新课程要求脱节,与中小学内容脱节,忽视准教师的个体性,不利于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学生层面。①试讲中出现“几张皮”现象:第一张皮,说课稿。第二张皮,教案。第三张皮,课堂讲课。试讲课堂中“学生”特别聪明、一讲就会,没有认知冲突、没有学生不会的,这样学生的教学机智得不到激发,更得不到锻炼;②学生不重视:讲课的学生是表演者,独角戏或是两三个学生的简单、顺畅地配合。听课的学生几乎全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
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当薄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认知不足,自觉提升知识层次的动力不足。重视教参,轻视教材的钻研分析;重视教学环节的设置,轻视教学目标的分析;重视显性的、表层的知识点,忽视深层次的、隐性知识;重视教法的选择,忽视学法的引导;重视一些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想、方法,几乎无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重自然语言,轻数学语言;重外在形式,轻数学意义。对数学的认知不足:停留在字面表达,简单重复式地强调;对数学的应用、数学美、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文化底蕴等基本不关注。整体把握前后知识关系的能力差。几何作图能力差,主要表现为不愿意选几何内容,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这样简单的图形都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贴黑板上,更不愿意用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变化。
缺乏感性认识,教育见习和实习等经历少。教学机智薄弱,主要表现为语言冗长、口水话多;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差;时间节奏掌控能力差。重难点把握不好,抢学生的话,急于将自己想要的答案表达出来。不善于分析,只是把答案写出来,不知怎样分析思路的形成过程。
2.途径。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目标方面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而且重视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阅读都是新课程提倡学习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现代教育技术旨在更加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1)试讲制度。制定试讲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保证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①开口阶段,帮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该阶段内容由学生自选、10分钟以内;②教师示范与视频观摩阶段。由教学法教师就某一中学内容亲自示范,边讲边指导学生如何转化角色。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增强感性认识;③学生试讲阶段。初步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并促进学生的教师角色情感投入;④验收阶段。将五六名学生分为一组,每组2名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全面(说课、备课、教案写作、试讲实践、评课)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逐步形成教学实践能力。对每个学生试讲情况都要作试讲内容记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项给出成绩,最后得出试讲考核总成绩。为更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设置试讲答辩环节,即指导教师就试讲中的一些问题向学生提问,占试讲总成绩的10%;
⑤初赛阶段。每组推出1名优秀学生,集中起来再分为三四人每组,进行试讲初赛,评委为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和学科教学法教师;⑥复赛阶段。在初赛的学生每组推出1名优秀选手进行复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公平、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设立单项奖,如最佳组织奖、最佳导入奖等。各奖项都颁发证书及奖金。
(2)指导教师的遴选及激励。美国的大学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经认可正式取得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资格,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三年中小学教学经验。为保证试讲的效率,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有:教学基本功扎实,知识扎实,能从高观点审视中小学内容的;熟悉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要求的;熟悉中小学课程内容的;有中小学教学经验;愿意花时间指导学生试讲。
(3)对学生的指导。试讲过程是暴露学生困惑、疑问、错误、障碍及矛盾的过程。全体学生与教师是试讲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共同学习者、共同评价者,组成试讲共同体。重视对试讲学生的指导,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听课、评课。一种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需要经历教师讲解、观看示范、模仿练习、反馈评价这四种分析改进的过程。
a.每课一问一说。每课一问,是要求学生就当前状态,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数学教育方面的问题。教师课后仔细研读学生的问题,找出一些共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一般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思考、查阅哪些书籍、以什么途径去查找、可在哪里去获取相关的信息及数据,帮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指导学生做一些调查研究。每课一说,是克服上讲台紧张而设置的一个“开口环节”。试讲中紧张的根源有对试讲内容不够熟悉、性格所致、对试讲环境不适应、试讲实践能力缺乏等。每课一说环节,时间2~3分钟,在初始阶段只要求与数学有关,声音宏亮、流畅,后面再进一步要求清晰表达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论证推理、合情猜想、小实验等方面的内容,要求语言准确、抑扬顿挫、有艺术感等。
b.每讲一思。每讲一思,要求学生每次试讲后进行反思作为试讲成长记录袋。反思包括试讲前思考和试讲后反思两个环节。舍恩提出”行动中反思”,意为“即兴思考(thinking on your feet)”,即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时地跳出来,以正在做的事为对象进行思考,在行动中充满思考。马克斯·范梅兰认为,“在很多时候,教学活动中有一个间歇时间,教师可以暂时停止参与、犹豫不决,从课堂情境中撤身出来,以便对下一步做什么进行反思”。学生试讲按照“简介整体思路?邛讲课?邛自我总结?邛学生互评?邛教师评课 ?邛修改?邛再讲”的程序进行。学生的反思环节包括自我剖析、学生间的互相评议、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每讲之后的心得体会。在这些环节中主要反思教学理念的贯彻、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及时间分配情况、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对学法的指导是否有效、师生互动中对学生的启发是否到位、是否有启发过度现象,学生的思维参与有效度如何、情境设置的效果怎样(趣味性、与新课题紧密性、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知识思维水平的适切性等)、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是否有效,等等。
c.小组合作试讲。小组合作试讲主要是为了营造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激发、锻炼学生的教学机智。小组合作试讲,一般每组4~5人,选择数学教育学课程中的某一教学内容为试讲课题,集体备课,每人都要说课和讲课(每人负责一小部分内容),制作课件、写课后反思。小组成员一起查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合作形成教学设计思路,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预案,写出教学设计,再共同讨论修改,组内试讲,发现问题,进一步思考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正式教案。说课、试讲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智能手机录像录音的功能,仔细研究各环节,达到满意为止。听课学生尽可能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不要把问题回答得太全面,太准确。甚至可以故意偏离轨道,为讲课同学创造锻炼教学机智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无法预设的问题。学生探究的时间往往与学生的知识、思维水平成反比。试讲时学生的配合状况全看试讲者的现场调动水平。师生合作表面上看是一种工作关系,实质上是情感上的合作。只有当教学节奏与学生掌握知识的节奏以及思维的节奏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双方才有可能出现“共振”,和谐畅快的教学沟通才有可能性。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查询信息,倾听学生的汇报,给出相应的评价及修改建议等。
“同理心”是师生沟通的心理基础。同理心即为正确了解他人的处境、感受及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最终达到情感上的融洽、认识上的共鸣。这样才能真正的“配合”好试讲,试讲共同体的成员才能同时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试讲效率。
总之,试讲是培养新时代合格教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指导试讲过程中,我们以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出发,而不是生产其他什么产品。在制度上要有保障,指导教师要有能力、有意愿、有耐心,试讲的组织形式要有效、有层次、有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傅道春.谈师范生的较色意识的培养[J].教育科学,1990,(4):55-60.
[2]六所直属师范大学.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72.
[3]舒明火,王琰春.探索之路;海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357.
[4]马克斯·范梅兰.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J].北京教育评论,2008,(1).
[5]刘国玲.大学课堂情境中有效教学沟通策略研究[J].高教研究,2008,(3);122-125.
[6]赵中建.学校经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2.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