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高考文理不分科后地方工科类高校改革措施探究

  • 投稿林晗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841次
  • 评分4
  • 68
  • 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陈倬昳 朱蓓 汤正琴

【摘 要】2013年12月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改革统一高考,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2014年有条件的省份开始试点,2017年总结经验并推广,2020年基本实现改革总体目标。自此文理不分科已明确提上了改革的日程。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地方工科类高校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改革;文理不分科;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017-03

一、文理不分科的目的

自从1909年清政府学部提出仿效德国实行文实分科以来,关于文科和实践分离的教育实践和争议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实行文理分科,其实是源于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在当时国家急需人才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能快速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

1.文科生源逐年增多。我国计划生育实行以来已有30余载,至今依然没有完全放开,现如今高考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无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寄托可以成龙成凤,加之公办高中扩招、民办高中崛起,使得那些成绩中下的学生硬是被挤上高考的行列。相较于理科而言,文科对于这些学生而言相对容易就读,这是导致文科生逐年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表1是上海地区近三年文理科生源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上海近三年报名总人数逐年减少,而文科生报名人数及文科占比逐年上升。

2.文科招生计划增加。在总体生源减少,文科生源增多的大环境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为“消化”这些文科生源,只能“被迫”增加文科计划,这是工科高校不愿意的。表2为上海地方工科类院校近三年的招生计划数,可以看出文科占比逐年增加。

3.文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文科生就业率一直是最低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社会对文科毕业生总体需求不足;二是许多文科专业性较弱,可替代性强,文科生能做的不少岗位理工科毕业生同样可以适应;三是女性占多数的文科生在就业时往往遭遇性别歧视。

在网上麦可思、搜狐教育等机构联合发布《2013中国数理化(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从“薪酬排行榜”来看:2012届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前十位,理科专业占七席,排行榜的倒数十位则全部是文科专业。与该调查结论类似,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2年)》也指出,理科专业(医学、军事、农学、工学、理学等)毕业生起点薪酬整体高于人文学科(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这些调查显示出的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不乐观、工作起薪低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其真正目的在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文理科分得太早,理科生容易缺乏人文情怀,文科生容易缺少一些与理化生相关的生活知识,文理兼修,身心和谐发展,才是教育应具备的基础。

二、文理不分科的影响

面对即将探索不分文理科的巨大变化,地方工科类高校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工科类高校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SWOT模型分析方法,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进行分析,希望能为高校招生和进校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1.外部环境威胁与机会分析。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所处在外部环境将同时面对巨大的挑战,又具备巨大发展的机会。因此,学校的发展是受到外部威胁的制约而放缓还是把握潜在机会而得到巨大的发展,这是问题的一个关键点。

(1)外部环境潜在威胁:①生源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一旦不分文理科后,考生对高校和专业的选择权变大。不用局限于专业报考的文理限制,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填报,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和高校的双向选择;②高校生源竞争愈加激烈。不分文理后,高校生源竞争将会愈加激烈。到时具有地域优势、办学水平较高、专业设置迎合考生需要的学校,生源将会比较充足,一些位置偏远、办学实力不强、专业特色不鲜明的学校对考生缺乏吸引力,生源将会较为紧张;③引起专业重构及课程改变。不分文理后,势必会引起高等教育的重构和专业及课程设置改变的连锁反应。这对高校而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必须在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等方面下功夫,迎合市场需求,提高办学水平,调整专业设置,否则将会被市场淘汰,导致招收的生源不足,质量下降等情况;④提防理科专业生源不足。虽然高考文理不分科,但高校的专业设置有文理之分,招生录取时,要提防理科专业生源不足,分数下降。

(2)外部环境潜在机会:①有利于生源的选择。不分文理后,生源市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高校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适合本校专业发展的潜在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更加多样化,特别是特色专业能招到适合专业培养的人才;②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文理不分科势必引导中学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能够提升高校生源的综合文化素质,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必要基础。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这样的“通才”也有利于进校后的培养。

