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丙军
[摘要]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参数之一。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有效的沟通行为,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正确认识及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策略,即构建沟通教育机制,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建立团体心理辅导,关注特殊群体沟通状况,注重网络心理教育,把握网络社交适度原则,搭建有效沟通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沟通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策略
[作者简介]罗丙军(1976-),男,宁夏中卫人,重庆交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的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C71006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118-02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与人交往日益频繁,只有有效的沟通,才能实质性地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帮助自己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如今,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成为一个人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要由“学业人”转向“职业人”,学好专业、提升专业素质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毕业后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非专业素质不可或缺。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中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尤其要关注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缺失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全新的、系统的人际沟通模式,引导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切实解决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沟通实效性的内涵
21世纪社会的基本形态是信息时代,其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激烈竞争。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改变环境,发现、把握与创造机遇。沟通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的协调、困惑的化解、矛盾的解决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大部分源自沟通障碍,束缚和阻碍着大学生潜能的发挥。有效的沟通一方面需要信息发送者清晰地将信息传递到信息接收者,使其能准确理解信息的含义;另一方面需要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馈,并根据其反应及时调整、完善信息的传递,沟通双方都期望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以及价值观被认可,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互动的行为。笔者认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内涵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努力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实现大学生群体与自己、与他人以及与社会有效地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力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身心健康、快乐生活,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1.自我意识强烈,漠视他人感受。当前,“90后”大学生存在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崇尚自由和时尚,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等特点。在学习、生活中,时时以自己为中心,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普遍存在管理自我情绪能力不高的现象,凡事都期望自己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考虑别人的感受甚少。强调社会和他人应理解自己,喜欢抨击社会,指责他人。忽视平等、尊重与真诚、合作等基本的沟通原则,喜欢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甚至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低能”的表现和沟通方式,既伤害别人又不利于自己,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让自己的迷惘和困惑日益凸显,无法与别人进行真诚、平等的良好沟通,导致自己的问题更加复杂、严重。
2.自我封闭严重,不愿敞开心扉。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健康、阳光的,乐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善于调适自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自我封闭型,不会自我调节。这种类型表现为:一是孤傲的处世态度,习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别人交往,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埋藏得很深,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容易做出冲动和出格的事。如复旦黄洋投毒事件就值得我们反思。二是性格孤僻型的,不愿让别人了解真实的自己,表面上愿意与别人交往,但总是在伪装自己,始终不能彻底打开自己的心扉,遇到困难时不与同学沟通、不会释放、不寻求帮助,当自己无心应对时,尽显疲态,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酿成恶果。出现这种现象除自身不善交际外,还有来自家庭的贫困、自身的不足以及别人的嘲讽等种种原因,造成自卑的心理、贫乏的心灵和扭曲的人格,导致严重心理健康病态。如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3.沉溺网络虚拟,弱化人际沟通。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新热点,发短信、打手机,发微信.聊QQ等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主要手段。但网络的虚拟性给大学生沟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人际沟通出现了非人性化倾向。面对虚拟的人际沟通,传递的信息缺乏思想和情感,随意性太大,容易迷失自我。一旦回归现实生活,面对面交流,显得无话可说。如一部分同学在网络上社交非常活跃,熟练应用各种有效的沟通交流方法,但在现实中沟通能力欠缺,交流不畅。大学生人际沟通过分依赖网络,自然会减少现实中人与人交往的机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甚至出现人际沟通的障碍。
4.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人际沟通。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依然没有彻底改变对成绩的过分重视,高中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非常看重学生学习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生活习惯、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尤其忽视有效性的人际沟通培养和引导。进人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环境、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中。如现实与理想出入较大,会产生焦虑、失意、压抑,甚至出现抑郁症等。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他们习惯沉浸于书海,寡言少语,不愿甚至逃避与他人交流,不能自我调节,如果学校、教师和同学不能及时予以正确引导,他们将无力应对、难以适应和融人新环境,使其感到迷惘和困惑,有的甚至一蹶不振,一晃四年,连份工作都找不到,成为社会的包袱和家庭的累赘,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构建沟通教育机制,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高校学生因人际沟通冲突引发的校园问题不容忽视,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学校没有正式地将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最多开设一些选修课。