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刘一兵
【摘 要】文章阐述了中高职街接的理论依据,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等方面来有效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程衔接;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57-02
作者简介:刘一兵,男,硕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编号:ZJB2013052)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越来越重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使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更具操作性。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在于课程的有效衔接,如何处理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议题。因此,以具体专业为依据,展开课程衔接的研究,才能真正解决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使中高职衔接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
一、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依据
1.认知发展规律。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学习呈等级性或积累性规律,过去学习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是学习新的复杂知识和技能的先决条件。根据“准备性原则”,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是高职必须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缺乏中职为基础的高职是不完整的,充其量是高等文化理论;中职教育没有高职的延伸则会缺乏吸引力。只有将中高职衔接,中等职校毕业生才能顺利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因此,中高职衔接是学习规律的要求,是求得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必然。
2.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动作技能,又称心因运动技能,它是一种习得能力,体现在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连续运动之中,甚至达到自动化的动作体系。专业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分为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两种水平,而高级技能又分为技巧和技艺两种。
这两种职业技能水平分别相应于我国中高职业技术水平的不同阶段,所掌握的技术技能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必须由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层次、阶段来完成。因此,中高职必须做好衔接,在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方案、选择实验内容和实习操作岗位时,首先要界定清楚哪些技能需在中等职教阶段学习,哪些需在高等职教阶段学习。
3.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个人生涯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的总和。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职业技术教育以“谋个性之发展”,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宗旨,与人们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获取职业和适应职业联系得最为直接和紧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势必按照终身教育的目标构建中高级相互衔接、贯穿人一生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在未来社会中,职业技术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发凸显出来,能否顺利进行中高职衔接,将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成效。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重复设置。由于缺乏沟通整合与避复机制,使得中高职课程及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造成学习消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教学都开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PLC、单片机等课程,中职阶段学过的课程在高职重修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教师也不能有效组织教学。
2.中高职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没有对各专业课程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分类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没有考虑中职同类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中高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较多的重复现象,缺乏有效沟通整合机制。
3.专业技能实训项目设置错位。中职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开设的实践技能实训已形成了专业通用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模块,并且已贯穿中职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师资、设备和管理已具备较强的实力,而高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后的短期实习中,前几年只注重办学规模的扩张,实验实习设备数量不足,双师教师缺乏,影响了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开设数量和质量。这种实训项目设置错位阻碍了中高职的顺畅衔接。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践
1.制订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避免课程重复设置。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和协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分工明确,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职教联盟、职教成教学会等行业组织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确定相应层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分类课程标准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制订教学计划,在课程避复、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编制规划,一体化设计,这样能有效避免课程重复设置,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
2.准确定位课程目标,避免教学内容重叠。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目标应具有能力递进的特色,即遵循宽基础、实用性和个性化原则,准确定位中高职课程内容,中职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初、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不同分类,并根据能力、知识、素质、岗位目标的要求,细分定位中高职阶段各自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这样确定的课程内容能实现衔接的连续性,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和使用,有效地规避课程内容的重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根据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共同组建同企业行业专家、课程建设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专业对接产业,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确定中、高职分层级的培养目标,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按照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需要,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原则进行课程整合,从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个方面构建模块化课程衔接体系。
(1)职业基础课程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人文知识修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开拓创新精神,为其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精神,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执行。其中,中职阶段开设的课程有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高职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等。
(2)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中职阶段,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高职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岗位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中职阶段主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等课程,而在高职阶段主要开设电工工艺学、电子技术应用、Protel、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
(3)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一般分为三类课程,第一类课程只在中职阶段开设,高职阶段不必开设的课程,如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等;第二类是只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如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柔性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第三类是中高职都开设,但内容深浅不一,高职须进一步拓展深化的课程,如数控编程与操作,中职开设一般零件的数控加工,高职开设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电力拖动课程中职偏重于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而高职偏重于机床控制线路的装调与检修等。
为了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中职一般顶岗实习一年,高职一般顶岗实习半年,并开展毕业设计环节。
4.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全面衔接。中高职衔接本质是技能的衔接,教育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应根据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变化,确定培养的人才从初、中、高级的职业资格标准,规定证书等级与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使中、高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根据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对不同就业岗位群设置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层次合理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明确中职阶段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融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中高职教育培养全过程,实现职业技能全面衔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培琴.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2).
[2]邵世光,王月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接策略[J].职教论坛,2012,(15).
[3]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
[4]彭娟,刘一兵.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14,(4).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