2.内部条件劣势和优势分析。在文理不分科的改革中,学校内部的条件变化也将左右学校总体发展进程,现就学校改革中内部条件的优劣作简要分析。

(1)内部条件劣势:①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大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落后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政府和企业的变革力度相比也存在差距。国内大学中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乃至教学、科研体制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不相适应。目前国内大学的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②优势学科少、覆盖面狭窄。学校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现象明显,本科专业中理科专业数达59个,文科专业数只有5个,且优势学科基本偏重于机电类、“海、陆、空”、艺术领域,分布不均。部分专业设置老化,不适应学校长期发展需要,但为了一些专业教师的“饭碗”问题,学校不愿意大刀阔斧的改革;③招生宣传资金缺乏。由于是一所地方性高校,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拨款及学费,无法与“985”及“211”高校相提并论,科研产出收入等相比这些高校也是微乎其微。资金紧张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宣传、自主招生力度及师资人员的培养投入。

(2)内部条件优势:①办学环境优美。学校的主校区坐落于上海松江大学城,是一座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园林化现代化大学,师生员工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②办学模式鲜明。学校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构筑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③专业富有特色。学校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确立了重点建设“现代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积极推进“现代艺术设计”和“现代管理工程与公共政策决策支持系统”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努力发展“生态化工与先进材料”、“先进制造与控制工程”和“基础学科”三大工科支柱学科群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具有与其他同类学校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和企业合作背景。

三、文理不分科的应对措施

教育不属于可以一劳永逸的领域,文理分科后势必会对高校的招生和培养带来一定的冲击,该做哪些调整,如何调整呢?本文认为,地方工科类院校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排除威胁,抓住机会,适时调整招生策略和培养方案。

1.因材施招,调整招生策略。

(1)主动出击,积极开展自主招生。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的高校招生考试政策,高校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生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统一的高考制度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却没有招生自主权,于是高校自主招生应运而生,2001年江苏省三所高校开始试点,到2010年试点高校已增加至80所,但都是重点高校。如今面对即将而来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新变革,地方工科类高校也应该开始主动出击,由被动招生变主动招生,扩大招生自主权,主动选拔优秀人才。把招生工作重点从实施录取程序和研究招生政策上转移到人才的挑选、人才的评价上,让人才选拔招录的本质回归到大学招生工作中来。

(2)科学选才,探索选才新模式。大学生源竞争是天经地义的,大学的人才培养决定了必然化大力气吸引和选拔优秀生源上。自主招生不是高考,不能用一条冰冷的分数线来决定命运和走向,而是应该以人为本、因材施招、选育衔接,用科学的标准选才,用科学的手段选才。所谓科学的标准选才即根据高校自身办学目标、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来明晰生源要求,设置不同类别的招生考试录取政策,采用多样化的录取标准。所谓科学的手段选才即减少人为操作干预,利用当今发达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测试录取。比如对不同专业可以制定不同的职业倾向性测试,对以后可能从事危险及重要职责工作的专业增加心理测试等等。

(3)效率优先,兼顾成本和公平。由于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追求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以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性。自主招生政策作为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也必须在进行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招生政策本身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保证教育资源配置不偏离目标方向,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政策代价。

2.因材施教,调整培养方案。

(1)实行通识教育。目前“985”“211”大多实行通识教育,入校后一至两年进行通识教育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培养方法,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就是文理不分科的体现。但通识教育的实施模式需要因校而议,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同时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双学位制、跨系选修制等。营造良好的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2)适当课程设置。人的特长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毕竟学生兴趣不尽相同,作为学校有培养学生一套规律,特别是理工科学习,也讲究基础和渐进,我们不可能会为基础不同的学生而设过多的“便利”,毕竟自然科学不可能因为文理不分科就完全降低了课程的要求,不会大刀阔斧地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但在小范围内,可适当进行调整,满足不同基础,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增加选择机会,开展个性化教育,不断追求卓越,目的是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专业学习节奏中来,如多增加文科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大学语文、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应用文写作、市场营销),等等。

(3)激发学生特长。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每年都组织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头脑奥林匹克”、“大学生数学建模”等适合工科学生的竞赛,学校也非常重视这些比赛,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参加,获奖成果是展现一个学校实力的重要方面。那么,学校在组织这些适合工科学生竞赛以外,也可设置一些适合文科学生的竞赛,如“文体竞赛”、“大学生写作竞赛”、“科学文化素质竞赛”等等,让文科学生也能发挥其所长。

(4)开展特色活动。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塑造大学人文精神,如多开展一些“哲学与科学”、“传统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类的人文类讲座,丰富校园活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考有望减科目拟不分文理科[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3,(12).

[2]林有祥.关于“和谐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3]李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提高高等院校管理水平[J].管理观察,2009,(34).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