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诠释探究

  • 投稿彻悟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823次
  • 评分4
  • 45
  • 0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 翼

【摘 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诠释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学生话语亟需重构,高校教师话语亟待改进。立足高校实际和大学生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诠释路径探究如下:厘清话语类型,建构意义关联,优化言说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诠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04-03

作者简介:杨翼,男,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潮。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实力的增强,更需要建立我们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帮助大学生达成价值共识。话语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诠释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表达方式或叙述方式诠释其意义。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诠释的重要性

1.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价值坐标。在人生价值选择中,可能有许多参照系。帮助大学生认同哪种坐标系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回应的首要问题。

戴维·伊斯顿主张,政治或政治生活作为一个价值分配系统,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一个政治系统总是存在着核心价值,对于其凝聚力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他将民众支持的对象“典则”划分为三部分:价值原则、规范体系和权威结构。并提出:每一个典则,部分地是由一套定义广泛、起着基础作用的政治价值和原则所组成的,它们有的阐述透彻,有的则略微含蓄,但都对系统的能量和资源可以被加以利用的目的施加约束。它们可能由观念形态和教条拼合在一起,也可能在政治行为中隐约地体现出来,只有在实际的行为和口头表达之间做出有效的平衡之后其作用的典则价值才会有完整和准确的内涵。伊斯顿提醒我们,通过一定方式建构出良好的处理输入和输出诸要素之间的平衡系统,从而树立配置价值的权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了科学高尚的坐标系,其权威性自不待言。然而此种坐标系的确立,不能单凭学生自发完成,亦需教师通过教育话语诠释提升为自觉,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众多坐标系中的权威地位。

2.有助于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意义。意义可分解为三重内涵:表达意义、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表达意义来自对外在事件、字词或对象的熟悉感,是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之间的连接,它以经验为基础;指称意义来自言语系统与意象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激活,言语的意义最终来自意象,而意象的最终意义又来自言语;联想意义是来自本系统内的意义二阶表达,它依靠本系统内的联想网络结构来赋予认知者以意义。

确定的意义是所有符号或术语固有的属性,而对符号或术语所表征的含义进行“加工”往往需要借助话语的诠释,比如意义组合、意义连接、意义预设、意义诠释、意义延展、意义更新、意义引申、意义再造等。在一定意义上,教育的“传道”功能,就是赋予既存信息、现有知识以意义。对此,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联系,即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即新旧知识在人类认识范围内可以建立实质性的联系;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信箱,有一种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愿望。由此,话语诠释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联系、树立观念和激发愿望。

学习意义的发生与话语表达方式、叙述方式、叙述风格、叙述腔调有着密切关系。马克思认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话语诠释通过展现严肃、轻松、揶揄、搞笑、亦庄亦谐等叙事风格,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学生的政治、国家、人生、理想、爱情、家庭、道德、法律等话语。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诠释的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自觉的学习和践行,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借助概念、词句、图形等一系列符号以及特定的言说方式,只有这样,其真理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其意义才能得到广泛分享。

3.有助于与大学生一道达致价值共识。意义总是表征着一定存在物的价值,且分享程度越高意义越大。如果只有少数人才能分享到某种价值,那么这种价值的意义总是有限的。只有大多数人能够分享到某种价值时,这种价值才会拥有巨大的意义。价值共识一旦形成并稳固下来,就有可能转化为不证自明的社会常理,从而逐渐形成一定的活动秩序。

因此,通过话语诠释意义的目的在于达致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表述形式寥寥24个字,其丰富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并非初始自明,而是需要通过师生建构并将时代意义和文化底蕴注入其中。应该说这个过程是复杂的,需要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并实现主体化与客体化的统一,同时这个过程也是进步社会关系的成型过程。因此,独白式的精神活动和封闭性的理论构思是无法真正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话语诠释,需要将其与历史史实与当下现实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从共同表达中达成价值共识。