这样的培养机制显然不能培训学生的沟通技巧,使他们正常、有效地沟通就无从谈起。一是高校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沟通技巧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实践篇幅,建立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以加强大学生对沟通的认识为目的,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将高校教师、教辅人员的培训纳入沟通教育体系中。只有提高了教师、教辅人员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性,保证在平等交流的原则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者应有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将沟通的艺术、说话的魅力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三是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进校时,要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其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通过了解和分析个体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学习心理等,采取因材施教、重点帮扶、心理治疗等措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善自己,解决人际交往中不同层次的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建立团体心理辅导,关注特殊群体沟通状况。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沟通动机与沟通焦虑的差异会引发各种人际冲突,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不是一般心理咨询室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才能化解人际沟通中的各种困境。团体心理辅导应用范围广、感染力强、效率高,能变被动为主动、容易转变个体成员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高校应建立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一是培养团队意识,淡化“自我”意识。衡量大学生是否合群的重要指标是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当代“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较欠缺,应通过教育机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搭建沟通平台,寻找可谈心的朋友,敞开心扉、表达情感,让他人接纳自己,消除自己对他人的偏见,实现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二是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沟通焦虑。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往往因为家庭困难等因素比一般大学生大,他们对别人的谈话很敏感,对他人的言行持謦戒和怀疑态度,总会认为所有的人都针对自己,内心深处往往对校园社交感到恐惧和烦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心理上“疏导”,必将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建团结互助的班集体和寝室,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化解内心的困惑和矛盾。
3.注重网络心理教育,把握网络社交适度原则。大学生是网络化热潮的主力军,网上交往行为比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呈现出更多的诱惑和非理性,但它毕竟是虚拟的,不能够完全代替现实沟通所给人的真实感、成就感、幸福感、愉悦感。首先,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丁作的技术控制。在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过程中,学校要积极监控、引导和干预他们的行为,利用网络技术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对一些偏激的言行和错误行为予以及时制止。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和法制思想教育。坚持文明上网,宣传法律底线,网络既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又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在网络空间互动的人们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定,不允许散布虚假信息,无中生有地恶意攻击他人和社会,应理性、科学、客观地评判事物,通过网络社交,传递一种文明、一种风尚、一种正能量。最后,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引导健康网络社交。通过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实现教育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关心和疏导心理偏激、行为反常的学生,将网络社交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心理压力,调适自我,控制好情绪,健康、文明上网。
4.搭建有效沟通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沟通途径。有效沟通需要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并选择适当的沟通媒介和途径。有效的沟通信息需要沟通渠道和沟通媒介的传递。首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社会生活中的集中体现。学校可通过“读书月”等活动,鼓励大学生每月读一本经典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全过程、多方位提升。其次,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自豪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当代大学生是大学社会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势在必行,学校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开展讲坛、论坛、讲座、演讲等,也可以开展一些运动比赛和知识竞答,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激发个体学生的潜能发挥,提高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有利于加强情感性沟通。最后,开展专题教育,提高学生人际沟通技巧。沟通技巧的提高,可以弥补学生意识上的不足,改善人际沟通效果。学校可以在校园网、LED显示屏等,或是专题讲座,提供沟通艺术、沟通技巧、礼仪培训等学习机会,为学生提高沟通能力提供多元化的支持,促使学生尊重对方的个体差异,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掌握以点头、微笑、称赞等非语言沟通方式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反馈,不断提高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范文琼,人际沟通技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马湘桃,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9
[3]高蕾.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1).
[4]易鹏,鲁宽民,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J].求实,2013(7).
[5]张晓明,段惠方.网络同伴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教育探索,2014(1)
(栏目编辑:贲伟)
近期投稿要求
选题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精练,资料可靠,能及时反映中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最新成果。尤为欢迎从宏观视角审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职业教育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职业学校管理与发展等方面,有独到见解和较强借鉴价值的特色稿件和专家稿件。对于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本刊将优先发表,稿酬从优。
投稿信箱:zazhi1917@263.net
稿件查询电话:010 - 67214710
联系人:李岚