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高职发展应遵循自身规律

  • 投稿玛丽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64次
  • 评分4
  • 66
  • 0

本刊特约评论员 朱方呜

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尽人皆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教育规律自然发展,还是拔苗助长、根据长官意志促其发展,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后示范建设阶段,回顾和反思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被行政左有、体现了长官意志。

首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是在教育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指示下逐步形成的,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职业院校极其功利性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要毕业生什么时候上岗学校就什么时候放学生离校,忽视和淡化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规律性,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导致高职教育规模扩大而内涵不足。此外,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跟着政府文件不断变化,从专门人才到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再到现在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并没有在理论指导下科学定位。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社会需求,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的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全面加强技能训练、广泛开展项目化教学、各类技能竞赛四处开花,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了岗位和技能,却忽视了基础淡化了理论,把高职的培养目标与中职混为一谈。特别是“半年顶岗实习”的硬性要求把学生送上流水生产线,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缩水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理论不扎实、基础不牢固、发展无潜力。高职实验室建设全部被项目化教室、实训中心取代,建设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建设过程以购买完整装置为主,实验实训以训练技能为核心,大量经费全部投入到低层次的技能训练设备上,以满足各类技能训练的需要,忽略了作为高等学校重要内涵支撑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

再次,发展模式是期望通过创建国家示范、国家骨干来引导高职教育发展。从2006年启动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来看,存在以下问题:建设目标界定不清,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从开始发文到项目验收,究竟要建成一批“示范性院校”还是只需建设一些“项目”没有界定清楚:建设和验收的重点不明确,从示范院校的建设实践和最后的验收结果看,大多注重具体“物”的“项目建设”,忽视了“示范”二字。如今第二轮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亦已进入验收阶段,从笔者的切身体会看,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建设成果”。

近来教育部正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态: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高职本科院校设置有没有标准和条件?到目前为止尚无专门针对高职本科院校的设置规定,只有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这种转型对高等教育来说究竟是利还是弊?是否真的能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目前还不可能有定论,最多只是在形式上健全了职业教育体系,不能让高职教育成为断头教育。可以预见的是,这600多所奋力实现专升本的高校将转型转向为职业教育,他们本身并不一定愿意,而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能否满足职业教育要求也是个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但如果用行政指令强制学校转型并不妥当。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高职教育发展应遵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为基础,绝不能跟着长官意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