福柯建立了自己的话语理论,他认为单纯的语言、单纯的文本都不能称之为话语,话语是一个结构体系,这个体系里面包含着对历史、社会和制度特性的陈述以及与相关的术语和范畴。话语诠释不仅是建构意义关联,更从深层上建构命运关联:语言不再是与事物的认识相联系的,而是与人的自由相联系的……在我们定义语法的内在法则时,我们就在语言与人的自由命运之间结成了一种深刻的同源关系。从更深层次来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话语诠释,教师与学生之间建构起深切的共同命运关怀。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诠释的紧迫性

1.大学生话语亟需重构。一是因为大学生话语的通俗化。一般而言,大学生话语有着专业性特点。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不分专业、家庭出身、职务、政治面貌,均在通俗化层面有着共通特质。曾几何时,校园处处“郁闷”声。而如今,基本已被“晕”取代。根据笔者所见所闻,和“晕”词同时盛行的还有其衍生话语“我晕!”“狂晕!”“晕倒!”等。在高校校园“晕”声一片之际,“囧”又开始流行。这正是海德格尔揭示的“日常的此之在与此在的沉沦”:话语丧失了或从未获得对所谈及的存在者的首要的存在联系,所以它不是以源始地把这种存在者据为己有的方式传达自身,而是以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方式传达自身。话语之所云本身越传越广,并承担起权威性。

二是因为大学生话语的网络化。一言以蔽之,大学生话语的趋势是虚拟的实在化。对于网民来说,存在着“三个世界”:现实(生活)世界,虚拟(网络)世界,以及游离于二者之间的模糊世界——网络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发生的策源地,并提供了交往的背景知识“语境”。网络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主流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充斥着“Oh my lady Ga Ga!”“那尼?!”等外来语,不断更新着“屌丝”“CF”“刷图”等网络(游戏)新兴话语。根据笔者调研发现,大学生的流行话语具有鲜明的网络性:有“我晕”、“我倒”、“我汗”的形象,有“我代表月亮惩罚你”的挖苦,有“哥打的是寂寞”的冷幽默,有“我站在人生的O字路口”的“恶搞”。

三是因为大学生话语的浅表化。大学生话语通俗化与网络化的叠加,造成大学生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浅表化特征。借用网络传播学的术语,就是“信息过载”:网络媒体以一种极高的速度传播着信息,这种速度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受众”对信息的反映速度,而话语总量也大大超出了“受众”需要消费的信息量,以至于对于“受众”而言大量毫无意义的话语令他们无法承受,从而在选择有用信息的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由此,造成大学生虚拟话语与现实话语的模糊:他们往往不加甄别的运用流行语,他们表达的仅仅是话语形式而非智慧。

2.高校教师话语亟待改进。

(1)话语价值导向有待拨正。为了使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教学实效性”得到落实,教师常常会忽视了本应十分明确的教育目标,进而偏离了作为达至教育目标的载体的教育内容,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育手段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中,常常将“学生反应是否热烈”、“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作为评判标准。有的高校教师把迎合学生看成了理所当然,或者大量使用多媒体手段,放电影、播视频,或者大量使用网络案例,甚至将网络恶搞搬进了课堂。固然,这样的教育手段必然会有“应者云集”的效果,但是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学生有了热情,也积累了理论知识,但是对于理论的内涵却知之甚少,陷入了对核心价值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误区——例如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在考试中回答出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譬如“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对“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关系则论述不清,或一脸茫然。

(2)话语内容结构有待调整。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基本内容相互联系和贯通,并且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四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教育内容层面而言,应统一到将大学生培育成为有利于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有利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整全的人”。然而,“国家>社会>个人”的主导话语结构,导致“见物不见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高、大、全”自洽的教育教学设计,被学生视为“假、大、空”。

(3)话语表达方式有待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方式,不应依循“文本”,而应立足于大学生现实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从主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在现实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出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中去观察和认识一切问题的。传统话语表达方式,或者“高高在上”,教师高踞于讲台之上“布道说教”,体现出维护甚至赞成灌输式教学;抑或“低声下气”,教师游离到讲台之外“与学生打成一片”,片面地张扬学生“主体性”。之所以在两极之间摇摆,实质教师把学生仅仅当成类似于“物”的对象、客体,教师自己同时也成为学生的对象、客体。如果师生都成了脱离实践的“物种式”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对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何阐释都只能是“独白”。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诠释路径

1.厘清话语类型。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新表述: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上述三个层面的划分,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在一起,把分析的框架建立在术语、意义、言说方式三要素的基础之上,充分厘清话语类型。在高校,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行话语诠释,有如下二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站在普遍性的视角,通过术语、意义、言说方式三个要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问题进行整体剖析,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支撑问题;第二层面,从特殊性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分门别类的分析:有些内容应该对整个话语体系进行转换,有些应该对符号术语进行转换,有些则对意义进行新“加工”,还有些则仅需要对言说方式进行转换。例如,大学生很容易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因为它们的基本范畴及一般概念是很明晰的,可重点改进其意义和言说方式;而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同意识形态语境下有着不同理解,故需综合强化术语、意义和言说方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到大早就熟稔于心,所以它的术语是明确的,它的意义是明了的,因此需要在改善言说方式方面有所突破。

2.建构意义关联。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分凝炼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新表述,从而覆盖了全国各方面利益诉求、体现出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她)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是“意识形态需要”,也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价值坐标、价值方向以及价值选择。进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具有彻底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品质适应了大学生的专业需求,也契合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经验,所以它对于大学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预期相匹配。以这个意义为前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把对意义、共识、行为方式、秩序四个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以及对四个要素之间递进转化条件的探究作为关键。因此,必需通过与大学生之特殊性相契合的话语诠释方式,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职业生涯以及人生发展历程之间的意义关联。开始可能是“一对一”、“点对点”,在大学生“积极分子”中间产生共鸣效应。进而通过辐射带动作用,逐渐转为广大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共识。最后又通过该群体践行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一种氛围,乃至在高校校园生成一种文化传统。值得一提的是,建构意义关联既要防止“照本宣科”,也要避免“过度诠释”。也就是说,一方面,应该承认任何真理的意义并非全部自我“显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征、高校特色以及大学生实际进行诠释;另一方面,也不能将一切真理、良善和美好的事物都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名,从而造成空洞化和虚假化,使得本来可以通透的话语丧失说服力。

3.优化言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逻辑,关键是如何从学理逻辑转化为教育逻辑,进而转化为教学逻辑。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故此,“怎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忽视,这就需要优化言说方式。要达到教育的真正实效性,就一定要将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为学术话语、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教育教学话语。坦率地讲,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情绪,与教师保持严肃、冷峻、矜持和规整的面貌有关;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课有刻板印象,与教师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有关。优化言说方式,意味着从“教诲式”话语向“对话式”话语转换,从传统“文本式话语”向现实“生活话语”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是死板生硬的,而是细雨润物的;不是“硬灌输”的,而是“渗透性”的。如此,话语所代表的语义能够与大学生的经验、期盼和诉求相契合,与他(她)们的人生命运相勾连,从而才能深入人心、为其所理解和领会。这就要求:第一,坚持大众化和生活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释要结合不同专业、年级、地域等特质的大学生的需求。第二,对大学生的判断习惯和行动逻辑要有透彻的了解,尊重大学生的人格。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所指出: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第三,重构大学生话语。对反映出真实心理的大学生话语予以尊重,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予以提炼,立足生活实践将“现存”话语转化为“现实”话语。例如,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大力宣传和弘扬“业精于勤”等经典话语;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淡定”等话语,重构为“淡定做事、热心助人”的新话语;引导大学生反思信“某”哥等话语反映出的信仰危机,树立“信科学”理念,等等。

毋庸讳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曾是中学时被“边缘化”的群体。但也正因如此,他(她)们更需要“主心骨”。教师应立足高校实际和大学生话语特点,用亲切温暖的话语扣动心弦。其终极关怀是:我们只要充分利用高校自由平等的发展平台,将“精业”、“敬业”与“乐业”有机统一,就一定能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章士嵘.心理学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杨鑫辉.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6](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7]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苏)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